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1244500000047

第47章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

名人档案

全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国别 法国

生卒年 1802—1885

出生地 法国贝尚松城

仰慕 夏多布里昂

成就贡献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文学生涯达60年,笔触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的发展情况,其作品《巴黎圣母院》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书中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是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悲惨世界》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作者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

1831年,雨果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戏剧性强,虽然描写的是15世纪巴黎的事情,但充满了时代气息,体现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小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1482年1月6日,巴黎市民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圣母院前的广场上,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靠一头会杂耍的小羊卖艺为生,她美丽的外貌,轻捷、飘逸的舞姿,吸引了成百上千的观众。围观的人群目不转睛地看她表演,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心生邪念,不时发出诅咒声,女修士居第尔的女儿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走,此时正用一种憎恶的声音赶她快走。

傍晚,爱斯梅哈尔达带着小山羊离开了节日的广场,克罗德命令敲钟人——外貌奇丑的加西莫多趁着夜色去劫持她。正在危急关头,皇家卫队路过这里,侍卫长法比救了爱斯梅哈尔达,加西莫多被卫队擒获,爱斯梅哈尔达爱上了这个仪表堂堂的年轻军官。第二天,加西莫多在广场上受鞭刑,口渴难忍,爱斯梅哈尔达把葫芦中甘洌的水送到他的嘴边,唤醒了他所有的善良品质。克罗德眼见得不到爱斯梅哈尔达,就在这对恋人幽会时,乔装打扮来到小旅店,从背后刺伤了法比,克罗德逃走了,爱斯梅哈尔达刺杀卫队长的消息传遍全城,她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当天,加西莫多从教堂冲出来,一拳打倒行刑的刽子手,抢过爱斯梅哈尔达扛上肩头,跑进了教堂,把她藏在钟楼上。当时的宗教狂热者把她说成是女巫,教堂避难权也不能再保护她。乞丐部落竭力冲击教堂,深夜攻打圣母院,营救爱斯梅哈尔达。克罗德却乘人之危,想夺取爱斯梅哈尔达的贞操,遭到拒绝之后,克罗德把她交给前来追捕的官兵,女修士看见爱斯梅哈尔达,想起自己丢失的女儿。当她们拿出各自保管的绣鞋时,女修士发现爱斯梅哈尔达就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正当母女相认,悲喜交加的时候,刽子手从女修士怀里抢走了爱斯梅哈尔达,把女修士推倒在绞刑台下。女修士头部着地而死,爱斯梅哈尔达被活活绞死。加西莫多从教堂的顶楼上推下了克罗德,把他摔得粉身碎骨,自己来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旁,死在她的身边。

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对人民群众悲惨命运的极大同情,深刻地揭露了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并不是指个别的贵族和教士,而是指代表中世纪宗教的巴黎圣母院和代表反动势力的国王路易十一。作者借古喻今,通过《巴黎圣母院》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人民群众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书中流浪汉和乞丐攻打圣母院,象征着人民群众对教会和国王权力的反抗。

除《巴黎圣母院》外,《悲惨世界》也是雨果最著名的小说,这部小说提出了三个迫切的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围绕这些问题,作者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被压迫阶级所遭受的痛苦和凌辱、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拿破仑的战争和人民群众的起义,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社会成为不幸者的“悲惨世界”。

生活故事

1851年12月,拿破仑第三发动了军事政变,实行独裁统治,雨果与共和派一起,反对军事政变,他参加秘密集会,发表宣言和演说,怒斥拿破仑第三,为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斗争四处奔走。拿破仑第三无比仇恨雨果,悬赏缉拿他,为了躲避暗探的追捕,雨果成天东躲西藏,每天换一个住所,寝食不安。后来在杜鲁埃夫人的帮助下,在一个亲戚家里躲藏了五天,好不容易弄到一张旅行证,化装逃出巴黎,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先后住在布鲁塞尔、英吉利海峡中的英属泽西岛和格恩济岛。在流亡期间,雨果对拿破仑第三无比憎恨,对祖国无比热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雨果对拿破仑第三一次又一次的收买严辞拒绝,与独裁政权进行坚决斗争。他把巴黎故宅中心爱的家什全部拍卖,用来作为流亡期间的生活费用。在流亡中,雨果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妻子长期生病,在1868年逝世,雨果沉浸在无比的哀伤中,跟他交往密切的杜鲁埃夫人,毅然担起了管理雨果家务的重担,使他能够解脱出来,继续同拿破仑第三进行斗争。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溃败,并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和投降协定。在国难当头之时,雨果结束了流亡生活,参加国民自卫军,不遗余力地为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主权而斗争。

1822年,雨果与从小一起长大的阿黛尔·傅先结了婚,傅先能文善画,是一位非常贤淑的妇女。后来,雨果同杜鲁埃夫人来往密切,傅先也曾感到很痛苦,可是她还是默默地忍受下来,没有引起家庭纠纷。在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共生育了四个子女,全家人一直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中。1868年,傅先由于长期生病而去世,雨果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1818年的一天中午,雨果路过法院门前的广场,只见一大群人围着一根木柱看热闹,柱子上拴着一位年轻的妇女,还张贴了一张告示,说这个妇女犯了“仆役盗窃罪”。正午的钟声一停,一个男子把她的衬衫褪去,露出后背,从炭炉中拿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用力按在她赤裸的肩上,随即发出了咝咝声和惨叫声,一团白色的烟雾淹没了烙铁和刽子手的手,年轻妇女被痛得昏死过去。这件事情过去多年后,那个被折磨女人悲惨的呼喊声一直响彻在雨果的耳旁,更在他心灵上激起了强烈的人道主义反响,从此以后,他一直反对死刑,在许多作品中揭露法律制度的残酷和虚伪。

1830年2月25日,雨果的戏剧《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上演,把浪漫主义同古典主义在戏剧舞台上的斗争推向了高潮。在此之前,剧院建议雨果雇佣鼓掌班,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雨果坚信《欧那尼》的艺术魅力,对剧院的好意婉言谢绝。古典主义者采用了一切办法都不能阻止《欧那尼》的如期演出,就买下了第一天晚上的所有戏票。雨果买来红纸,制成“门票”,在上面写着西班牙字“铁”,意思是手持“门票”的青年是“铁军”。有的人还写下了遗嘱。正式演出的下午两点钟,“铁军”们在剧院门口,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奇装异服,留着长发和络腮胡子。古典主义者也不甘示弱,他们把剧场的天花板戳了几个洞,准备了大量的垃圾,下午三点钟,“铁军”从左右边门进入剧场,古典主义者就从天花板的洞口,把垃圾倒在“铁军”们的头上。晚上七点钟,帷幕缓缓上升,台下乱成一团,争吵声、斥责声、喝彩声、掌声、嘘声、鞋后跟跺地板的“咚咚”声交织成一片,闹得不可开交。每一句台词都淹没在喝倒彩和叫好的声浪中,第一幕结束时,除少数的古典主义顽固者还在继续捣乱外,大部分观众都被剧情感动了。《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连续上演了45天,观众一批又一批地来到剧场,被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所鼓舞。剧本采用传奇剧的手法,打破“三一律”的束缚,悲喜交融,美丑对照,使观众耳目一新。《欧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全面胜利和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也奠定了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传世名言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

生平大事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一个木匠家庭。

1822年,同阿黛尔·傅先结婚。

1827年,《克伦威尔·序言》发表,它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1830年2月25日,《欧那尼》上演成功。

1831年,雨果出版了浪漫主义杰作《巴黎圣母院》。

1852年,为了避免拿破仑第三的迫害,雨果开始了流亡生活。

1862年,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问世。

1868年,雨果的妻子阿黛尔·傅先因病去世,雨果沉浸在极度的哀伤之中。

1871年,雨果结束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祖国积极参加捍卫祖国尊严的斗争。

1883年,与雨果有着长期友谊,经常为他誊清原稿的杜鲁埃夫人,因患癌症去世,雨果再一次陷入极度悲痛之中。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共有200万人向他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