书城传记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
1198400000007

第7章 顾鼎臣的家世渊源与人生经历(4)

嘉靖十一年四川巡按御史宋沧,获白兔于梁山县以献,礼部请贺,上辞以菲薄不敢当,再请乃许,以献于太庙世庙,呈于两宫太后前。百官表贺,于是吏部尚书汪鋐、侍讲学士葵昂献诗,礼部尚书夏言、少詹事张瀚、翰林学士席春、祭酒林文俊、编修张家献颂,礼部侍郎湛若水献演雅,侍讲学士廖道南、侍读学士吴惠、王教、修撰姚涞献赋,修撰伦以训献歌,上皆优诏褒答。

十二年河南抚臣吴山得白鹿于灵宝县,上命献庙,呈两宫,受贺如前,汪等又献颂赋,而掌詹侍郎顾鼎臣则献乐章,辅臣李时、方献夫、翟銮各以白鹿呈瑞诗为献,上皆优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闹剧不是顾鼎臣一人的悲哀,而世宗对道教愈演愈烈的偏执喜好,同样不是顾鼎臣一人所致,基于此我们没有必要独独对顾鼎臣进行道德批判。

其二,众多史料表明,世宗对顾鼎臣的眷顾,并非因《步虚词》或青词而起。沈德符认为:在上了《步虚词》后,顾鼎臣“由此得大拜”,这在后世几成定论。事实上,确多有不实之处。

世宗对顾鼎臣的优待,早在上《步虚词》之前。进《步虚词》为嘉靖十年十二月,但在此之前,世宗对顾鼎臣多有眷顾。

顾鼎臣的连连升迁在上《步虚词》之前就已经开始,同时,世宗明显对其有偏袒之心。而从刘世扬弹劾疏中“今日詹事,他日辅臣”之语,也可以看出顾鼎臣受知遇之深。

事实上,顾鼎臣受到世宗欣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其大胆而直率的言论。在《皇明世说新语》中载有:

嘉靖初,讲官顾鼎臣,讲《孟子?咸丘蒙章》。至放勋殂落语,侍臣皆惊。顾徐云,尧是时已有百有二十岁矣。众心始安。

当时,宫中讲筵是忌讳提及死亡等不祥之语的,而顾鼎臣则无所顾忌,而世宗恰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与深宫中生长的皇子截然不同,他对于翰林官员的迂腐和因循守旧感到十分不满,在嘉靖六年(1527),他曾对讲官因忌讳死亡而略过《论语?泰伯第八》篇表示过自己的这种不满:

今日讲《论语》,又越过了一篇,朕知以为曾子将死之事,故不讲。夫生死,人之常,何可忌之?如不可讲也,照前写来。若只忌其不佳,还当补讲。

基于此种识见,当他遇到敢于直言不讳的顾鼎臣时,方才觉得深得其心。翟銮曾这样描述顾鼎臣的讲筵:“公撰《中庸》首章讲义一篇进呈,其意以图治者,期于圣神功化之极,无以小康自阻,语意激励,上益嘉纳。”吴邦臣也曾这样描述其奏疏:“对扬明命之篇往往忠爱幅发诚叹,亹亹颂则规而无谀,谏则直而多讽。”因而《皇明三元考》论其“遇事敢言,极为世宗眷注”,可谓公允。

综上,顾鼎臣得世宗宠信,青词虽为其原因之一,却非其主要原因。不能以此来断定其善于媚上,《皇明词林人物考》评价其“性忻弛”、“人或以风之意,殊弗屑也”,性格豪放粗犷的人,往往并不擅长取悦别人,无论是年幼形成的性格,还是在朝廷中的表现,顾鼎臣似乎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圆滑奸佞之辈,因此,一个不拘小节而又性情豪爽的顾鼎臣也许更符合历史真实。

(二)关于“柔媚”与“充位”

关于顾鼎臣柔媚的评价,最早见于《明实录》中,有:“上南幸,承天命之居守辅,皇太子监国,其信任如此,然其在政府充位而已。”后《明史稿》列传中,有“初,李时为首辅,夏言次之,鼎臣又次之。时卒,言当国专甚,鼎臣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的说法,后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明史》遂沿用其说,至今人亦是如此评论。

除此之外的评价还有:《明实录》有“性乐易无町畦”之说;同僚翟銮说其“肃慎忠贞”;蒋德景说其为人“秉执谦退”、“藻浴静正,沉诣无形”,论著“宽厚惇大,慈祥恺恻”;吴邦臣说其“恻怛忠厚”、为文“旨必正直,意必温良”。

当是时,嘉靖皇帝因为以藩王的身份入继皇位,掌控权力的愿望更加迫切,在许多方面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万历年间正史纂修官顾天埈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世宗)厉以非次之赍,绳以不测之威,一言合意辄取下僚跻台衡,稍忤旋亦窜殛不少贷。”在这种情况下,顾鼎臣虽然以经筵得到世宗宠信,但却并非得到实权。

尽管世宗曾表示:“卿讲幄旧臣,久怀经济”,并赐顾鼎臣“经帷首选”之银印,然而,对顾鼎臣的经济主张,他却久久置若罔闻。上文曾提及,顾鼎臣在嘉靖六年(1527)回京时,就提出了改革江南积弊的意见,然而,直至嘉靖十六年(1537),他的提法才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以至于他在上疏中不无愤愤地提出:“经一十余年未闻有令守一人遵奉举行,查出虚捏坍荒天地一亩,清出飞走欺隐税粮一石者。”有鉴于此,虽然顾鼎臣常上疏“多痛切人不敢言者”,却实际上得不到世宗真正的回应。

因为缺乏圆滑的处事方式,在与朝臣关系交往方面,顾鼎臣也并不很成功。在大同军变中顾鼎臣与张璁“欲发兵屠之”的意见相左,从而与其交恶,张璁曾屡次阻止世宗重用顾鼎臣的想法。同时,顾鼎臣因不愿附和夏言,而与骤贵而起的夏言关系也同样不佳,并非全如明史所说柔媚。另外,顾鼎臣还由于性格粗疏而“不好修乡曲名”,加之“律下太严”,所以在朝中不仅“少有所称者”,甚至“致有烦言”。这种情况,恐怕也是顾鼎臣的主张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从最后一次回京至去世这十数年时间,顾鼎臣关心生民困穷,倡议朝廷遣使赈恤;致力于江南积弊的革除;甚至在病痛弥留之际,仍上疏关注国家经济。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王仪、欧阳铎的改革得以初见成效;昆山城得以成功修筑。在他监国的数月中,朝中“整饬纪纲”,以致“勋贵敛手”。正如《续吴先贤赞》中所说:“晚乃获遇,其所对扬仅仅若此,非有所畏不尽,则其术固疏。与独始终一节,不为浠臣高,自错无当于名实,犹贤矣乎。”对这样一个人,以“柔媚”、“充位”来抹杀其功绩,终似有所偏颇。

第三节 顾鼎臣在民间的形象

尽管正史中,顾鼎臣形象不佳。在学术界,他也处于默默无闻的境遇。但在民间,特别在他的故乡苏州,顾鼎臣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目前所知,在苏州地区,流传有关顾鼎臣的评弹有《顾鼎臣》、《正德秘史》两种,两者都是苏州评弹的经典曲目,而尤以前者更为知名。《顾鼎臣》是一部传统曲目,先有光绪丙申(1896)上海文艺书店出版的石印本《绘图秘本弹词顾鼎臣一餐饭双玉玦》、石印本宣卷《玉玦》,后苏州评弹艺术家张鉴庭将之改为《顾鼎臣》,受到了广泛好评。除评弹之外,与《顾鼎臣》内容大体相同的还有越剧、婺剧的《合连杯》,沪剧、滩簧、常锡文戏《顾鼎臣》(又名《一餐饭》、《林子文》)等。

戏剧《顾鼎臣》讲述顾鼎臣为民除害的故事,在其中,顾鼎臣被塑造成一个忠厚长者,他居高位而又平易近人,对于自己有着一饭之恩的民女尽力解救,最终惩戒了陷害民女的坏人,为民除害。

《正德秘史》中,顾鼎臣则又是另一番面貌,他不仅对朝廷忠心耿耿,更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冒着生命危险成功保护皇家后裔。

另外,在苏州地区还有关于顾鼎臣的民间传说十余则,包括经典的《昆山城隍眼开眼闭》、《贺年羹》的传说等。这些故事大致分以下几类:

1.事实故事。此类故事大多根据顾氏纪传资料改编,与事实出入不大。如《皇帝批准造城墙》、《顾鼎臣减寿益亲故事》等,特别是《皇帝批准造城墙》,选取了顾鼎臣为昆山筑城的事迹,添加了种种民间性因素,体现了民间对筑城一事的感谢。

2.歇后语、地名、菜名传说。此类故事较多,是顾鼎臣故事的大类。包括《贺年羹的传说》、《昆山城隍眼开眼闭》等。将当地风俗习惯,著名景观附会在一个人物身上,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常见形式,往往,被附会的这个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这种故事的流传又加深了民众对该人物的记忆,如我们熟知的端午节的来历等。大量昆山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的习俗和歇后语附会在顾鼎臣身上,更加说明了顾鼎臣影响的广泛。

3.趣闻轶事。此类故事有《顾鼎臣幼年试对》、《顾鼎臣考中状元趣闻》等。往往是百姓根据自身的想象将一些传奇性的情节加诸与某人身上,加强此人某一方面的特征。顾鼎臣在此类故事中被增强的特征即为聪明机敏,同样表现了顾鼎臣在百姓中的良好形象。

纵观有关顾鼎臣的戏剧及故事中,顾鼎臣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的,可以看出其在昆山百姓心中具有以下的性格:

1.平易近人。在戏剧和故事中的顾鼎臣大麻子形象与史载其“仪状瑰奇,风格峻伟”等形象迥然不同,然而,前者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给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使人乐于亲近。同时,较多故事也将顾鼎臣塑造成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认继女,与农妇交谈,吃农家菜,在故事中,他与民间百姓有着较多的交集。这种描述体现了百姓对他的认可与接纳。

2.聪明机敏。故事中的顾鼎臣无不具有聪明的形象,民间还将其夸张为文曲星下凡,有数则关于文曲星的故事。事实上,顾鼎臣的学问文章,在史上并不出众,百姓赋予他这种性格,更多则是出于一种爱戴。

3.正直勇敢。这是故事中的顾鼎臣一项突出的性格,他关心百姓疾苦,勇于同恶势力做斗争,居高位却不作威作福,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事。

4.尽忠尽孝。忠孝是传统道德中最为推崇的两项品格,在故事中,顾鼎臣为尽孝不惜损害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忠心耿耿,不惧权势。身居这两点,无疑是优秀道德的化身。

$小结

向来为才人辈出之地的苏州,“状元”甚至被戏谑为特产之一。但对现代人来说,那些久远年代的状元早已成为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的辉煌,如同顾鼎臣般一直活在百姓口中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尽管在正史中,顾鼎臣被冠以平庸的标签,淹没在浩瀚的人海,但他仍然活跃在苏州大小评弹故事之中,这是苏州人对顾鼎臣最好的纪念。

不见爱父母而终孝,隐于朝中数十年而终起。正史中的忽视与民间的盛誉,顾鼎臣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而能够得出一个真实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