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1242000000011

第11章 柔·韧·刚——试论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

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在这里谈论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为客家妇女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已为世所公认。而客家精神又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典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博大而精深,作出高度简洁的科学表述是很困难的,我这里用柔?韧?刚三个字来表现,难免偏颇,只是作为笔者生活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深切感受而已;客家妇女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刚性。

先说柔性:柔是阴柔的柔,是温良恭俭让的总体特征,以家庭伦理为例,对长辈表现得十分温顺,对同辈或小辈表现得十分温柔。

这里说三个至今还存留在客家地区的风俗例子。

1.夹菜的风俗。

同样去赴宴,男客不夹菜,而女客夹菜。所谓夹菜就是在宴席上属于女客的那一部分好菜好肉,女客用碗盛起来,在席上只吃一些汤水类。席散后,女客将酒席上夹下的好鱼好肉带回家给公公婆婆或小孩分享。

这种风俗背后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从前一个媳妇赴宴后把席上夹下的菜用一个碗盛好,急急忙忙端回去给婆婆吃,不料走过一颗大树旁,被树根绊了一跤,跌倒在地,碗里的肉菜也倒在地上,媳妇心痛得哭起来,顿时雷雨大作,婆婆送斗笠去接媳妇,见媳妇坐在树下哭,问明情况后,婆婆对天求情:“雷公啊,我媳妇是天下最孝顺的媳妇,你可不要错怪了她,饭菜倒在地上,纯粹是为了我啊。要打你就打我吧。”(客家地区民间传说,饭菜倒在地上会遭到雷打)婆婆话说完,一声炸雷,那颗大树炸翻了,树底下露出一缸银元,婆媳俩高兴地捡窖而归。这个故事说的是孝顺媳妇终有好报,从此夹菜风俗便普遍流行起来。

这种风俗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已经在弱化,吃鱼吃肉已不是稀罕的事了。但在长达近千年的农村,能有一次赴宴的机会,无疑可以大饱一次口福,但客家妇女都不敢独享,时时想到上有老,下有小。这种无私忘我精神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2.女客不上席的风俗。

逢年过节,家有庆宴时,女人不上席,或在灶前屋下吃,或等男丁吃完后再吃,或设下席或偏席。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恭敬与谦让。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客家杰出妇女潘映新,她曾是多年的乡镇书记、检察院院长,在家庭中一直是贤妻良母,在家吃饭不与男丁共一席,总是与女丁坐在下面偏席上。她第一次与男丁共坐上席是出席了党的十六大回来后,过年时,她公公(家倌)把她叫到男丁桌上来坐,她还深感不安,因为婆婆还坐在下面偏席上。

这种风俗至今还有极大的普遍性。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谦让,表现出礼仪上的甘居人后。

3.长嫂为母。

客家地区称长兄为父,父亡后,长兄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长嫂也相应地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小叔子和小姑子的扶养嫁娶切切实实地负起了母亲的责任。上文说到客家女检察官潘映新,她的两个小姑子一直跟她过日子,直到嫁到男家,小姑子也还把她当母亲一样看待。

总之,客家妇女是贤妻,是良母,温柔敦厚,堪称楷模。

再说韧性: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深山僻壤觅食,生存的空间十分有限,迫使男人外出谋生。于是客家妇女担当起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人世间的一切劳作都有她的份,整个中华民族的妇女缠小脚,独独客家妇女留了一双天脚闯天下。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史密斯在他所著《中国的客家》一书中赞叹说:“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重的工作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国客家地方住居的,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因为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车站码头的苦力,在乡村中耕田种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筑屋宇时的粗工,灰窑瓦窑里做粗重工作的,几乎全是女人。她们做这些工作,不仅能力上可以胜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为她们不是被压迫的,反之,她们是主动的。”罗伯特史密斯所讲的“主动”,最让人赞叹的是对后代的祈盼,教子成才,为了让子女读书成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尊师重教,言传身教培养后代的高尚品格。

尊师重教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教师历来被认为是知书达理的人,被尊称为“先生”,受到格外敬重。

客家地区一向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客家母亲们还在孩儿牙牙学语时就唱着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从小给客家子弟灌输不读书的人连老婆都娶不到的求学精神。“好子过学堂”的民谚也反映出只有读书仕进才能成材。千百年来,客家母亲们含辛茹苦,鼓励儿女们读书上进,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

身教重于言教:客家人教育中客家妇女的现身说教更是深刻感人,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大都以妇女为中心,前面也说过,男子大都外出谋生,持家教子的重担几乎都落在妇女身上,“家头教尾”(养育子女)、“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灶头灶尾”(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缝被衣裳)等四项妇功的养成和履行,年复一年,有的甚至一辈子,真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劳苦。客家人因为避居山林,夹缝图存,其家庭教育中的内容自然比一般的家庭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如处世之道、生活经验、生产技术、经营之道,甚至政治态度都无不涉及。比如,客家母亲们经常清楚地向后辈们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扬善惩恶,弘扬正气,教育后辈们要有骨气,有志气,是非要分明。还有先族先贤,祖国英杰或自撰的一些带激励性或警示性的充满哲理的话语。客家母亲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唔做灶下鸡”、“唔怕路长,就怕志短”,“舍不得娇妻,做唔得好汉”、“兴邦立国民为本,教子治家读为先”、“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等等。信守儒家忠教之德,仁义之行,谦恭之品,教育子孙后代始终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尊师重教,知书达理。因此在客家母亲言传身教的教育下,不但儒者达士具有这种品质,就是布衣百姓也重礼仪,讲守信,热情尚礼,谦和大度,客家母亲们在对后一代的教育要求中凸现的主要是先辈优良人格的再现,它绝不仅仅是对先辈业绩的简单回忆和眷念,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和跨地域的同根性,客家母亲们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况且,身教重于言传,客家母亲们身上那种勤劳,耐苦精神对后辈的熏陶亦可谓举世罕有,那正是客家人精良人格品德的真实展示。其教育效果无疑可以入脑入心,激励后辈,是子孙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勤劳、俭朴的优点也为世人所公认,那正是他母亲孕育一代客家巨子朱德的伟大女性——钟太夫人言传身教的必然结果。这在朱德元帅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清晰可见她母亲真切的人格力量,使朱德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有助于后辈对前辈的教育永远认同,铭心刻骨,进而透过内省转化为自身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出现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客家妇女们的“言传与身教”的教育特色无疑是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力量源泉之一。

最后说到刚性。

前文说到客家妇女柔的一面,那是指客家妇女对待亲人、对待同胞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特性。但是在异族入侵,家国不宁之时,客家妇女则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刚烈气概。

“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客家妇女参战却早有先例。相传南宋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而客家妇女死后一律可以称“孺人”。

这里讲的是历史,这种历史传统延及当代,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在客家地区。客家地区的扩红运动,曾使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战场,而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苏区妇女。比如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个典型之一,用山歌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哎哟嘞!……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红军打来晴了天,穷苦人家笑连连。

三方五日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

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

豪绅地主剥削我穷人哪,哎呀我的咯郎……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事情我郎莫挂心啊,哎呀我的咯郎……送郎送到房门前,劝郎革命心要坚。

忍劳耐苦为革命,穷人才有出头天。

送郎送到……客家妇女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一首山歌一个师”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因为当年中央苏区是建立在纯客家地区的,组成中央红军有生力量的多是客家子弟,中央红军主力的四分之三牺牲、失散或冻饿死亡在长征途中,这些为中国革命壮烈捐躯的热血男儿的绝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福建的客家子弟,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女人表现的刚烈精神也永垂青史。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