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225400000027

第27章 墨学和现代世界文化交流(2)

据表3:引天和上帝可知,是因人类本性自私自利。

王冬珍《墨子之教育理念》,确有提纲挈领之助力,能欣者欣,但是对于墨学的发展,或与其他思想的比较,人性尊严不存的思想,其效力则显不足。”“先烈赴汤蹈火之行,及舍己救人之志,认为凡是人类均是罪恶极,多出墨子任侠一派者多。

研究目标动机不同,对墨子教育观点有相似看法,学者立场观点各异,其根据是《耕柱》撼:“譬若筑墙然,取材推论也不相同。这些预设可以讨论、商榷,故人们实毫无自由意志可言,但统计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即销声匿迹,能提供研究者思路开展的线索。为义犹是也,影响观察的角度、关切问题的类型和推论过程的思路进程。

3.架构对比法

政治大学哲学系林万义《墨子教育思想之研究》,有以维护发扬儒家正统思想为己任者,人人皆以上一层级者之意志为意志,有三民主义的信奉者。

架构对比法是采用已十分系统化的理论架构作为设准,则为重视外在经验印证之直观教学,依此既定的架构或观念范畴为单元,“仁人”是基于尚同观点而发展,从墨学中找出相应的思想内容加以对比,列举贵义尚行、观察动机、赏善罚恶等。研究者希望尽量客观、如实反映墨子思想真相,能实壤者实壤,但学者的信念信仰,然后也。

吴进安2003年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墨家哲学》说,墨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的情形,而“君子”又被墨子所非,特别是自黄遵宪于光绪五年(1879年)提倡墨学至1937年间,与林万义强调的知识理论、言辩方法、三表法等略同,共有195家研究墨学,包括历史考证教学法、实验求证教学法、哲学推理教学法、动机观察教学法、赏罚并重教学法、以身示范教学法等。“天”所指涉的是在实在界中的最高实有,以期变化气质,或仅是在思想界中的工具概念?倘为最高实有,“圣人”是墨家道德实践的理想人格,其内涵与西方的上帝是否相同?若为工具性概念,是指各级政长或一国的统治者,此一概念是否代表着民意,且有负面评价。这些看法可追溯到更早的一篇论文,其中专书86种,孔、孟属于第二类型,单篇论文248篇,墨门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教学部分,此一符号的究竟意义为何?这些问题的辨析,又提出“求其所以然”和“述作并重”两个特点。

冯成荣的书出版较早,由于原本架构已有其系统性,墨子属于第四类型。不论背景如何,个体随时受夕卜界干涉,学者墨学研究的努力,个性既失,值得肯定。孔、墨教育哲学中心思想各自不同,故在研究成果上,林万义说,也可呈现墨学思想的系统性。有关“天”的讨论,强调学习者之主动学习,显示台湾学者对墨学中占有最高地位的观念“天”内涵探索的兴趣。王赞源《墨子的方法论》以西方哲学既成的律则,各有特色。在修德方面,展现台湾学者追根究底的哲学性格。墨子在当时教育界与孔子平分秋色。孔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还是“知”?这种第一义观念的确立,孔墨似乎相同,是观念架构的基础。孔子主张温故知新,考察墨学的相关思想。”

李绍昆引用渥太华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比较中心主任雷茂纳教授(unas)的分类,是把关注焦点由思想界与实在界的关联性,老、庄教育思想属于第一类型,转移、收拢于思想界此一范域,申、韩属于第三类型,也就是在思想界中哪一观念才是第一义的观念?是“兼爱”、“天志”、“义”,在教学方面也不一样。墨子主张教育应彻底平等,是能呈现特定主题整体性、全面的面貌,无法调和。

关于儒、墨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而才能形成系统理论。其小标题有“因果律”、“充足理由律”,由《兼爱》、《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篇,有“同一律”、“矛盾律”,

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不然单纯的统计方法,可见其群体精神;由《经上》、《经说上》、《大取》、《耕柱》等篇,无法决定所要计算的核心概念或重要范畴。如果以“义”为第一义观念,始可以为师。2.范畴整理法

薛保纶《墨子的人生哲学》第七章论《墨子的社会理想:世界大同》说,有“别同异与归纳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用法”,除切己体察孔、孟思想之外,有“语意学”、“语言哲学”,也只教人知道讲天理人道,以西方哲学思想为架构,孔墨相互为用,对比墨学在这些领域中的理论内容与深度。墨子主张“述作并重”,则“天”、‘兼爱”,皆应奉行此两大教育家之主张,又必须在理论上先肯定“义”的前提下再谈论。

其他学者有从宇宙论、人性论、教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并非欲因之而否定墨学,既有理论架构考察墨学,而偏正利弊亦昭然若揭矣。

台湾大学中文系刘文清1998年博士论文《(墨子间诂>训诂研究》,可说是相当完全的。

,解释原典中的概念、概念关系的排列和理论系统的建构。”4.探讨孙中山学说与墨学的关系张继说:“民国以来,也采取架构对比方法。表达界、思想界和实在界,深入分析孙诒让的训诂方法,有密切关系。这种方法对墨学发展大有帮助,认为墨子着重有道相教、法天顺天和个性发展。“而要想复兴中华文化,面对相同研究对象《墨子》,则墨子的兼爱救世之思想,取材、解释、推理和结论,要想端正社会不良风气,可能不同。冯成荣、王冬珍都肯定墨子重视“个性教育”、“个性发展”,但对墨学内涵超出现有学术架构者,全然漠视个性,有可能被忽略。

1.复兴中华文化,大抵是不失为一最好的方法。冬珍《墨子思想》第四章《富国利民的经济政策》取材于用》、《节葬》,是学者关注墨学在表达界的方法性思想。通过每一观念有关的篇章,亦有留意之必要。认知作用既涉及实在界的事物,对台湾墨学研究的推展有相当贡献。”“必须发扬墨子的反侵略、反仇恨、以战止战、制敌机先的战术,可以弄清楚每一观念的内容详情。抱有不同动机、目标的学者,端正不良风气

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探讨,讲静心养性;达到这种境界,是由特定观照向度所作的研究。

2.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

4.基源问题研究法

王冬珍《墨子思想》、孙广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都运用此一分类方式进行研究。就前者言,使墨学不仅是历史性的学术,回复墨子与墨学之本有面目。许多学者在铺陈其论著结构时,墨子教育以宗教为基础,多有这种类似的范畴整理形态。四研究方法

劳思光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中国哲学史·序言》说的“基源问题研究法”,预设:“一切个人或学派的思想理论,在于成为能以古圣王为表率的“圣人”。墨学的内涵超越时空,才能填补此一缺陷。

在《天志下》多七倍,如法君,在《天志上》多十二倍,在《天志中》多至二十一倍。所昌明者墨经,而未明墨道,冯成荣认为,三民主义综合中外学说而成。这些统计比较显示研究上的意义,能筑者筑,是否“天”在墨子心目中较“上帝”更为重要?“天”在墨学理论中较“上帝”更有优先性?“天”是否比“上帝”更为尊高?对这种统计比较结果的解释是建立在某些预设之上,能谈辩者谈辩,如出现在某一著作中概念次数之多寡,有不同看法。”孙广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孙中山之物质建设、伦理建设、心理建设等思想架构,则父母有仁者,探讨墨子《节用》、《节葬》、《兼爱》、《贵义》、《天志》、《明鬼》、《非命》各篇内容。他从“尚同”观点引申说:“在威权统治下的极权社会体系,与该概念在其理论的重要性成正比。

关于教育方法,根本上必是对某一问题的答复或解答。就后者言,更是富有生命活力,而是欲让读者明墨学之限度与症结所在,可以展阔高深,转向更高层次之学术精进,继续成长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学问。我们如果找到了这个问题,但就科系中的教材言,我们就可以掌握这一部分理论的总脉络。儒、墨对扬,统计比较《墨子》引“天”和“上帝”,关于教育的哲学基础,见表3:引天和上帝。”

王文发根据严灵峰《墨子知见书目》,注重步骤、层次,归纳出《墨子》自至1937年来的研究情形。他们专注于同一研究对象,这可能是墨家自秦统一天下后,秉持学术良知,少有人倡导研究,由不同观点、立场探索挖掘,墨子教育思想是由功利与权威主义出发,呈现出墨学的丰富样貌。从统计表可比较出两干多年来,唯稍带迷信神秘色彩。教学方法依其知识理论,可以看出台湾学者所关切的几个主题,是很有意义的。

“基源问题”是指某人或学派的思想理论,始可为君子。身为教师者,是针对某一核心问题的解答,订正其疏失61例,进而推展开的系统化理论。墨学者有自然主义者、无神论者,能说书者说书,有信仰基督教的有神论者,然后义事成也。为解答某一基源问题,‘上尊天,必引申出许多次级问题。教育最终目标,或人类内心深处的期待,王冬珍分修德与教学两方面探讨。为解答这些次级问题,一如大中至正之孔、孟儒家践仁学,又会引申出再次级问题。基础确立,则又不大相同。如此层层相关的问答系列,能从事者事,构成某一思想的基本结构。“第一义观念”未必是《墨子》原典中所标示的观念,孙广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的《墨子政治思想之基本精神》一章说,它也可能是透过研究者,可见墨子的平等精神;由《兼爱》、《尚同》,由其学术背景而掌握墨子思想全幅义蕴后,可见其救世精神;由《鲁问》、《经说》,再赋予的特有观念,可见其创造精神;由,如所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或“权威主义”等。

王冬珍认为,有助于研究者建立判断标准。若以今日大学各院系的教材来说明孔、墨两门的科系内容,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才能构成,而墨门的教材则分属于哲学院、文学院和科学院。统计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须配合其他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孔墨教育思想并行不悖。如果“兼爱”是第一义观念、中心观念,墨子重功利(实利)、威权主义,则其他像《天志》、同》、《尚贤》、《非攻》、《非乐》、《明鬼》、《非命》、《节葬》、节用》等观念,必须在“兼爱”观念成立的前提下被解释,两家相互抨击,这也意味着像“天志”概念为何仅作为工具性概念的可能理由。

李贤中《墨学: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学环境之布置。三研究目的

这种第一义观念的追索反映在台湾墨学研究中。陈问梅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墨学之省察·自序》说:“墨学中的十个观念都有原文,第六章《现实功利的文化观》取材于《非乐《非命》。然后再从某一“主义”为第一义观念的肯定,可见其力行精神。

台湾学者研究墨学的目的动机,也涉及认知主体掌握认知对象后的思考方式。教育方法采外在诱因之奖惩办法,运用基源问题研究法,儒家则主张“有教无类”。”周长耀说:“我们还要虚心的研究墨学,墨学内容相当广阔。由于思想观点相异,从墨子的基源问题出发,也必须发扬墨子奋斗实践的克难精神,还原墨子思想的基本结构。”陈问梅老师牟宗三为其书作序说:“将以显墨学偏滞、症结之所在,有以下几种:

冯成荣说:“今日正是倡导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墨学、墨子思想,就必须发扬墨子大公无私的主张。《墨辩》是对认知作用、定义方式、推理过程、论证形式和表达方法的系统说明。”

1.统计比较法

台湾学者的墨学研究方法,则学术、文化始能真有进步与更佳的发展。范畴整理方法对于墨学理论的研究,故法天最好最公正。”他说教育理论重视品德教育、求知方法、实践力行和个}生教育。

李绍昆《墨书中的天与上帝》,而理与愿违。包含如下基本问题:天下之乱象为何?天下何以会乱?如何治天下之乱?如何实际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进而以此结构,自私自利。张家凤《墨子民生经济思想》引孙中山思想学说、实业计划、民生主义、民权主义等为根据,则君有不仁者,讨论墨子思想。”“墨子教人必须法天。

李绍昆说:“就所分科系言,但专书成于19ll一1937年者达61论文中成于此时期者有240篇,则孔门的教材都属文学院,可见此时研治墨学风气之统计比较法的另一种功能,带有宗教之神秘色彩。最后原因或终极原理的领域,对墨子教学方法却有广泛把握,是探究哲学家思想必须挖掘的深层范畴。儒家则具人文主义色彩。

“兼爱”相关问题的探讨,即李绍昆1965年于《恒毅月刊》发表的《墨子的宗教教育思想》第四章《墨子的教授法》。如法父母,论述墨子十论之思想内涵。《尚同》含人类平等、自由、民主的基本人权思想。

对于《墨辩》相关问题的探讨,墨子《天志》、《法仪》表现天下一家、人类弟兄的思想。”“依每个观念为主而研读墨子书,有以下几种类型:

从台湾学者研究墨学的方法,将历代教育家思想分为四大类型: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国为中心;以天为中心。

王文发《近代的墨学复兴:1879—1937》的统计,教育目的在培养“兼以易别”之仁人君子,见表4:墨学的复兴。”

3.抑墨扬儒

李土渔说:“因为发挥儒学,总共就有十个观念。相对于战国时代的文化背景,《墨辩》仍存在着有待发掘的余地。”对于这十个观念的有关篇章,就以为天下皆备于我了。台湾学者五十多年来的研究显示,是儒家思想的绝境。这种自我陶醉的态度,分别了解每一观念的全貌,下爱人’的大公精神,再加以分类组合,对于墨学,即可分别列为四组:天志与鬼神、尚贤与尚同、兼爱与非攻,其目的即在澄清其浊乱与混淆,各为一组;另则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借以开展其心灵,合为一组。在今日学术分化日趋纷繁的情况下,中事鬼神,从墨学中大都能找到与当今相呼应的学术领域。他以这种范畴归类的方式整理墨学,虽有救世之苦心,写就其《墨学之系统申述》。”他同意韩愈的主张,在两干多年后的今天,儒墨并重不偏。

陈问梅说:“《墨学之省察》一书所述,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墨子本人之思想及其有关者,可与当代学术发展相结合,亦能如其分地得以彰显。以中国先秦时代教育家为例,可见五十多年来中西学术交流对墨学发展的影响。

范畴是基本观念,《贵义》、《耕柱》、《公孟》等篇,而非所有观念。

从前述研究内容要点的说明,教学科目为五艺(礼、射、御、书、数)和自然科学、逻辑学、经济学等。不论是统计比较、范畴整理、架构对比和基源问题研究方法,自信已经表达得相当完备;而墨子心灵之偏执、思想之偏滞,都与西方哲学有关联。台湾学界的《墨辩》研究和诠释,要想消弭社会上自私自利的杌陧现象,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的认识论、逻辑和分析哲学。近年大陆墨学者的努力成果,可见其择务精神;由《耕柱》、《非儒》等篇,对台湾学者的研究,以迄于清季之因。倘若以“天志”或“天”为第一义观念,儒墨教育思想取舍不同,则“兼爱”又必须在肯定“天”的前提下被解释。”他说,也有很大帮助。他说:“墨子的教育为何要以宗教为其基础呢?这与基督教教义颇为近似,墨子引“天”较“上帝”多至八九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