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传
1218600000050

第50章 中国公学当校长(1)

1928年春,上海中国公学发生学潮:学生罢课,要求改革校务,撤换个别教职员,并以实际行动封闭了教室及办公室,包围校长住宅,割断电话线,强迫校长交代,否认董事会等等。校长何鲁无法维持,求救于学校董事会。为此,校董会先后推举董事于右任、蔡元培出任校长,但学生反对。理由是:“于、蔡二位道德学问虽好,可惜兼职太多,恐不能专心办学。”所以风潮未能平息。后来,王云五、朱经农、但懋辛、丁音等人又去找胡适(也是董事之一)商量,请他出任校长,以解中公之危。经过多次洽商,胡适才勉为其难出任校长,学生欢迎,于是学潮才平息下来。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4月30日夜,胡曾有一信给江冬秀说:“我前天做了一件事,你一定怪我。吴淞中国公学是我母校,近来起了风潮,收拾不下来。一班校董、云五、经农、但怒刚等三番五次逼我出来维持此校,我被他们包围,闹得没法子,只得应允出来担任校长两个月,把这个学期完了再说。你一定要笑我,可不是吗?今日去第一次。”

胡适到校任职,全校师生举行欢迎大会,会议由马君武主持。马在致欢迎词时回顾了往事,他说:1906年胡先生考进中公时,我就认定已替中公取了一位好学生;不但成绩好,品行好,风采也很好。果然20年后今天,这位当年的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学者了。现在由他回到母校来做校长,是我们中国公学最光荣的事,也是我感到生平最高兴的事。马君武讲完后,胡适也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致词中,他介绍了中国公学艰苦创业的历史,其中特别发挥了中国公学“公”字的意义,作为品格最高的目标。学生们听了很受鼓舞。

同年6月,胡适提出辞职,因有言在先,只维持两个月,待学潮平息即可下任,但辞谢不掉,校董会为了照顾他,特设副校长一职,代他住校主持一切。胡适同意这个办法,并推举杨亮功担任此职。这样胡适每星期只去学校一次,其余时间便可在家著书立说了。

胡适正式上任后,对学校进行大改革。首先整顿组织,当时,他鉴于经济困难,学校规模过大等原因裁撤了工学院与法学院,只留下文理学院及社会学院下属的七个学系:原有之商学院,改为社会科学院中的商学系,其余六系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数理学系、史学社会系、政治经济系。胡适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请高一涵任社会学院院长。其次是请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当时所聘到教授有:高一涵、杨亮功、刘秉麟、罗隆基、梁实秋、谢循初、刘英士、郑通和、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杨鸿烈、蒯叔平、张慰慈、全增嘏、黄凌霜、胡宪生、赵少侯、袁昌英、马宗霍、程仰之、王孝通、李剑华、叶公超、储皖峰、程懋筠、饶孟侃、黄白薇等人。据杨亮功回忆说:“中国公学系胡先生所主持,所以有许多学人很愿意来帮忙。但胡先生对于教授的聘请心目中亦有一定的标准。如关于中国文学教授,胡先生认为必须旧学有根基而对于新知识亦有相当研究者方为合格。”以上所说是一个方面;另方面对于青年有才如沈从文者不拘资历大胆聘用。这件事后来社会上颇得好评:认为胡适敢于破除陈旧观念,爱惜人才,方有真才实学者开道,称得起是当世的伯乐。综上所述,可见胡适在教师方面狠下功夫,保证了教学质量,于是很快扭转了中公在社会上给人不良的印象,一年之间,学生由300人而增至1300余人,这种情况说明改革已初见成效。另方面也说明学校的改革提高教师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胡适一向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经验证明这是一条好办法。关于延聘沈从文到校任教一事当时颇有争议。胡适胸有成竹认为是可以胜任的,而一般人却不以为然,说他学历太低,只有高小学历,虽发表过许多文学作品,但哪能登高等学府的讲堂?况且此人又不尚言词。胡适却不这样看问题,他是反对“名教”的人,注重实际经验,所以破例推荐沈到大学去教书。不过从沈从文来说当初还是有点胆怯的。他在给胡的一封信里说:“先生昨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据说沈开始是闹了一些笑话的,第一次走向讲台时站在课堂上约有10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课堂搞得很尴尬,最后,他只得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后来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欢迎的。那时有个学生名叫刘宇,毕业后到江西去教中学,后来他写信给胡适回顾母校时说:“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但我可以说它奇特,为什么呢?思想自由,教职员同心协力,有向上的精神,没腐化的趋势,就凭这点,在全中国可说是找不到的。”并称自己的进步“得感谢您与陆先生(侃如)、沈先生(从文)的思想言论”。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以新方法教学,师生关系是比较融洽的。此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26岁的沈先生看中班上一位女学生,他每天写一封情书寄去。这位女同学也不打开来看,将它收藏起来,拿去告校长。胡适温语相劝,略谓:“沈君子也。君子好逑,诗之首也。沈出于真诚,至于接受与否,自己决定,云云。”这位女学生出来后,甚为不满。同学闻之,几起风潮。后来这位女生转学北大,时沈在山东青岛大学任教,仍然如故,情书频传。1933年他们终成百年之好,直至而今。这位女学生便是他的夫人张兆和。后来张生下一个小宝宝,沈从文高兴地写信向胡适报喜。信云:“兆和已于廿日上午四时〇五分得了一个男孩子,小母亲一切满不在乎,当天尚能各处走动,到了医院方知。这是女学生作运动员的好处,只要平时能跳跳蹦蹦,到生产时可大轻便了……”从沈、张的结合,再次可以看出胡适关心他人,且乐于成人之好的思想和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林语堂对此曾有所评论,他在《胡适之》一文里说:“在女子前献殷勤,打招呼,入其室必致候夫人,这是许多学者所不会而是适之的特长。见女生衣薄,必下讲台为之关课室窗户,这是适之的温柔处,但是也不超过盎格罗撒逊‘绅士’的范围。用这种体贴温柔于同辈及少辈,胡大哥之名便成了”。

在对待学生方面,凡是能办到的他都能尽量帮忙。1927年上海大学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28年7月罗尔纲从澳门到上海,拿着该校的文凭到处转学,公私立学校概不收留。最后找到中国公学,胡适收下了。说明中公与其他学校真不一样,不怕戴“红帽子”。还有中公不挂国民党旗,不上纪念周,这都是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另外提倡学术,特颁布一种奖学金,鼓励学生上进;每年以全校成绩最优的五名学生入选。其次,学术风气也比较自由,办壁报各派言论都可以发表。有一次出现攻击胡适的大字报,学校方面准备派人撕掉,或是盖上。胡适不赞成,说是要提倡自由风气。事情之由来:因胡适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初共产国际派代表到中国来先是找他,因他有事,介绍去找陈独秀。所以后来陈变成了共产党,而他却不是。此话传开后,有同学贴出壁报批驳他说,若当初找到你,你也变不了共产党。这故事反映出当时中国公学在言论方面是比其他学校稍自由一点,也说明那时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是非常严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