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225400000009

第9章 侠义精神(2)

王阳明年轻时羡慕侠士,爱好侠义精神。王阳明跟过去家不一样,他不是文弱书生,能够带兵打仗,他影响了很多派。他的门徒可以到农村,到任何民间场合去讲学,就像泰州学派。泰州学派中有很多人有江湖背景。这个年代就产生儒跟侠的合流。明末清初,颜习斋是侠客,拼命批评宋儒、程朱之学,他是但他在儒家传统中也有相当地位。谭嗣同是侠客,但他讲道理基本是儒家的。把这些人物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哪些是“儒皮侠骨”,哪些是“侠皮儒骨”,很有趣。通过儒、侠合流,才使侠义精神因受儒家支持而普及到社会。儒家的孝道、礼教,在宋以后真正普及到社会。儒家社会和人物,在唐以前是见不到的。唐以前时代的两性关系,不是如后来的看法,对女子没有那么大的迫害,没有那么多极端严重的观念,宋以后则越来越严重。所以孝、礼,都是宋以后开始造成普遍影响。“义”也是在这个潮流中普及深人到民间,内化到人的生命里,内化就是社会学家讲的社会化。

宋以后反抗暴政称为起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称为“义士”,为穷苦孩子办的教育称为“义塾”,为救穷苦人存粮食的地方称为“义仓”,有些大豪门为了救助穷苦的族人,留下的田叫做“义田”,还有“义庄”。

《中文大辞典》“义”字的释义,有一百多条。人事地物都可以用“义”称谓,表明“义”普及到整个社会。这个价值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和社会,墨子的功劳大,墨家传统的功劳大。

宋以前流行的名词是游侠、任侠、义侠、豪侠,宋以后有新的名词出现,有侠僧、侠义的和尚,如少林寺。少林寺是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少林寺里的和尚,有的是行侠仗义,所以就叫做“侠僧”,和尚里的侠客。在历史上有“禅家之侠”,可见禅宗也产生侠士。在风尘女子妓女中有所谓“侠娼”,如民国时小凤仙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就可以看出“义”的精神、观念,如何普及到三教九流的人物和每一个社会角落。

中国哲学研究者对“仁”、“孝”和“礼”有很多研究,没有专门研究“义”。从儒家观点看,“义”基本上是道德动机、道德修养,可是把“义”扩大到广大社会,影响到民间,是墨家传统的影响。侠义团体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侠义团体是从墨子开始的。《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的侠,非常复杂,有“卿相之侠”,就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卿相”就是贵族,有爵位。在《史记》里跟卿相之侠相对,还有“布衣之侠”,完全是从民间产生的。《史记-游侠列传》写的大侠,如朱家、郭解,就是民间的布衣之侠。

《吕氏春秋》对侠义团体、侠士活动的记载,相当丰富,也涉及墨家,不单是墨家的侠士,还有“辩士”的资料。“辩士”就是墨辩的传统。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墨子有广泛认识的是梁启超,他20世纪初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分墨家为三派:兼爱派、游侠派和名理派。这一概括可取。

墨家非常复杂,今天都集中在名理派,在名理方面成就了很多教授、学者,在兼爱方面写了不少论文,可是忽略了游侠派。墨家游侠派的资料大多在《吕氏春秋》。在秦统一的过程中,有大量侠士的活跃。吕不韦是从“布衣之侠”到“卿相之侠”,影响整个秦的命运。秦统一中国,利用许多侠士团体打仗。吕不韦的门客,比孟尝君的门客,要复杂多了,有力量多了,也更杰出。如有人从这方面研究,起始点就是要好好整理《吕氏春秋》。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大量任用武士,这些武士很多都是侠士。冯友兰讲墨家的时候,曾经说墨源于侠,他恰好把我们说自颠倒过去。他说墨家是源=于=侠,而那个侠士的角色,他了解比较窄,就是专门替人打仗的人。后来这种人一直存在,专门替人打仗,可以雇他,像佣兵一样,这也是侠。佣兵里当然也有很多复杂的分子,但其中也有很多侠士。

当年这些人帮助刘邦打天下,叔孙通把自己人一个一个推给刘邦的时候,用了一句话叫做“群盗壮士”。叔孙通找来一人都是强盗。打天下的时侯,管你是强盗、小偷,有本事都来

“群盗壮士”,壮士就是义士。在历史上称义士,又称壮士。

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后来分封王子,他有一大堆儿子,这些王子下面都养了很多门客,这些门客有很多侠义之士、侠义团这么多王子要争夺继承权,当然要养这些特殊人物,所以后有七王之乱,都有侠义团体、侠义之士掺杂在其中。《汉游侠传》记载长安存在很多侠义团体,各霸一方,有一套规范,有很多派别,因为他们毕竟是作过贡献的,所以不能一下子都消灭。 《汉书》以后,《游侠列传》不见了,这表示官方史家对这些特殊人物和精神,有一种新的史观:他们跟官方力量不能兼容,所以不再记载。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他们还是存在的。什么时候存在呢?有两种隋况:一种就是社会动乱的时候存在,另外就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存在。侠义之士和团体,在这两个时期,大量活跃。在史书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三国群雄并起争霸。《三国志·魏志》记载大批豪侠,分析这些豪侠,有的有贵族血统,有的是大官僚后代,有的是大地主,有的是要打天下,种种不同,像刘备、曹操、董卓、袁绍、袁术等,在《三国演义》里出现的人物,开始时都是有豪侠之气的人,一方面养豪侠,一方面自己就是豪侠之流的人物。

南北朝时代,有五胡乱华,中国北方不宁静。南北朝时代重视门第,有大门第、大豪门,在战乱时代都蓄养大批武力。魏晋南北朝时代大批的豪门、士族、大门第里蓄养了大批武力,这些武力与侠义传统有关,他们寄存在这里面,因而有存活的余地。

读中国小说史、隋唐小说史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豪侠传奇。《太平广记》记载大量豪侠传奇的资料,像虬髯客、红线传,后来被拍成电视、电影。豪侠传奇里,有许多豪侠团体在其中活跃,那是在朝代更替的时候。

宋代以后的三教合流,陈亮、王阳明、颜习斋、谭嗣同这些人物,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人,跟侠义团体有隐约的关系。

现代一些客观的史学家称他们为化外之民,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正当地位,被官方或朝廷压制或追杀,但他们在历史上始终没有中断,相当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一般史学家没有深刻深究,可能是因为史料残缺。这些团体被官方历史污名化,东汉末年在正史上称为“黄巾贼”,后来有赤眉、太平道。

宋亡于元,产生白莲教。明亡于清,产生天地会。这段历史比较近,资料比较丰富。这些组织在历史上的活跃性很大,因为亡国了,亡国以后就会凝聚民族感情、民族大义。

白莲教源于佛教白莲社,白莲社是晋朝慧远大师建立的。为了民族大义,连佛教团体也来造反,白莲教就产生出来。一直到孙中山革命的时候,自莲教还发挥作用。最有名的就是天地会反清复明。从天地会产生所谓洪帮、青帮,孙中山属洪帮,蒋介石属青帮,这种组织对历史有强烈的影响。

侠义团体和人士奋不顾身地跟着革命,被正史看成叛乱团体,被现代人称为化外之民的团体,在历史上一直活跃,不管他们的形态怎样改变,其宗旨始终没有离开“扶弱抑强,抗官济民”,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特殊精神一直贯穿到近现代。有些题目与墨学现代化有密切关系:

1.儒家跟墨家讲义的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过去还没有人做过。墨家跟儒家讲的义在哲学上的意义,在历史上的演变,越往后区别越大。

2.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

这方面的资料相当多,研究历史上的义仓、义田、义庄、义塾。这种研究与现代人非常重视的社会福利有关。看看中国古老的观念,那种社会福利跟现在所讲的社会福利有什么差别,很有意义。社会福利在近代的发展是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刺激,中国历史上就有社会福利的观念,也许理论上简陋,但是根据现在的观念可以使它丰富起来。

3.宋以后出现所谓侠皮儒骨和儒皮侠骨的侠士

4.儒行和侠行的比较

中国的侠义精神不是抽象的,已见迹于行,这种侠义精神的表现称为侠行,可以跟《礼记》讲的儒行作比较。《儒行》对国历史上传承的儒家角色影响很大。比较研究儒行和侠行,可突显儒家和墨家历史人物形象的区分。弘扬墨家人物,跟儒比较,区别哪种人在历史上更有积极价值。

5.比较侠义团体活跃的传统民间社会和现代民间社会的异同

墨子是平民的代言人。墨子和受墨子影响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两干多年。建立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社会,如果传统资源,比较容易实现,如果没有传统资源,比较难以实假如能找到传统资源,所向往会就可能出现。

6.侠义传统追求的宗旨理想“扶弱抑强,抗官济民”

“扶弱抑强,抗宫济民”仍然活跃在今天社会公益团体中。湾地区产生过许多民间公益团体,最成功的是消费者保护基金会,简称“消基会”,是保护消费者的团体,在社会上有相当公信力,当年由一群律师发起,专门对抗大资本家。鉴于消费者常被欺骗,有民间团体主持正义,追求公道。在中国传统中,发现民间团体追求公平正义的新资源,是值得探索的课题。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