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1219000000003

第3章 洋人活动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国内洋人日渐多了起来。原本在国门未开之前,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港通商,而参与交易的外国人,又都被限制在广州的“夷馆”里,不准他们随意走动。但仗打败了,国门被大炮轰开了,洋人们便有了四方游走的特权。洋兵荷枪实弹地走,教士拿着《圣经》和十字架走,商人拿着钱袋走,而旅游者则拿着手杖(文明棍)走。不仅走,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住了下来,按他们在国内的习惯生活,也按他们在国内的习惯活动,开舞会、办展览、搞庆典,让中国人平白多了些许看热闹的机会。

【赈灾舞会】

上海法租界为了给俄国饥荒赈灾,举行了一场募捐舞会,来宾需买票入场,收入转交俄国灾民。舞会当晚,西洋人彩衣斑斓,兴高采烈地入场。表演开始的时候,男女两列排定,然后捉对跳舞,忽然又分作四队携手翻跟头。画家称这种筹集赈灾款的办法实在是太别开生面了。

募捐舞会是西方为某一事项募捐的常用形式,明显跟中国人的赈灾募捐不同。中国人办这种事情,常常是演戏,大演三天。而西方人则人人都变成了演员。

【南北战争图】

英租界大马路附近有一公园,展出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规模组图。画家说,美国南北战争历时6年,而此图则由一亲历战争的画家花费12年才制成。图中既充分地反映了南北战争死伤狼藉的残酷场面,也将战事的战略战求及战场实况反映得惟妙惟肖。画家评论说,看这种图和看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一样令人感慨动容。

文字说明为图,但画上的情景分明是雕塑。不管怎样,这种展览让中国人对美国的南北战争,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赛马会】

在上海的英国商人为庆贺英王登基60周年,在英租界张灯结彩的同时,还举行一系列活动。在上海的英国学童举行了一场赛马会,这些孩子在马上姿态自然优雅。画家感叹说,骑马表演虽不是难事,但出自孩子之手却不同了,由此可见西方人才鼎盛之一斑。

上海大世界的跑马场,本是中国人爱去的娱乐场所。而英国人借赛马庆祝英王登基,既有利可图,也显示了他们的“爱国心”,还让画家见识了英国孩子的马上功夫。

【追颂前勋】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底下有一铜像,是纪念和太平军作战时阵亡的法国水师提督卜买德的,下面还有一铜版,刻着卜氏的战功。每逢卜买德之忌日,上海的法德总领事以及法兵都会列队致祭,场面极为隆重。

类似的纪念活动,对于国人来说,也属于新鲜事。不过,国人很快就学会了,甚至青出于蓝。

【日兵送葬】

日军有一个军官去世,送葬的时候,一百多名日本兵列队送葬。军官们坐在马车上,跟在灵柩后面。画家说这葬礼没什么奇特的,只是日本兵的装束特别西化。

画家对日本士兵装束的西化有所感触,实际上这种变化很早就发生了。当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过程中,还顽固地坚持自己服装传统,甚至坚持拖着辫子的时候,日本已经全盘西化,除个子矮点,远望过去跟西方军队并无二致。

【洋人游京】

画家说西方在北京设使馆之始,曾引起民间的惊奇,然而十几年以后,新奇不再,中西相安无事。图为美国公使游览北京城金玉桥的场景。画家评说,西方人远隔万里航海来“就日观云”,若传回西方,当是美谈。

北海是皇家园林,一般中国人,包括官吏也是不能进入的,但美国公使却可以进去游览。清朝的皇家,也是坚持内外有别方针的。

【舰队南行】

报称英国军舰进香港时,曾在海上遇到过一支德国造中国铁甲舰队往南行驶,双方还打了招呼。画家评论说,穷兵黩武在中国历史中曾经是戒条,但在时下局势中,依从古训是拘泥不化、不识时务的表现。若要表现一个国家的力量,不展示武力,是示弱的表现,自强之道首要的是(通过武力)振兴国威。

通过这个故事,画家想告诉人们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的习俗要改了。言外之意是期待着中国什么时候也出来炫耀一下武力。

【缘木求猪】

当英王维多利亚生日之时,在厦门的洋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以示庆祝。在一艘轮船上伸出一根圆木,木身涂满油脂,木端挂一笼子,笼内关一头猪。主持人宣布,若能成功地走过圆木接近猪笼,这头猪就是奖品。愿意一试者十分踊跃,当然落水者比比皆是。画家评论说,这种寓竞技于娱乐的活动有助于增加欢乐气氛。

英国人的庆典,本身蕴涵着习武的功能。英国海外殖民活动的成功,与他们这种自治与自卫能力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