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1225900000034

第34章 闽籍侨商:传奇不可复制(6)

伟大的事业总会有一个艰难的起点,而撑起这些事业的人却有让人惊异的共性,那就是坎坷,坎坷的生活,坎坷的历史,坎坷的岁月。几千年前的摩西和诸多犹太人在埃及法老的统治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因为心中对上帝的祈祷,对和平的召唤,对自由的向往,对平静的渴望,他们不惜以牺牲生命做代价,奋力逃出暴力的城堡,越过死亡的荒漠,奔向蔚蓝的爱琴海……

16岁的王梓琴,并没有因窘迫的生活而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维持生计,他找了份杂工的工作。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倍加珍惜。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虽然一个月才赚25印尼盾,但对他来说,这些已经相当知足。何出此言,因为他在这家店里足足干了两年。对一个做杂工的人来说,这两年确实是不容易熬过来的,但王梓琴并没有任何抱怨,因为他只想过上好日子,饱尝过饥饿寒冷的他是懂得珍惜的。

两年过后,他辞掉了杂工的工作,在一家百货商场做了售货员。人,不应有贪心深欲,但必须要有上进心,这不是矛盾的话题。而对刚刚成年的王梓琴来说,这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干杂工并不是不能维持他的生计,但除了每天长时间的劳苦,他更需要一个安静的家,一个跨海寻求安宁生活的人,除了吃饱穿暖,更需要一张舒服的床铺,一个安静的家,这并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心的期望。

虽然遭受万般疾苦,承受很多艰辛,但王梓琴并没有因这些不堪的生活而垂头丧气,就像摩西一样,他相信只要坚守梦想便能完成自己的愿望,他没有因曾经的岁月而深陷痛苦的回忆,没有因无数的挫折而变得沉落寡闷,相反,他变得更坚强,更自信,更乐观,他始终微笑着站在售货柜前,热心地做着自己的售货工作。

二十年磨一剑,后势而发

在百货公司,王梓琴一干就是25年。这25年对他来说,是平静的、踏实的,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就是这25年,王梓琴始终如一地迈着坚毅的步子,就像走向天台一样一步一个台阶,他相信总有一天会走向宽阔的台面,看到明亮的皓月。

而在这家百货公司,他刚开始只是一名包装工人。因为勤奋好学,他才从包装工升到售货员。在做售货员的日子,他依旧如从前那样虚心而认真,仔细和卑谦,不急不躁,有人说他的性格如他的名字一样像女人般。而他的内心却无比刚毅,外面柔和,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和蔼可谦,并不厌其烦,无微不至。正是这样的心态与他的良好表现,不但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更被领导青睐,后来被提为主管。

那时候,他每天都骑着脚踏车上班。因为离家很远,因此他每天6点便起床,常常在公司还没开门时已在门口等着,不但从未迟到,而且是每天最迟回家的,通常连星期天都不休息,正是他如此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公司的责任让老板十分喜欢,并被提为部门经理。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而王梓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他不仅虚心学习各种管理知识,而且对员工非常关心。除了管理,他并未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售货员,于是对公司的营销十分关心,几乎掌握了所有商品的销售情况,正因为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并对公司的营销拥有独到的见解和建设性意见,于是,他又被提为公司董事,负责旗下7家分店的营销管理,这使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行销经验。

1952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26个年头的王梓琴结束了自己给别人打工的生涯,利用自己20多年积攒的钱在泗水和雅加达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百货公司,此年,他已4l岁,正值不惑。

从事百货行二十多年的王梓琴,不论是管理经验,还是促销办法,都应手就熟。同时还有广泛的货源渠道做支持,加上印尼独立战争刚刚结束,物资十分紧缺,给百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王梓琴通过自己的人脉取得了货源,使货物品种比较齐备。诸种有利因素使他的百货公司发展十分迅猛,经营门店几年之间就已遍布在印尼各主要大城市。

然而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印尼爆发了排华风潮,一些不讨当局欢心的华商遭到重重限制,一些亲近中国内地的华商被当局逐出国境,甚至有些华侨遭到洗劫。而王梓琴也适逢其会,不得不迁居新加坡。由于资产被当局盘点扣留无法带走,王梓琴只能带走一些贴身现金。辛辛苦苦创就的事业化为流水,一夜之间富翁又沦为平民,同时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年过不惑却又不得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一沉重打击给人带来的感觉可想而知。

成功的事业伴随着的是更多的坎坷,而吃过很多苦头,尝尽人间冷苦年渐老迈的王梓琴却没有退缩。人一生积累财富很重要,然而比这些财富更珍贵的是人一生的阅历和经验,以及那颗未却的心。即便已过天命,但王梓琴信仰的是自己曾经渴望的那片安静的日子及梦想,虽然如此,但他不能再靠出卖劳力而生活,这是很不现实的,几经思忖,他终于决定拿起曾经的勇气和毅力续写自己的人生历程,在资金相对短匮的情况下,他花尽气力咬牙在新加坡开了一家小百货店,虽然规模与在印度尼西亚的不能同日而语,但“美罗”还是在他的努力下诞生了。

此后,“美罗”在王梓琴悉心的呵护下不断成长,渐成规模……直至如今遍布新加坡、中国内地及香港各大中小城市,略过这些辉煌的成就之道,留给我们的是万般让人触深的故事和王梓琴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个遭受万般苦难的少年,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的耐心,年到不惑遇到沉重的打击,但王梓琴却依然坚挺,依然坦然面对,他的财富故事犹如《圣经》般深长意远、荡气回肠,让我们意犹未尽。从搏击海浪的“水手”到石油新贵

--泰山石化董事长蔡天真

无论怎么诠释“传奇”两个字,蔡天真和他的泰山石化都是一个传奇。他没有念过什么书,可35岁就登上了第一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他在新加坡拥有最大的一支私人油运船队,他扬言要打造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

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贩白手起家做到如今的石油大亨,蔡天真可谓殊为不易。这位从福建石狮走出去的“能源首富”异常低调,几乎从不在国内的媒体露面。但人们对他的创业经历却颇有兴趣,不但因为这其中的传奇色彩,还因为他在能源界的崛起对后来者不无启示。

从大海中体验坚韧和拼搏

2005年10月17日,“2005胡润能源榜”于上海发布,排在首位的是泰山集团创始人蔡天真。1960年,蔡天真出生于石狮祥芝一个渔民家庭,当时其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十多岁便当渔工,也曾做过村里的采购员等职业。

蔡天真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他是家中的老幺。父亲和哥哥为了全家的生活,长期漂泊在海上,蔡天真则从小与母亲和姐姐们长年在岸上相依为命。蔡天真虽然生活在岸上,心却牵挂着大海。每当海上狂风暴雨时,他和母亲、姐姐们便互相依偎着,心里忐忑不安地默默为在海上劳作的父亲和哥哥祈祷。从童年到少年十几年的人生岁月,是母亲给了他慈爱和温暖,是母亲一直用她的言传身教,使他成为坚韧、诚实、善良、大度的人。而父亲和兄长则给了他直面大海的勇气和魄力。父兄的冒险和拼搏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3岁那年,他便同父亲和兄长上船,从此漂泊在浩瀚的大海上。父亲是渔船船工,小小年纪的蔡天真只能在渔船上做点小工,帮着烧茶煮饭。随着漂泊日子的流逝,他年轻的心也跟着浩瀚的大海一道成长。海上的经历使蔡天真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造就了一个搏击大海风浪的好“;水手”。

海上漂泊的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开启了他的思维,蔡天真年纪虽小,但是思维敏捷,凡事比别人想得更深一层。船只航行在海上,首先靠的是油。当他发现“船只航行靠油”这个事实,而且石狮市祥芝村,拥有各类机动船舶近千艘,享有“全国海洋捕捞第一村”之誉之后,他认识到,渔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提供大量燃油,这不是一个极大的商机吗?他打定主意,决心上岸介入船舶油料的供应行业,这个想法,让他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同时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石油贸易刚刚起步,在当时的商业伙伴郑金泉等人的感召下,蔡天真瞄准机会,进入能源行业。他先是向祥渔村油船供应站小批量购买柴油。用手推车将柴油:准到海边,然后半桶油、一桶油地去卖给海上的渔船。大渔船不能靠岸他就用小船去海上送油。起初他是从国有公司租了一条小型油轮去海上卖油,后来自己购置了一条船并在海边设立了一个供油小站。

为了购买大量柴油,他常自己开船去厦门向石油部门购买柴油,回到祥芝镇再卖给渔船。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渔船出海常购不到足量的柴油,于是只好买议价油,这也是蔡天真能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加上他公道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得到了渔民的热烈回应,他的生意便越做越大。1988年,年仅26岁的蔡天真已经把船舶油料生意做到了厦门,在厦门开设了油料公司。

石狮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邀请有识之士回乡投资,蔡天真应邀把船舶油料公司搬迁回石狮。他在石蚶路上购置房屋,安营扎寨。创办“石狮市船舶油料公司”,后来又成立“福建省华祥集团公司”。自1991年起,蔡天真的华祥集团公司便一直是泉州市人民政府和石狮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先进企业,是石狮的纳税大户,为家乡的繁荣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3年,国家允许进口成品油,为了开拓国内外燃油市场,蔡天真当即远赴香港,利用香港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政策做国内燃油供应。他注册了一家叫做泰山的石油公司,和BP、壳牌等大公司做生意,这就是今日泰山石化集团的雏形。

大海是蔡天真成长的摇篮。倘若没有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感受和体验,蔡天真的坚韧、顽强、勇猛、果敢就失去了根基。蔡天真从岸上到海上,再从海上回到岸上,最终成了巨轮的主人,成了他自己所建立的石油供应王国的主人。

转战新加坡.博弈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