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王国维文选
1216600000013

第13章 《流沙坠简》序(1)

光绪戊申,英人斯坦因博士访古于我新疆甘肃,得汉晋木简千馀以归,法国沙畹博士为之考释。逾五年癸丑岁暮,乃印行于伦敦。未出版,沙氏即以手校之本寄上虞罗叔言参事。参事复与余重行考订。握椠逾月,粗具条理,乃略考简牍出土之地,并诸篇首,以谂读是书者。

案古简所出,厥地凡三:一为敦煌迤北之长城,二为罗布淖尔北之古城,其三则和阗东北之尼雅城及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也。敦煌所出,皆两汉之物。出罗布淖尔北者,其物大抵上自魏末,讫于前凉。其出和阗旁三地者,都不过二十馀简,又皆无年代可考,然其最古者犹当为后汉遗物,其近者亦当在隋唐之际也。今略考诸地古代之情状,而阙其不可知者,世之君子以鉴观焉。

汉代简牍出于敦煌之北,其地当北纬四十度,自东经(据英国固林威志经度)九十三度十分至九十五度二十分之间。出土之地,东西绵亘一度有馀。斯氏以此为汉之长城,其说是也。案秦之长城,西迄临洮,及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狩三年)后又分置张掖、敦煌郡,(元鼎六年)始筑令居以西,列四郡,据两关焉。此汉代筑事之见于史者,不言其讫于何地也。其见于后人纪载者,则法显《佛国记》云,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晋书·凉武昭王传》云,玄盛乃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东西疑东北之讹)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虏。案唐《沙州图经》,则沙州有古塞城、古长城二址。塞城周回州境,东在城东四十五里,西在城西十五里,南在州城南七里,北在州城北五里。古长城则在州北六十六里,东至阶亭烽一百八十里,入瓜州常乐县界,西至曲泽烽二百一十二里,正西入碛,接石城界云云。李暠所修,有东西南北四周。当即《图经》之古塞城。法显所见,仅有纵横二围,其东西行者,或即《图经》之古长城,而里数颇短;盖城在晋末,当已颓废,而《图经》所纪东西三百里者,则穷其废址者也。此城遗址,《图经》谓在州北六十三里,今木简出土之地,正直其所,实唐沙州,《图经》所谓古长城也。前汉时敦煌郡所置三都尉,皆治其所;都尉之下,又各置候官。由西而东,则首玉门都尉下之大煎都候官、玉门候官,(皆在汉龙勒县境)次则中部都尉所属平望候官、步广候官。(汉敦煌县境)又东则宜禾都尉所属各候官。(汉效谷、广至二县境。以上说均见本书《屯戍丛残·烽燧类考释》中及《附录·烽燧图表》。)又东入酒泉郡,则有酒泉西部都尉所治之西部障,北部都尉所治之偃泉障。又东北入张掖郡,则有张掖都尉所治之遮虏障。疑皆沿长城置之。今日酒泉、张掖以北,长城遗址之有无,虽不可知,然以当日之建置言之,固宜如是也。今斯氏所探得者,敦煌迤北之长城,当《汉志》敦煌、龙勒二县之北境,尚未东及广至界。汉时简牍即出于此,实汉时屯戍之所,又由中原通西域之孔道也。

长城之说既定,玉门关之方位亦可由此决。玉门一关,《汉志》系于敦煌郡龙勒县下。嗣是《续汉书郡国志》及《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以至近代官私著述,亦皆谓汉之玉门关在今敦煌西北。惟《史记·大宛列传》云:太初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至敦煌,请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沙畹博士据此,以为太初二年前之玉门关,尚在敦煌之东,其徙敦煌西北,则为后日之事。其说是也。案《汉志》,酒泉郡有玉门县,颜师古注引阚骃《十三州志》,谓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余疑玉门一县,正当酒泉出敦煌之孔道,太初以前之玉门关,当置于此。阚骃徙屯之说,未必确也。嗣后关城虽徙,而县名尚仍其故,虽中更废置,讫于今日,尚名玉门。故古人有误以玉门县为玉门关者,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云,至肃州后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高氏所谓玉门关,实即自汉讫今之玉门县也。(唐之玉门军亦置于此,而玉门关则移于瓜州境。《元和郡县志》云,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西二里,而以在寿昌县西北者为玉门故关,则唐之玉门关复徙而东矣。)汉时西徙之关,则《括地志》始记其距龙勒之方向道里曰,玉门关在县(汉之龙勒,在唐为寿昌县)西北一百十八里。(《史记·大宛传正义》引。)《旧唐书·地理志》、《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均袭其文。近秀水陶氏《辛卯侍行记》,记汉玉门阳关道路,谓自敦煌西北行六十里之大方盘城,为汉玉门关故地。又谓其西七十里有地名西湖,有边墙遗址及烽墩数十所。斯氏亦于此发见关城二所:一在东经九十四度以西之小盐湖,一在东经九十三度三十分。相距二十馀分,与大方盘城及西湖相去七十里之说相近。然则当九十四度稍西者,殆即陶记之大方盘城;当九十三度三十分者,殆即陶氏所谓西湖耶?沙畹博士疑九十四度稍西之废址,为太初以前之玉门关,而在其西者,乃其后徙处。余谓太初以前玉门关,当在酒泉郡玉门县,如在东经九十四度、北纬四十度间,则仍在敦煌西北,与《史记·大宛传》文不合。而太初以后之玉门关,以《括地志》所记方位道里言之,则在唐寿昌县西北百一十八里。今自敦煌西南行一百四十里,有巴彦布喇汎,陶氏以为唐寿昌县故址。自此西北百一十八里,讫于故塞,则适在东经九十四度、北纬四十度之交,则当九十四度稍西之废址,实为太初以后之玉门关;而当九十三度三十分者,当为玉门以西之他障塞。盖汉武伐大宛后,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又据《沙州图经》,则古长城遗址且西入碛中,则玉门以西,亦当为汉时屯戍之所,未足据以为关城之证也。故博士二说之中,余取其一;但其地为《汉志》龙勒县之玉门关,而非《史记·大宛传》之玉门,则可信也。其西徙之年,史书不纪。今据斯氏所得木简,则有武帝大始三年玉门都尉护众文书,(《屯戍丛残》第一叶)其时关城当已西徙于此,上距太初二年不过十载。是其西徙必在李广利克大宛之后,(太初四年)西起亭至盐泽之时也。又汉及新莽时玉门都尉所有版籍,皆出于此,可为《汉志》玉门关之铁证,不独与古书所记一一吻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