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225400000012

第12章 墨学与经济 政治 伦理(3)

《兼爱下》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墨家仁人、义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是墨家所讲的仁义道德的实质和内容。

《贵义》载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耕柱》载墨子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鬲六翼,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义”比稀世珍宝更宝贵,是真正的“天下之良宝”。“义”的实质、内容和标准是“利”,即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

墨子讲“兼爱”,主张给广大人民以实际利益,解决人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他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看作人民的三大祸患,倡导“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

治”。

《经说下》说:“仁,爱也;义,利也。”“仁义”、“爱”等伦理观念的内涵是利益、功利。义利统一,重视功利,不空‘‘仁爱’’是墨家的伦理原则,反映劳动人民互相关心、帮助的镧统美德。

孔子“罕言利”。《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孟子见梁惠王说:“何必言利,亦有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分裂”与“义利统一”是儒、墨两家针锋相对的家论敌的观点。

当前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公民合法权益,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墨家义利统一的原则可以为鉴。

4.对等互报

墨子提出“为彼犹为己”的道德原则,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替别人着想,急人之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出发点是人人都先“为彼”,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回报。《兼爱中》载墨子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下》载墨子说:“吾必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这是对等互报的原则。

自己先爱人、利人,他人也会给自己对等的报答。自己先恶人、害人,他人也这样对待自己。每人都善待他人,每人也受到他人同样的善待。每人都坑害他人,每人也受到他人同样的坑害。

墨子引《诗经》“无言而不售(回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表达“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的对等互报原则。这种待人处世原则渊源久远,体现在大众,特别是早期手工业行会会员的日常生活中。墨家学团植根于手工业等劳动者阶层,对此有深切体会。

墨子的对等互报原则今日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等互报原则告诉经营者,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首先要这样对待别人。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首先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每人首先善待他人,每人都得到善待,这种人伦关系值得提倡。走向市场是为追求利益。每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不希望受到损害。经营者都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不侵害他人,自己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心存不良,欺行霸市,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自己也终将成为受害者。

5.动机效果

动机和效果是道德评价的范畴。墨家认为志和功,即动机和效果是对立统一关系。《鲁问》载:“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日:‘未可知也。或所为赏誉伪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好学和仗义疏财都是好品质。墨子对鲁国君两个儿子很难断言,因为做好事的动机可能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假装如此。钓鱼者毕恭毕敬,动机不是对鱼有所赐予。用毒饵捕鼠,老鼠以为是“美食”,不是出于爱老鼠的动机。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综合考虑动机和效果。

有人说,墨子兼爱好,但实行难,犹如不能举泰山,以跨河济。《兼爱中》载墨子说,攻城野战,杀身为名,天下百姓都认为很难,只要国君高兴,士众都能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何难之有?原因在于“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兼相爱,交相利,能否实行,要看是否有实行的动机。

动机好坏,要看效果,但在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示的情况下,根据经验和常识,也可以断定动机好坏。某处失火,一人提水灭火,一人火上浇油,想把火烧得更旺。可以断定,提水想灭火的动机好,想把火烧得更旺的动机不好。同样道理,墨子想“兼爱”救世的动机好,儒家想用“偏爱”、“别爱”害世的动机不好。

《大取》说:“志功为辩。”“志功不可以相从也。”认为动和效果有区别,有时可能有不一致的情况。《经上》和《经说把“矢至侯中,志功正也”,作为动机和效果“正合”的例证是动机和效果相一致的情况。即用箭射靶,希望射中靶心,结果射中,是动机和效果的符合。

墨家注重效果,也不忽视动机善恶的分辨。动机和效果是对一关系。评价善恶,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后果,对社会的影行为由意识支配,行动有目的性。动机是利己,效果不会利。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道德,应反对个人中心主义。提倡高尚情操。人要有高尚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墨子“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方法,可以借鉴。二兼利天下

1.利他主义

墨家坚持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利于社会。墨子的道德理想是实现仁义,为公众谋利益。《兼爱中》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仁人”又叫“义士”。“义”的内涵和标准是“利”,公众、他人、公益的利,道德主体发出的对道德客体有利的行为。“为义”是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社会普遍、平等的“爱利”。

在个人与个人的价值关系中,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利他主义。《贵义》载墨子说:“必去六僻,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交错发挥作用),必为圣人。必去喜、怒、乐、悲、爱、恶,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必为圣人。”克服个人感情和爱好,全身心投入实现仁义的事业,就成为圣人。墨子的“圣人”,不考虑个人得失,一心服务于公众。墨子被称为“北方贤圣人”,提倡以“仁义”利天下的原则,在当时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奉献:“道义高于俸禄”。墨子讲的义、道义,是公众、他人、客观的利。义、道义、公利,高于个人的利禄、私利。墨子到楚国都郢,向楚惠王奉献著作,希望楚王实行自己的学说。楚王口头称赞墨子的书是好书,许诺给墨子高官厚禄,但不准备实行墨子主张。墨子说:“道不行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今书未用,请遂行矣。”把道义放在名位利禄之上,不贪图利禄、出卖道义。楚王又加封五百里国土,让墨子世代享受封君特权,墨子毅然不受而去。

越王用五十部豪华轿车,派墨子弟子公尚过到鲁国,迎墨子到越国做封君,墨子以不出卖原则为理由辞绝。《鲁问》载墨子说:“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王不听吾言、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出卖)也。均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

《耕柱》载墨子以高石子坚持道义,不贪图厚禄,辞去卫国公卿大夫职位的范例教育弟子。高石子对墨子说:“昔者夫子有言日:天下无道,仁士不处焉。今卫君无道,而食其禄爵,则是我荀陷人食(白吃饭)也。”墨子对禽滑厘说:“姑听此乎?夫背义而向禄者,我常闻之矣。背禄而向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背叛仁义,贪图禄位,大有人在,不贪图利禄,崇尚仁义,高石子是榜样。

《鲁问》载墨子用胜绰“背义而向禄”的反面典型教育弟子。墨子派胜绰做齐将项子牛随从,胜绰贪图厚禄,违背道义,纵容项子牛“侵鲁地”。墨子叫高孙子把胜绰辞退,批评他说:“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知之也,禄胜义也。”口头说仁义,实际不实行,是明知故犯。胜绰的错误是以利禄压倒仁义,“背义而向禄”,跟高石子“背禄而向义”的精神相反。

墨子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不要提倡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要不要提倡奉献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价值抉择?要不要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神?这涉及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决定未来会发展方向的原则问题。墨子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可借鉴。

2.自苦为义

墨子从鲁国出发,到齐国游说,路遇熟人。熟人对墨子说: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墨子为实现仁义事业,自讨在华夏大地远近闻名。墨家集团生活清苦,“量腹而食,身而衣”,“短褐之衣,藜藿之羹”。

《庄子。天下》说,墨子让学生身穿裘褐衣,足登木麻鞋,“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并说:“不能如此,不足为墨。”《庄天下》赞叹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稿不舍也,才士也夫!”

《孟子·尽心上》载抨击墨子最激烈的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北宋程颐说:“墨子之德至矣。”墨子的高尚道德情操人所共知。

墨子说:“为义非避毁就誉。”为公众谋利益,不是为求得别人赞誉。《耕柱》载儒家信徒巫马子对墨子说:“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子为之,有狂疾。”您为了实现仁义,辛苦奔走,尽管人们没有看见,不知道,您还是照样干,简直有神经病。巫马子对墨子“自苦为义”的批评,是从极端利己主义的逻辑中引申出来的。

墨子推荐高石子到卫国做官,卫国君让高石子担任卿大夫,给予高俸禄。高石子朝见卫君,尽力阐述墨子思想,卫君不实行,高石子愤而离职。见墨子,高石子对墨子述说离职原因,问墨子:“卫君会不会认为我有神经病呢?”墨子说:“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荀道,受狂何伤?”“为义”不是要避开毁谤,企图受到赞誉。你的辞职符合道义,说你有神经病怕什么?

《公孟》载墨子主张口言身行,言行一致,对告子说:“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指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兼爱下》载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口讲仁义,应身体力行。

《鲁问》载鲁国南部有隐士吴虑,冬天制陶,夏天耕种,自比舜。墨子去拜访他。吴虑对墨子说:“仁义呀,仁义呀,自己干就是了,何必到处游说宣传?”墨子说:“您所谓的仁义,也是有力量就帮助人,有财产就分给别人吗?”吴虑说:“是的。”

墨子说:“我曾经考虑过,自己亲身用耕种给天下人吃饭,搞得好,不过得到相当于一个农民的收获。分给天下人,一个人不能得到一升粮食,也不能让天下饥饿的人吃饱饭。自己亲身用织布给天下人衣服穿,搞得好,不过得到相当于一个妇女织出的布匹。分给天下人,一个人不能得到一尺布,也不能让天下受冻的人穿暖和。自己亲身披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解救国家的患难,搞得好,不过相当于一个士兵的作战能力,并不能抵御侵略者的大军。这些都是很显然的。我不如诵读和探求先王的学说,通晓与考察圣人的言词,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劝导平民百姓。王公大人采用了我的学说,品行一定得到修养。我虽然没有自己耕种来让饥饿的人有饭吃,亲身织布来让受冻的人有衣穿,而功劳却大于亲身耕织来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的人。”吴虑没有被说服。

墨子问:“假设天下人都不知道耕种,那么请问:教人耕种与不教人耕种而只是独自耕种的人,谁的功劳大?”吴虑回答:“教人耕种的人功劳大。”墨子问:“假设进攻不义的国家,击鼓叫大家进行战斗与不击鼓只是独自进行战斗的人,谁的功劳大?”吴虑回答:“击鼓叫大家进行战斗的人功劳大。”

墨子说:“天下平民百姓很少有知道仁义的,所以用仁义教导天下的人功劳也大,我为什么不到处宣传仁义呢?假如我能鼓励大家达到仁义的要求,我的仁义岂不是更加发扬光大了吗?”墨子说服洁身自好的吴虑,表明宣传仁义,积极救世,是为了对社会公众作更大贡献。

墨子教育门徒,为实现道德理想,要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教化)之所致也。”门徒因参加防御战争而死,墨子认为是死得其所,说明墨子“为义”,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墨子“为义非避毁就誉”的原则富有教育意义。今日有的导人为任内“留名”,乱上项目,集资摊派,这不是为民造是为民招灾。墨子“自苦为义”与今日艰苦奋斗的精神相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是靠劳动创造世界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