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1213700000045

第45章 尽心上(1)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yāo)寿不贰①,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①殀:同“夭”,夭折,短命。贰:怀疑。

译文~~~孟子说:“竭尽了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了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上天的方法。短命或长寿都不怀疑,修养自己的身心来等候上天的安排,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强恕而行③,求仁莫近焉。”

注释~~~①万物皆备于我:朱熹《集注》:“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②“反身而诚”二句:朱熹《集注》:“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③强恕而行:朱熹《集注》:“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各种事物之理都具备于我了。反省自身,自己是忠诚老实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勉力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得仁德的途径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①焉,习矣而不察②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①著:朱熹《集注》:“知之明。”②察:朱熹《集注》:“识之精。”

译文~~~孟子说:“做了某件事却不明白它的道理,习惯了却没弄清它的原因,终身走着那条路却不知那条道路的人,很多啊。”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啊。”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①机变:机巧变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玩弄机谋巧诈的人,没有地方用得到羞耻。不以不如他人为羞耻,怎么会赶上他人呢?”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①;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qì)②,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①势:权势。②且由:连词,相当于尚且、还。亟: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时候的贤君,喜爱善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权势;古时候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大道而忘记了他人的权势,所以王公贵族如不恭敬尽礼,就不能频繁见到他。相见尚且不能多得,何况要以他为臣呢?”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谓宋句(gōu)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xiàn)于世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宋句践:赵岐注:“宋,姓也。句践,名也。”此人不见于其他古籍,其生平事迹无考。②游:指游说。③嚣嚣:赵岐注:“自得无欲之貌。”焦循《正义》:“嚣嚣见于经籍者,义多不一,大抵皆由假借也。此嚣即为闲之假借,嚣嚣,即闲闲也。”④得己:自得。又,朱熹《集注》:“言不失己也。”⑤修身见于世:朱熹《集注》:“谓名实之显著也。”见,同“现”。

译文~~~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好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我,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我,也安详自得。”

宋句践说:“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重德,乐于义,就能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而不失义,显达而不背离道。穷困不失去义,所以士人能安闲自得;显达不背离道,所以民众对他不会失望。古时候的人,得志的时候,就把恩惠施加给民众;不得志的时候,就修养自身品行表现于世人;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①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注释~~~①兴:朱熹《集注》:“兴者,感动奋发之意。”

译文~~~孟子说:“等待周文王出来,然后才奋发起来的,那是普通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也会奋发起来。”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以佚道①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②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注释~~~①佚道:同“逸道”,指安乐之道。佚,同“逸”。②生道:指谋求生存。

译文~~~孟子说:“为在谋求百姓生活安逸的原则下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会怨恨;在谋求百姓生存的原则下杀人,被杀者即使死去也不会怨恨杀死他的人。”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①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释~~~①仁言不如仁声: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所谓仁言,即指仁厚的话。仁声,即指加惠于民而取得的好名声。

译文~~~孟子说:“仁厚的言辞不及仁厚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及良好的教育赢得民众。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惧它;良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它。良好的政治能赢得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百姓的心。”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童②,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①良能、良知:朱熹《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据此,良能可理解为本来具有的善的能力,良知可理解为本来具有的善的知识。此系孟子哲学术语,可不译。②孩提之童:赵岐注:“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咳笑、可提抱者也。”

译文~~~孟子说:“人不经学习便能做到的,这是良能;不经思考便知道的,这是良知。两三岁的儿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长的。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①,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②。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③莫之能御也。”

注释~~~①与鹿豕游:赵岐注:“鹿豕近人,若与人游也。”②几希:无几,甚少。希,同“稀”。③沛然:这里形容大水浩瀚莫能制止的样子。

译文~~~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之中时,与树木、石头相处,与鹿儿、野猪来往,跟深山中的草野之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等他听到一句善言,看见一件善行,(就一心向善,这种力量)如同决开了的江河,浩浩荡荡地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①,无欲其所不欲②,如此而已矣。”

注释~~~①所不为:指不该做的。②所不欲:指不该得到的。

译文~~~孟子说:“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不想望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如此罢了。”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①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②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③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释~~~①容悦:喜悦,喜欢。容、悦二字双声,属同义叠用。②天民:赵岐注:“知道者也。”朱熹《集注》:“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天尽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③大人:此指圣人。

译文~~~孟子说:“有事奉君主的人,他是事奉这个君主就讨君主喜欢的人;有安定国家的臣子,他是以安定国家为愉悦的人;有天民,他是懂得能把大道施行于天下时才去实行的人;有大人,他是端正了自身而事物随之得到端正的人。”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yù)①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①与:在其中。②故:指灾难病患。③怍: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但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弟兄无灾患,是第一种乐事;抬头无愧于苍天,低头无愧于他人,是第二种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种乐事。君子有三种乐事,但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①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②曰:‘盍归乎来③!吾闻西伯④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⑤,教之树⑥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