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1225900000005

第5章 闽商引路人:拼搏已成传统(3)

如果说南益是一枝报春花,那林树哲就是这树春花的栽种者和呵护者。虽然他认为南益发展到今天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团队的力量。但毫无疑问,南益绝不能没有他。如果没有他,到内地投资的南益早已像一棵娇嫩的幼苗在风雨中夭折了。当初,南益幼苗栽种的土地坚硬贫瘠,他不畏艰辛地松土、施肥,使最初的嫩芽深入扎根,最大能量地吸收阳光雨露,获得生长的坚实基础;而当这棵花树慢慢长大,就要面临风吹雨打的侵袭,此时的他就是一位无怨无悔的园丁,剪枝、修理、疏花、调整向阳的方向,使她健康茁壮地成长。

林树哲这么做,没有更重要的原因,他只是遵从于内心散发的一种力量,既然承担了,就要做下去。他一直在路上,不论当年艰辛地创业,还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坚守,他一直在做,遵从着那种力量,抛不开、放不下。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拼搏。

“猛人”林树哲·坐船爱船走

“猛人”形容在某一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优秀于其他人的人,现在已被我们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用滥了。但是,这个词是起源于闽南语的,它是闽南人对特别有本事人的一种俗称。“南安猛人多”,从古至今,小小县域南安就出了一个个大名鼎鼎的“猛人”:南安石井镇出了一位光复台湾、扬中华威仪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金淘镇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民解放军上将叶飞;南安梅山镇出了一位声望遍及东南亚的“世界橡胶大王”李光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猛人”扎堆的南安,在经济腾飞的现代中国,自然还在前仆后继地“出产猛人”。林树哲就是其中最“猛”的一个。

林树哲的“猛”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那种“猛”,也不是普通的“猛”。他一生光明磊落,不卑不亢,他始终坚持着一点:我是人不是神。即使到了拥有无数耀眼光环的今天,当他遇到忧患的时候,仍旧不掩焦虑,有什么就是什么。当他的下属形容他有“雄才大略”、“是个生来做大事的人”时,他说:“什么雄才大略?这简直是挖苦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势造英雄,我不过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机遇而已。”

在福建南益董事长头衔的背后、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背后,真实的林树哲很忙碌,有时还会很疲倦,但他活得很简单。因为,自始至终,不管遇到四面楚歌还是恰逢春风得意,他都在用心地做着自己,做着自己这个“人”,而不是去做别人眼中的“神”。

这就是林树哲最“猛”的地方。但是,不管他自己怎么把自己“弱化”成“人”,他终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拥有人所不及的精明与谨慎、拥有超于常人的魄力和智慧,他早已是八闽企业界知名的强者、智者,他始终是很多人眼中强大的“神”。

作为“神”的林树哲精明智慧,而作为“人”的林树哲也有普通人的忧虑和困惑。不同的是,“猛人”林树哲能够在转身的瞬间就化解了这些困惑。

在南益刚刚在内地创业的时候,林树哲凭着年轻气盛,曾经做过一些“大跃进”式的企业规划。当时,他的工厂中有一个普通的员工吴长谋,对于他的这些规划很不看好,于是便写了封信给他,这封信写得很尖锐,一点也不给他这个老板面子。林树哲看到后,当时的感觉只能用震惊和愤怒来形容,但是他很快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确实犯了些错误,这个写信的吴长谋并非无中生有。相反的,这个人敢说真话,是个难得的人才啊!他很快转过了这个弯,将吴长谋调到身边来,到今天,吴长谋已做福建南益集团总经理好些年。

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一位门岗警卫人员的。林树哲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香港,内地工厂的基层员工有很多都不认识他。有一年中秋,他回到南安,到一个工厂去和工人们共度佳节,但他刚刚走到门口,就被一个警卫打手势拦下了,警卫按照规定让他出示出人证。可是林树哲没有,随从人员再三解释说这是老板林树哲,那个警卫就是不肯让步。自己的工厂不让自己进,林树哲本该非常生气的,可是他转念一想,工厂里站着这么有责任心的警卫,是最有力的安全保障啊!于是他马上消了气,走下车来,把随身携带的一支钢笔送给警卫,拍拍他的肩膀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位负责任的警卫也很快得到了提升。

林树哲的“猛”不但表现在对待员工的宽容大度、慧眼识珠上,还表现在他内心深处对祖国、对家乡浓浓的桑梓之情。在回报社会上,他出手也向来是很“猛”的。

1985年至1989年,林树哲在南安办厂成功后,看到当地许多小学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就每年拿出100万元,帮助贫困乡镇小学改建,至今已基本完成改建;1994年4月,南益集团向泉州各贫困乡村捐赠扶贫服装10万件,价值数百万元;1996年,林树哲捐资100万元创立了泉州七中林志雄教育基金会;1998年,南益集团向长江水灾捐助100万元;1998年10月,林树哲组织18位南安籍海外企业家共同捐资800万元,成立南联基金会,计划每年在南安一个乡镇捐建一所学校;2001年,林树哲发起组织泉州香港慈善促进会,他带头捐助100万元港币;2005年,南益集团从简举行回祖国投资25周年庆祝会,将节省下的50万元用于捐助南安官桥中心小学;2006年南安市慈善总会成立,林树哲当选慈善总会会长。南益集团向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林树哲个人捐款50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林树哲代表南益捐出500多万现金、300万的物资……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向社会哗哗丢钱的“财神”,日常生活却十分俭朴。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看书、喝茶,平生最恨的就是大手大脚乱花钱。只有贡献给社会的钱他才能做到一掷千金。原因只有一个,他始终对祖国心怀感恩,他从来不曾忘记,正是祖国的改革开放才会有南益集团的蓬勃发展。

“坐船爱船走”,这是林树哲很欣赏的一句闽南俗语。林树哲和他的南益集团正是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船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进,他坐着这艘船出发,一直航行到今天。他永远都深爱着这艘船,为了祖国,他将继续他的航行,继续他的拼搏。

走近林树哲

采访林树哲先生的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2008年6月15日,中央统战部在中央文化学院安排了一次为期8天的国情班学习,参加人员是香港省级政协委员。很荣幸,我认识其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由于很久没有见面,我跟那位先生聊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在闲聊的过程中,我得知香港南益集团董事长林树哲先生也来参加了这次学习,且担任了这次学习班的班长。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异常兴奋,因为林树哲先生是闽商中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之前我曾多次想采访这位大名鼎鼎的林先生,却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曾谋面。如果这次能有幸一会这位传奇人物,我愿意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去倾听、去记录这位杰出闽商“敢拼才会赢”的传奇故事……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试着联络林树哲先生。可是,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电话接通了却没有人接听。直到傍晚时分,我又一次拨通林树哲先生的电话,终于,电话被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非常有磁性的声音。没错,正是林树哲先生!

我想把我们这本书的情况向林先生介绍一下,然后约采访的事情。可是,事情再一次出现变化,由于林树哲先生用的是香港的手机号,漫游到北京来,信号并不是很好,双方都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无奈之下,林树哲先生匆匆留下我的电话号码,稍带歉意地跟我说:“等我空闲时回电话给你。”我知道林树哲先生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很舍不得放弃这次通话的机会,但是意识到林先生的歉意,就什么都没有说,干脆地挂了电话。

接下来的两天,我一直等着林树哲先生的电话,原本定好去成都采访的机票也因此延迟了。到了第二天晚上,我的电话响了很多次,每一次都以为是林树哲先生打过来的,可是都以失望告终。第三天,我想与其这样盲目地等下去,不如主动去找林树哲先生。下定决心之后,第二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到水果店买了一篮水果送到林树哲先生住的酒店,并在上面附了张纸条,大致的意思就是希望与林树哲先生见个面,好好谈一谈。可是,我的行动再一次宣告失败,我在酒店大厅内等了很久,仍然没有等到林树哲先生的回音。

我忍不住产生了一丝不满的情绪:怎么这个一向口碑极佳,据说很平易近人的林树哲先生这么难接触呢?我想,就算林先生不想接受采访,或者真的有什么事情耽误了,那冲着我这种认真的劲头也应该会回个电话呀!难道是我哪里做错了?

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的电话响起来了,我一看:00852……啊!是林先生!我兴奋极了,连忙接起来,电话那头再一次传来林树哲先生磁性的声音:“喂!是汪小姐吧?我是林先生。对不起,我这两天没在北京,公司那边有重要的事情,我去办事了,刚从香港回来。刚到酒店就看到了你的留言,谢谢啊!你太客气了,其实我是最普通的人。我一直留着你的电话,想回来打给你,让你久等了,实在对不起啊……”

这一句“对不起”,林先生重复了好几遍,我忽然间特别感动。原来之前是我误会了林先生,他并不是那么难以接触。林先生不恃身份给我说了这一连串的“对不起”,反而显得我这么浅薄,对比之下,林先生是那么的可爱、平和。

的确,初次接触,林树哲先生这位在闽商界响当当的“大哥”级人物就让我感到了惭愧,那句“我只是最普通的人”的自我评价更是让我记忆深刻,由此我更加肯定这位林先生太不一般,他的成功更不是偶然。基于此,我更加坚定了把林树哲先生写到这本《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书里的决心。我想要做的,是让所有人见证、品读并学习他的非常之处,以及他非偶然成功的传奇故事。拿出大手笔,把握大机遇

--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

他是香港知名的太平绅士,他是“紫荆勋章”的得主,他是经济学博士,他是香江国际集团的创始人。杨孙西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不必说香江集团旗下三十多家公司所带来的财富,也不必说太平绅士等名誉给他带来的社会地位,单单是杨孙西三个字在商界的名声就足以让他自豪。

但是,和所有人的想象不同,他低调寡言,沉稳务实。如果说“慎于言”是一种美德,那么“敏于事”更是一个企业家之所以卓越的最好解释。我们想探寻的,是杨孙西巨大的成就背后那些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拼搏带给我们的启迪。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939年,杨孙西出生于福建石狮。他的父亲是旅菲华侨,在菲律宾经营一些小生意。1950年,母亲带着11岁的杨孙西由家乡石狮来到香港和父亲团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没过上几年,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当时杨孙西还不到20岁,正在学校读书,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得不到一家针织厂去做工。杨孙西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辞世之前,他也曾有过五彩斑斓的人生理想。然而,家道的剧变使他不得不放弃钟爱的文学和历史,被迫选择了工商业作为自己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孙西在打工之余,坚持到工业学院进修工商管理、纺织技术、外语等课程。8年后,他由于努力工作、勤奋好学而被晋升为厂务主任。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是香港纺织、制衣业大发展之时。杨孙西被工厂派往德国购买先进的针织设备。在德国,有心的他仔细考察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西方的管理方式,为今后自行创业打下了基础。他与两名德国专家一起回到香港后,很快将购买来的先进设备安装起来,成为香港毛衣业中技术水平最高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杨孙西通过购买、安装设备,也成了一个自动化针织机的专家。

1969年,杨孙西年届而立,正是一个男人创业的最好时期。这年4月,心怀大志的他终于自立门户,在观塘建起了香港国际针织制衣厂,开始了事业的生涯。尽管当时的厂房仅有400平方米,资本也只有区区60万元,不过,今日庞大的香江国际集团却正是由此起航的。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使杨孙西认识到,服装业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快的行业,若不能把握先机,不断推出新款式、新花样,便会很快落伍;当然,保持产品的高质量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杨孙西从开始独立创业起便孜孜不倦地探讨新的花样款式。他率先采用精纺羊毛制作时装,发展出多品种的时装系列,一举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编织毛衫的生产格局。新产品推出后,受到海内外客商的极大欢迎,订单像雪花般纷纷飞来,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壮大积累了经营、资本基础。厂房、设备很快就不够用了,杨孙西便又接连办起第二家、第三家企业,最后,拥有十余家企业的香江国际集团诞生了,成为香港制衣业发展最快的企业集团之一。

应该说杨孙西也很幸运,赶上了时代的快车。正当国际集团为香港日见高涨的地价、房租以及工薪发愁之时,中国内地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杨孙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经多方考察,于1980年在广州荔湾区合办了首家来料加工厂,专做手工钩、织时装的加工。该工厂原定招一百名工人,出乎杨孙西意料的是竟有三百余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较好技术的工人。经过简单培训,这批工人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产品的数量、质量均达到出口标准。成功的尝试坚定了杨孙西在内地投资的信心,他大举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老家福建等地投资办厂。后来,又根据市场变化,陆续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江西等省市开办了合资企业,生产不同的名牌系列服装。国际集团日渐羽翼丰满,旗下拥有近五十家企业,成衣年外销额达上亿美元,在全世界雇有上万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