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1225300000031

第31章 提升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

——好父母一定要有一双慧眼

兴趣是孩子的精神成长点,是让孩子与众不

同的重要因素。培养和发展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就决定了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要远远超出其他孩子,这样就形成了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对孩子的人生有决定的作用。有钱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父母,但是,善于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而培养出出色的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好父母。

一、兴趣是发展和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被很多人挂在嘴边,至于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认为就是兴趣能够积极地带动个体学习、探索,引导个体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除了以上所说,兴趣对个体的能力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形成的,我们一时难以看到效果,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孩子也是一样,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的过程,其实也是在逐渐培养孩子在一些方面的能力。比如说,父母想尽方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在培养和形成学习兴趣的过程中,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就是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形成的。

高林在小学二年级之前数学一直不是很好,因为不管他怎么学就是学不好。

父母以为高林就是顽皮,不爱学习,就经常打骂他,但是,他的数学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没有办法,父母只好买来一些引导孩子学习的书,看看有没有适合高林的方法。父亲看到一个“用兴趣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于是,决定进行尝试。

父亲拿出一堆围棋子,放在桌子上,抓了一把问高林:“你能告诉我桌上有多少个围棋子吗?”

高林马上数了一下,然后兴奋地告诉父亲。

父亲点点头,夸道:“不错!”

于是,父亲又拿出一堆,放在桌上,接着让高林数。高林又很快数完了。父亲问:“是第一堆围棋子多还是第二堆围棋子多?”高林说:“第一堆多!”父亲问:“多多少?”高林卡在那里了,还在一个一个地数。父亲没有办法了,只好把高林送到爷爷那里。高林的爷爷是出了名的厉害,早年的时候,在一个商铺做过管账,他不用算盘,也不用计算器,不用纸笔,完全是心算。

高林不相信爷爷有这么神奇,于是,专拣大数让爷爷做加减乘除运算,爷爷竞然都能算对。本来对数学失去信心的高林一下子对此感兴趣了,赶忙缠着爷爷教自己。他心想:有了这样的本领,数学还能难倒我吗?

俗话说:“不设诱饵,鱼儿不上钩。”爷爷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激发了高林对数学的兴趣,唤醒了高林的自信心。爷爷在教高林心算的时候,很多非常难懂的、难记的东西,高林反而记得非常快,这也大大出乎了爷爷的预料。

高林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起来废寝忘食,经过暑假两个月的培训,高林虽然没有学完全部心算技巧,但是,信心大增,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学期过去了,高林的数学成绩在班里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第2名,老师都为之感到惊讶,看起来对数学毫无兴趣的他,竞然在班里名列前茅。

一年之后,高林的心算能力越来越强,甚至到了考试的时候不用草稿纸.直接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程度。

从对数学毫无兴趣、成绩很差、丧失信心,到产生兴趣、恢复自信、提高成绩,高林的数学成绩的提升,无疑是因为爷爷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爱学习了,才发现,原来数学也不是很难学,然后,通过学习心算,高林对数学越来越有信心。

孩子没有兴趣没关系,我们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的兴趣。只有让孩子产生了兴趣,才能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说,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提升孩子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觉得培养孩子的能力很难,孩子的兴趣好像跟孩子的一些能力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现今,人们时常会提到一个词——能力。

到底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准确做好某些事所具备的一种素质。很多人都在喊“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在学校实施,家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环境。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总是担心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很多父母只是强制孩子学习,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兴趣;很多父母注意到孩子的兴趣,却没有将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联系起来,更不会从兴趣人手培养孩子的能力了。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孩子的很多兴趣,都可以转化为使孩子受益的能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重视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兴趣的父母,一定是好父母。能够将孩子的兴趣转化成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的父母,一定是睿智的父母。

小亮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奥数产生了兴趣,缠着父母给自己报奥数班。本来一向不爱学习的小亮突然对奥数产生了兴趣,这让父母大吃一惊,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不知道孩子的这个兴趣会持续多久。所以,父母非常犹豫,该不该给孩子报奥数班。

原来在小亮很小的时候,就对英语产生了兴趣,父母狠下心给孩子投资,报了英语学习班,结果学了不到3个月,孩子说什么也不学了,觉得枯燥,没有意思。父母“威逼利诱”用尽了各种方法,孩子还是没有继续学习。

小亮还参加过写作学习班、体操学习班等,但是,都是“三分钟热度”,没多久就放弃了。所以,父母对小亮的这个兴趣很难下决心,毕竟报学习班是需要花钱的,若小亮这次仍是“三分钟热度”,那只能白白地浪费金钱和时间,与其浪费,还不如让他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但是,小亮这次非常坚决,甚至用哭闹来“威胁”父母。父母没有办法,只能就范。但是,父母这次吸取了教训,跟小亮约法三章,让他一定坚持到底。小亮心满意足地答应了。

最初学习的时候,父母每天都监督小亮学习奥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父母发现,这次小亮好像跟以前不一样,学习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了,于是也不再监督小亮了。

半年之后,市里组织奥数比赛,小亮以第5名的成绩进入地区的比赛。期末考试,小亮的数学成绩也从中游一下上升到第1名,父母为此高兴极了。

父母更加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通过奥数班的学习,小亮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数学,连语文、英语成绩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小亮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兴趣不能一下子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在长期的培养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提高,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些兴趣,通过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让孩子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量变走向质变,这样孩子的成才就不会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就在眼前,就在脚下。

三、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兴趣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兴趣的转化。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很多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何将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孩子在相关方面的一些能力,这是很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其实,问题不在于孩子有没有将兴趣转化为能力,而在于父母过于心切,急于求成,希望孩子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尽早形成出众的能力,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有张某和王某两个人,他们是同学,毕业于同一所大学。

毕业后,张某和王某被分配到同一所学校教书。张某在大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就问,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与人交往很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看书。

王某在大学的时候则是一个活跃分子,哪里有活动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不是帮着布置会场就是在活动现场当主持人。此外,他还是学生会社会实践部的部长,整天忙于学生会的一些事,很少有时间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在工作后的两年,张某教的班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学生不太喜欢张某,觉得张某上课太死板、不生动,有的学生甚至不去上课。张某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的宿舍里看书、备教案。

王某就不一样,虽然班里的学生考试成绩一般,但是,班里的气氛很活跃,不管好学生还是调皮的学生,都不会逃课,很爱上他的课。王某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不是和学生在一起聊天就是和同事或者领导组织一些学校的活动,活跃了校园气氛,丰富了学生生活。

正好,有一位教导主任调离了,学校需要选出一位主任,专门协调和管理一些事务,张某觉得自己带的班级成绩很好,自己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积极地打了一份申请报告。王某觉得自己带的班成绩不好,也没有打报告。只报了名。

竞选的那天,别的老师上去随便说了几句了事,希望都不是很大;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管学生,都放弃了;张某上台后,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就职后的“战略部署”等,大约讲了有40分钟,才下台,下面的老师有的听得都睡着了。

王某没有讲那么多,而是很快地切入正题,谈了自己两年来在学校教书和组织活动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最后竞选成功的是王某,校长的理由很简单:张某教的班级成绩好,那就是有教书育人的能力,那就接着教吧;虽然王某教的班成绩一般,但是,王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非常强,适合组织活动、管理学生,而且校长也希望选择年轻教师,所以王某适合担当此职。

其实,结果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舞台,展示一个人各种能力的舞台。“能者居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能力的人上,没能力的人让开。能力不同,从事的事情也会不同。

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提升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造就能力,从小做起。

那么,如何将孩子的兴趣转化为能力,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呢?

1.因材施教

孩子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由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决定的。孩子弹跳能力不行,我们不能让孩子去做跳高运动员;孩子没有运动细胞,我们不能让孩子去从事运动型的事业。孩子具有绘画天赋,我们就应该让孩子进美术学校;孩子喜欢写作,我们就应该专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总之,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孩子具备较强的能力。2.主张勤学苦练很多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用斧子劈柴,一开始我们劈下去,不是偏就是力道不够。所谓熟能生巧,当我们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可以不花多大的力气,劈得很好,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劈。这就是一个熟练的程度,多练才能形成能力。孩子的兴趣也是这样,兴趣只能是引导孩子入门的钥匙,真正要形成能力,那就需要多练习了。

3.不要心急

从兴趣到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父母不要心急,孩子也不能心急,能力是无形的,是在发展兴趣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四、与众不同的兴趣创造与众不同的能力

常常听到很多父母这样倾诉:“我的孩子真是笨死了,身上一点优秀的地方都没有。”“这孩子怎么就没有一点值得夸奖的呢?”“这孩子身上怎么就一点优点都没有呢?”“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怎么才能培养成才呢?”

曾有这样的场景:

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年轻的老师让孩子们总结自己的优点,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爸爸说我有管理才能,可以当领导。”“妈妈说我善于观察,可以当科学家。”“爸爸说我善于表演,将来可以当演员。”……

在一个初中一年级的教室里,老师让孩子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优点。但是,竞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自己的优点。老师感到非常不解。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但是,也不应该有一无是处的人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老师经过了解才明白,原来,这些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除了监督孩子学习,别的事根本不让孩子做,有的孩子甚至连家务都没做过,又怎么知道自己动手能力强不强呢?有的孩子连个纸鹤都不会折,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心灵手巧呢?可以说,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是孩子的兴趣不断遭到扼杀的过程。

很多父母不能容忍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殊不知,正是因为孩子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兴趣,所以才能拥有特别的能力,取得特别的成就。

赵范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顽皮的孩子,老师管不了他,他还因为经常逃课上山抓鸟、逮蛐蛐而被学校劝退了好几次。

父母没有办法,找校长说尽好话,好歹让孩子初中毕业吧。校长也没办法了,反正他不影响别的孩子学习,只好听之任之了。

从这以后,父母经常对赵范说:“混完这两年你就回来跟我们种地吧。家里大片的地没人种,正缺劳动力呢!”赵范振振有辞地说:“我这是在研究鸟和蛐蛐,以后大有用处。”父亲说:“你以为你是谁?旧社会的公子哥?整天抱一鸟笼,什么德行!”

父母基本上对这个孩子失去希望了,倾心谈过,打过,骂过,父母别无他法了。

很快赵范初中毕业了,跟一些村民一起去城市里打工去了。干了一年,赵范说什么也不去了,抱回来一堆关于养鸟的书,天天研究,街坊邻居都说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把他当做反面教材。又过了半年,赵范开始大量做鸟笼,然后抓鸟,逮蛐蛐,养起来,然后说服父母凑钱买了一辆二手的小三轮,开始去城市里卖鸟。很快,他就打开了市场,城市里很多爱鸟、养鸟的人都经常联系他,问他有没有特别的鸟。后来,就连他的父母也被他说服了,帮他养乌,他的业务越来越大,很快就盖起了新房,成为村里第一个买车、盖楼、办工厂的人。

从赵范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孩子做什么都有可能成功,都有可能取得成就。关键是兴趣,只要有兴趣,父母就不必要求孩子跟别人一样,要知道,拥有不同的兴趣才能走不同的人生路,才能创造不凡的事业。

有这样一句话:“不走寻常路。”孩子的兴趣也是一样,孩子的与众不同的兴趣也许就是孩子能力培养的起点、孩子成功的基础。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同兴趣,这就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兴趣,才能培养和形成能力,不同的兴趣转化为不同的能力,从而创造不一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