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214600000008

第8章 冰箱

剧情简介:在某大楼肮脏不堪的后院,一个小男孩被封锁在一个冰箱里。

导演:彼得·穆兰(Peter Mullan)

制片:Greenbridge films(苏格兰)

片长:20分钟

出品时间:1996年

获奖记录:

1995年毕尔巴鄂(Bilbao,西班牙)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

1996年乌帕萨拉(Uppsala)国际短片电影节特别鼓励奖

作为演员的彼得·穆兰,爱不爱淘碟的人可能都有所耳闻(1998年因肯·罗奇的片子《我的名字是乔》获戛纳最佳男主角的就是他),现在只报些片名来作参考:《底层生活》(还是肯·罗奇的作品)《猜火车》《犯罪者》《第九部分》《勇敢的心》,前后加起来有三十来部,其中包括一些不太起眼的小角色,如在《勇敢的心》里的老兵和《猜火车》里的毒贩。但在1998年前后,彼得·穆兰开始自己做片子。

被记入导演年表的有两部长片。1997年的《孤儿们》和2002年的《玛德莲堕落姐妹》(The Magdalene Sisters,讲述爱尔兰天主教收容所对失足少女的残酷迫害的故事)。《玛德莲堕落姐妹》还获得了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个苏格兰无产阶级的儿子开始变得很出名。至于短片,就不必列入彼得·穆兰的导演年表了。如《冰箱》(20分钟)《坏家伙的好日子》(25分钟)《Close》(16分钟)等。

彼得·穆兰的片子里满揣了愤怒。这种愤怒在《玛德莲堕落姐妹》里有着极致的表现。强奸完收容所的女子后,天主教神父光天化日里裸奔,受害女子(柯里斯比娜)在他身后疯狂地叫喊:“你不是上帝的人!你不是上帝的人!”如此情形,害得在场的教会人都狼狈不已。对一个人的侮辱莫过于此。罗马天主教因此大受刺激,直接把本片和塔利班恐怖分子挂了钩。也难怪,看过《玛德莲堕落姐妹》的人都知道,要忍受彼得·穆兰那番揶揄肯定不容易,就算他讲的都是事实。

从短片《冰箱》里可以看出,彼得·穆兰这种疾恶如仇的心理蔓延已久。

《冰箱》叙述苏格兰城市角落里的一对酒鬼、一群混混儿和一个乞丐。混混们点火烧乞丐的脸,在争执中最小的那个街娃躲到后院一个废弃的冰箱里。最大的街娃和他的“帮凶”在冰箱上一阵拳打脚踢,冰箱再也打不开了。

《冰箱》便围绕酒鬼们如何救小孩的主线展开,处处充塞了争执、怨恨、暴力。男酒鬼四处求助,但没有人理会。恶狗朝他吠叫,原先在窗口抱着婴儿站着的女人也离开窗子,以免小孩受不良影响,楼房里所有的人都朝这群没落人关上窗子。为解恨,乞丐拿泥土堵住冰箱里小孩唯一的出气口。原先最大的那个混混儿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汽油,为了复仇要把酒鬼烧死。

就是这样一伙怨恨连连的旮旯人群,最后还是把小孩从冰箱里救了出来。而那些事后才到的消防人员,其实被证明了都是些废物。这些被遗弃在后院的人一文不值,但满怀了热情,与高楼里冷漠伪善的正统世界格格不入。在彼得·穆兰的眼里,荒芜人群里藏着穷困时的真意,唯有在他们那里还能找到人道主义的痕迹。

《冰箱》的好处依然还是它的可信度。为找乐就要在人身上撒尿玩火,为几句口角之争就得拿汽油烧人,这些在《冰箱》里都显得十分自然。人物都是些可恶的痞子,因此,善意只在极端的情况下表露。高楼里人的冷漠也可以理解,反正是爱惹是生非,就让他们自作自受好了,就像酒鬼说冰箱里的小孩那样。

这些阴暗的人群,或许便是彼得·穆兰小时候每日来往的街友。彼得·穆兰的父亲也是技工加酒鬼,脾气暴戾无比,后来得了肺癌。彼得·穆兰14岁时曾想过毒死他的父亲,未遂。长期的愤恨、不安以及怜悯心理都一点点被带到了影片里。

导演档案:彼得·穆兰(Peter Mullan),1959年出生,苏格兰知名演员、导演。年轻时考影校失利,后经剧院进入影视演艺圈。1998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我的名字是乔》);长片代表作:《孤儿们》(1997)、《玛德莲堕落姐妹》(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