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1213700000041

第41章 告子上(1)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qǐ)柳①也;义,犹桮(bēi)棬(quān)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qiāng)贼③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释~~~①杞柳:杨柳科植物,落叶丛生灌木,枝条柔软,去皮晒干后可编织器物。②桮:同“杯”。是盘、盎、盆、盏等器物的通称。棬:杯器未经雕饰的胚胎。③戕贼:残害。

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犹如柔软的杞柳;义理,犹如杯盘。把人的本性当做仁义,犹如用杞柳树制作杯盘。”

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还是要伤害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如果要伤害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那也要伤害人的本性来成就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你这种言论吧!”

诵读星级★★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①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②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③;激④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湍:水势急。《说文》云:“急濑也。”②搏:拍击。③颡:额头。④激:阻遏水势。

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犹如湍急的水流,决开东面它就向东流,决开西面它就向西流。人性的对于善和不善不能区分,好比水对于东方西方不能区分一样。”

孟子说:“水性诚然不能区分东方西方,对于向上和向下也没有区分吗?人性的善良,就好比水的流向低处。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流向低处的。那水,拍击着使它跳起来,可以使它高过额头;阻遏着让它倒流,它能流上山冈。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乃是情势逼使它如此啊。人之所以能使他做出不善的事,其本性的改变也犹如水这样受到了逼迫啊。”

诵读星级★★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①。”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注释~~~①生之谓性:《白虎通·性情》:“性者,生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字从“心”,“生”声。以“生”释“性”,属音训。朱熹《集注》:“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

译文~~~告子说:“天生的叫做本性。”

孟子说:“天生的叫做本性,犹如白的叫做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如同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如同人的本性吗?”

诵读星级★★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①。”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zhǎng)而我长之②,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③,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④。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注释~~~①仁内义外:《管子·戒篇》:“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在告子看来,仁由内出,为性中所本有,义外非内,则为性中所本无。②彼长而我长之:第一个“长”为形容词,是年长之意;第二个“长”为动词,以之为长,即尊敬之意。③“异于白”二句: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一字作两读例》谓此句中第一个“白”字当重读,全句应读作“异于白,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如此则文义自明,亦不必疑其有阙文矣”。其说甚洽,译文均从之。④耆:同“嗜”。炙:烤肉。

译文~~~告子说:“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告子说:“他年长,我就尊敬他,不是先有尊敬思想在我内心,好比那样东西是白的我就把它作为白色,是根据它显露于外表的白。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孟子说:“尊敬不同于白色,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对老马的爱护和对长者的尊敬也没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你认为是长者有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有义呢?”

告子说:“我的弟弟就爱护,秦人的弟弟就不爱护了,这是以我作为喜悦的标准,所以说仁是内在的;尊敬楚人的长辈,也尊敬我的长辈,这是以年长作为喜悦的标准,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孟子说:“嗜好秦国人的烤肉和嗜好我的烤肉没有什么不同。事物也有这样的情形。那么嗜好烤肉的心理也是外在的吗?”

诵读星级★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①,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②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③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xǐ)而无算者④,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⑤,有物有则⑥。民之秉夷⑦,好是懿⑧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①乃若:犹若夫、至于。情:指质性。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情犹素也,实也。”②才:朱熹《集注》:“犹材质,人之能也。”③铄:指自外而加的美饰。④蓰:五倍。无算:无法计算。⑤《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烝民》,这是一首赞美周宣王的诗。蒸,《诗经》作“烝”,毛传释为“众”。⑥则:指法则。⑦秉:执,持。夷:《诗经》作“彝”,毛传释为“常”,指常规。⑧懿:美好。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良也没有不善良。’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变为善良,也可以变为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兴起,百姓就崇尚善良;幽王、厉王出来,百姓就崇尚暴虐。’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尧这样的人为君主却有象这样不贤良的弟弟,以瞽瞍这样的人为父亲却有舜这样孝顺的儿子,以纣这样的人为侄儿、这样的人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如今老师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他们都错了吗?”

孟子说:“说到人们本来的质性,那是可以变为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变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用心探求就能得到它,放弃就会失去它。到后来人与人之间有的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法计算的,这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所以崇尚这些美好的品德。’”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móu)麦②,播种而耰(yōu)③之,其地同,树④之时又同,浡(bó)然⑤而生,至于日至⑥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qiāo)⑦,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⑧:‘不知足而为屦(jù),我知其不为蒉(kuì)⑨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⑩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注释~~~①赖:同“”(懒),即懒惰。②麰麦:大麦。③耰:播种后耙土覆盖种子。④树:种植。⑤浡然:旺盛的样子。⑥日至:节气名,此指夏至。⑦硗:土地瘠薄。⑧龙子:赵岐注:“古贤人也。”⑨蒉:草编的土筐。⑩耆:同“嗜”。易牙:齐桓公的宠臣,相传他善于烹饪。子都: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姣:美好。刍豢:指牲畜。朱熹《集注》云:“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