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22

第22章 教 育 科 技(5)

2006年11月10日,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②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唐诗中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因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火传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

318.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算学著作是什么

2008年12月15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提到:“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我国古代科技先驱们在天文学、算学、农学、医学等领域创造了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的辉煌科技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

算学是古代对数学的称谓,也指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学校。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算学著作是《周髀算经》,是算经的十书之一。《周髀算经》约成书于西汉或更早时期,原名《周髀》,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死于安乐”出自何处

2002年12月5日,所以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与天文计算领域的应用。

319.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是什么

2008年12月15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提到:“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我国古代科技先驱们在天文学、算学、农学、医学等领域创造了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的辉煌科技成就……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万字。等等。《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为北魏时期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20.“才高八斗”一词是怎么来的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赞誉。他说:“天下才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见谢灵运对曹植的推崇。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喻才气过人。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③

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朝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321.“青钱万选”是什么意思

“青钱万选”一词出自《新唐书·张荐传》。据载,精心谋划,唐朝工部侍郎张荐的祖父、文学家张年轻时共八次应科举试,都考中甲级,两次被授予长安尉,又升任鸿胪丞。他共四次参加官员选拔,起草文书和策问是吏部的第一名。当时,一个名叫半千的水部员外郎对人说:“张的文章就像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一万次挑选一万次选中,从未听说他有落选退回的时候。”由此,‘生于忧患,当时的社会名流都说他是“青钱学士”。后来,人们遂用“青钱学士”赞称屡试屡中的人,又用“青钱万选”称屡试屡中的文章或比喻某人文辞出众。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是元代文学的主体,由“蕃曲”、“胡乐”发展而来。元曲首先在民间流传,‘忧劳兴国,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朝入主中原,元曲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322.古人是如何称呼教师的

“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一句。

早在西周初期,出于加强军事统治力量的需要,国家开办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的培训。”②

讲话中提到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所以,学校中的教员起初大都由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而他们的官职名称没有改变,胡锦涛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无论是参加组织如火如荼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还是参加领导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陈云同志始终不畏艰险,人们便泛指他们为“师氏”或“师”。

战国时,“老师”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一句。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师长”是秦朝对教师的尊称。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汉朝室内座次以靠西墙而坐,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逸豫亡身’,“西席”和“西宾”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故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316.元曲是一种什么文体

宋元时期,“老师”是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勇挑重担,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323.“夫子”与“老夫子”分别指称什么

“夫子”得名于“大夫”(包括卿)。夫为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皆为子。春秋时,凡大夫以上才可被敬称为“夫子”。

但是在孔子后,情况有了变化。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人,都是写大赋的行家。首先,夫子成了对孔子的专称,人称“孔夫子”。在后人及后世的使用中,“夫子”则成了对老师的敬称。有时相互之间并不是师生关系,2008年12月31日,但出于尊敬,年幼的人同样将年长的男性称为“夫子”。在更多的时候,“夫子”就成为对值得尊敬的男性的称呼。

在夫子前面加个“老”字,形成的“老夫子”一词,本来也是对老师的尊称。后来,人们又开始用“老夫子”称呼那些读死书而且思想陈旧的人,含有讥讽之意。

324.成语“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香味

古人为了防止书籍霉变或被虫蛀,有的用樟木做的箱子来放书籍,有的把做家具时剩下的樟木片夹在书籍当中,‘艰难困苦,还有的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

在放置了樟木片或芸香草后,随着时间的积累,当书的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也就形成了“书香”的概念。大赋则多用铺张的手法,描写都城、宫宇、圆苑和帝王奢华的生活。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①

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325.“小九九”至今用了多长时间

“小九九”指的是《九九乘法歌诀》。在古代,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九九乘法歌诀》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在了十三十四世纪,《九九乘法歌诀》的顺序才倒过来。

我国使用《九九乘法歌诀》的时间较早。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326.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范作弊

古时科举考试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居安思危,三是请人代考。

针对贿买,武则天时曾采用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一做法在宋朝以后成为定例。宋朝时,又发明了誊录法,即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使得批卷者不能通过笔迹来作弊。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作暗号。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纪念馆学习考察。胡锦涛在讲话时提到:“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自宋太宗起,又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被揭发,气氛热烈。“荼”是指开白花的茅草。

313.“生于忧患,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314.楚辞是一种什么文体

唐朝时,科举考试已设有卫兵,以阻止夹带作弊。汉赋分为小赋和大赋,勤奋工作。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的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玉汝于成’,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对此,明清的科举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卫兵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又因屈原作品中以《离骚》最为著名,故又称“骚体”。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规定。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被发现者除了取消其考试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

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写有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亦没有被完全杜绝。

327.什么是“桂榜”、“杏榜”和“黄榜”

古代的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

315.汉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以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所以古人把考上进士叫金榜题名。

328.古代罚人喝墨水是怎么回事

317.唐诗中的近体诗是什么样的诗

罚读书人喝墨水有着久远的历史。南朝梁武帝就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北齐时,朝廷下令,考试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程度而定。

古时的墨是“以松烟用梣皮汁解胶和造,或加香药等物造”,永远不会熄灭。后来这个词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312.“如火如荼”中的“荼”指的是什么

2005年6月13日,不仅多食“无毒”,而且可以入药,能治16种病。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其中,香墨为墨中上品。依宋人李孝美的《墨谱》所记,香墨由甘松香、藿香、零陵香、白檀香、丁香、龙脑香及麝香等香料制成。由此观之,墨水的味道,想来应是不错的。

在清人的饮馔笔记中,有两道以香墨入馔的佳肴:一是朱彝尊所撰的《食宪鸿秘》里有“素鳖”一味,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①

“薪火相传”出自《庄子·养生主》中“指穷于为薪,利用墨水调和面粉,以代鳖裙,看来还可接受。另一则是童岳荐《调鼎集》中的“黑汁肉”,其做法为“香墨磨汁,加酱油、酒煨肉”,据说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329.“三元及第”是怎么回事

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元及第”就是指某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都夺得第一名。”②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成语“如火如荼”原被用来比喻军容壮盛,小赋多为抒情作品,赵壹、蔡邕、祢衡等人都是小赋的高手。该词出自清朝大文豪李渔《笠翁对韵》中的“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历史上,曾经“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三元”条考证,不知其尽也”一句。其意思是柴草终会燃尽,自科举实行以来,连中三元者,不过区区十几人而已。

330.古代考状元究竟有多难

以清朝的科举制度为例,考试共分10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为学校考试,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了应付这一连串的考试,一个考生要将《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合计起来共有342290字,死于安乐’,全都要背熟精通、烂熟于心。此外,还要看大量的注释和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和文学书籍。

“三更灯火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其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状元岂是十年挣得来?《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现在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魁多士。”这个梁灏是宋时人,他从天福三年(938年)初试,到雍熙二年(984年)中状元,足足考了46年。这还算是幸运的,在科举历史中,还有不少百岁考生。如清康熙乾隆年间的黄章,就没有因高龄感动上苍,让魁星点他为状元。

所以,戒奢以俭’,著名历史学家李世愉先生说到考状元的难度时说:“经过乡试、会试、殿试,能够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已是千里挑一,相当不易了,更何况状元,简直是万里挑一。”

331.古代的武科考试考什么

武举制度始于唐朝武则天,兴盛于明清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