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1242000000042

第42章 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促进仪陇经济发展

仪陇概况仪陇历史悠久,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置城郡于今金城山,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我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幅员面积1691平方公里,人口101万,其中客家人20多万。

仪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诞生了客家英豪三军之父、元帅之首、人民的委员长、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朱总司令;养育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有5700多名仪陇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仪陇不仅独具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政治条件,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历来备受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爱。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将仪陇列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18个革命老区根据地贫困县,2002年再次将仪陇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仪陇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三条省道公路融贯纵横,县乡公路全部实现油路化,邮电通讯网络遍布乡村,科教文卫事业方兴未艾,装机容量为10.8万千瓦,通航能力达2×500吨的新政航电工程紧张建设,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正在加紧创建,百万人民顺利越温饱脱贫奔小康。为了仪陇的长足发展,今年七月,国务院批准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金城镇迁至嘉陵江畔的新政镇。我们将本着“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经营”的理念,努力把新城镇打造成滨江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力争在2006年朱德诞辰120周年之际,实现县政府驻地全部搬迁。

仪陇客家人的特点与现状仪陇是移民大县,来自闽、粤、赣的客家人有20多万人。粤北韶关的客家人,牢记“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顽强地传承了优秀客家文化,始终保持着客家方言、风俗习惯,这独特的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已成为川北极为宝贵的人文资源,并将为仪陇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仪陇客家的以下特点:一是从迁徙过程上看,时间漫长。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受“湖广填四川”浪潮的影响,广东韶州府乳源、乐昌和江西的近万名客家人,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川,义无反顾地率先投入开发川北、发展川北的复苏经济的运动。三百多年来,经过仪陇客家人的艰苦劳作,辛勤耕耘和运用先进的农作技术,他们的生产、生活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从后代繁衍上看,分布广泛。仪陇客家人的姓氏主要有朱、陈、许、丁、罗、黄等20余个姓氏,主要以我县乐兴、丁字桥、周河、马鞍、杨桥、石佛、大风等乡镇为定居点。三百多年来的繁衍生息,20多万客家人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奋斗在这片令人向往的热土上。他们以乐兴、丁字桥为中心,并形成向周边的29个乡镇辐射的分布格局。

三是从传统精神上看,敬祖睦族。客家先民刚来仪陇,先营造祖茔,再修建自己的房屋,祖堂内安置有神龛,供着“天、地、君、亲、师”及列祖列宗牌位,早晚供香,初一、十五燃点神灯。逢年过节列祖列宗的生辰忌日,神灯通明,烧香化钱,打拱作揖,九叩三拜,虔诚至极。每逢清明,族人聚集祠堂,祭拜祖先,惠泽后嗣。

四是从客家方言上看,顽强传承。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仪陇客家人恪守“能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客家语在客家群体中一代代延续,仪陇客家话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保持着相当的一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客家话自成一体,如今,若置身在以乐兴为中心的周边乡镇,不论是山间原野,还是机关学校,无不充盈着浓浓的客家乡音。

五是从风俗习惯上看,隆重规范。节日里,仪陇客家人杀猪宰羊迎新春,扫墓挂纸在清明,蒸送包子贺端午,封包具帛敬祖先,团圆糍粑庆中秋,扶老登高度重阳,摄食大补进冬至。

他们还有一个特色独具的收获节,就是每年新稻收获后,家家户户都要煮“干饭”尝新,敬完天地敬祖先,再舀碗白花花的干饭喂狗,相传稻谷是狗尾巴从海外沾带回来的。他们在婚丧嫁娶、修房造屋、做官升学等方面也严格遵礼重俗,认真操办。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或愚昧无知,遭乡邻所唾弃,为族人所不齿。

六是从教育子女上看,言传身教。仪陇客家人注重教育子孙后代,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父母长辈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祖先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向后代传播祖辈功绩,激励后代牢记本源;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昭示了伟大的母亲,是教育后代的光辉范例。清朝道光年间客家人肖锦忠中了状元,皇帝钦赐“状元及第”金匾,肖氏族人为此立塔三座,以激励后世子孙,现存于石佛乡继红村,成为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历史见证。

七是从待人处事上看,扶弱济困。仪陇客家人生性爽直,周济邻里,扶弱助小,一人有难,族内人人鼎力相助,绝无袖手旁观之理。在外的仪陇客家人秉承客家先民们的特性,心系故里,致富思源,关心家乡发展。新疆天地集团总裁郑大清捐赠巨资建街道,修桥梁,营造生态环境。对“慈母桥、连心桥、致富桥”的赞誉声不绝于耳。

八是从兴家立业上看,奋力拼搏。生活在仪陇贫山瘠地中的客家人上与天斗、下跟地争,他们传承着客家先民敢于冒险、不畏艰难、刻苦耐劳、坚忍卓绝的优良传统,努力繁荣着乡村经济。

仪陇客家资源开发的优势及构想发掘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进一步加强广大客属的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客家地区繁荣昌盛,是每一位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县拥有20多万客家人,但对客家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起步较晚,对客家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开端,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促进仪陇经济发展是百万仪陇人的迫切愿望。

一、仪陇客家资源的优势一是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仪陇境内客家人语言、风俗习惯保存较为完整,居住相对集中的29个乡镇的客家人达20多万,享有“川北客家第一县”之美称;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丁氏庄园和朱德旧居以及朱德诞生地的李家湾碉堡楼等客家民宅存在较为完整,可望成为川北旅游亮丽的风景线和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的聚焦点。

二是资源独特,优势明显。红军之父、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扬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但朱德的客家身份却鲜为人知。将朱德在仪陇的物化行为效应同仪陇与海内外的客家情结加以优势组合,必将为广交朋友、招商引资、发展川北经济,架起一座情感通道。

三是开发前景极佳。马鞍镇是仪陇客家人的聚居区,马鞍琳琅山风景区是四川省第四条旅游线路——“重走长征路,将帅故里游”的主节点和辐射点,是川东北地区风景旅游的吸引点。目前,我县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景区的建设力度。琳琅山5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已经完成,朱德故里2.5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正有序建设;丁氏庄园和碉堡楼等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恰处整个景区的中心。

四是良好难得的机遇。2004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仪(陇)平(昌)公路的客家居住区沿线正在进行“伟人故里农村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2005年第二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即将在川召开;2006年是客家骄子朱德诞辰120周年。这振奋人心的大环境,形成了仪陇沟通乡情、广交朋友、振兴经济、加速发展的机遇。既是仪陇人的盛事,又是客家人的喜事。这将架通仪陇与天下客家人联系的桥梁,仪陇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五是民间文化醇厚。我县文化传统殷盛丰富,蕴藏着气势宏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乡土气息醇郁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东方艺术瑰宝”川北木偶艺术的发源地,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三乡文化”源远流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奇彩异生,极利客家文化开发。

二、仪陇客家资源的开发构想我县确定的近4年客家资源的开发目标为:2003年为开发启动年,2004年为初见成效年,2005年为跨越发展年,2006年为大见成效年。由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客家文化资源的牵引力和辐射力,尽快融入客家人文资源大环境,促进仪陇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准确定位我县客家文化资源。利用县内客家人语言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保持完整,“川北客家第一县”的声誉和“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是客家人等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我县客家文化资源。

二是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客家文化研究专家陈世松教授来仪陇举办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培训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客家文化,编纂《仪陇客家历史与现状》一书,广泛发行,扩大影响力;利用仪陇客家网页,加大对仪陇客家文化的推介力度;开发一批与客家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使游人一来到仪陇就能听得到客家乡音,看得到客家民居,买得到客家书籍,见得到客家产品,领略得到客家风味,让人有“归家返乡”之亲切感。

三是抓紧机遇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利用我县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建设成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址新政镇和朱德母亲去世60周年及《母亲的回忆》发表60周年的契机,加大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客家文化资源建设与马鞍琳琅山风景区建设、新县城滨江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客家搭台、经济唱戏、文经结合、共同发展。

四是拓展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范畴。将“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敢于革命;挚诚团结,敬宗睦族;不亢不卑,平等待人”的客家精神弘扬光大;补缮秉承客家古式建筑风格的客家民舍,广征客家实物,建立“川北客家民俗馆”;挖掘朱德精神的内涵,将之演绎出一种新的文化——“帅乡文化”,使之成为仪陇人民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

弘扬客家精神,着力研究客家文化,挖掘客家资源,沟通商贸合作,百万仪陇人民和20多万仪陇客家人正在为仪陇客家事业早日融入全球客家文化经济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