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奇的世界
1257600000038

第38章 奇妙的历史现象(3)

南京,江苏省省会,简称宁,全国最大河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南京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建越城,这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墙。自三国吴主孙权在金陵邑基础上修建石头城起,其后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名胜古迹众多,中华门外雨花台和市内梅园新村是著名革命纪念地;东郊是著名风景游览区,有中山陵园、明孝陵、灵谷寺等名胜。此外还有石头城、六朝陵墓石刻、明南京城和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王府等。

关于南京,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巧合:

1.历史上的东吴最早在南京建都,国君为孙权,最后建都南京的是中华民国,总统是孙中山,两人都姓孙,十朝都会始于孙氏而终于孙氏。

2.孙权将南京定为都城,但不曾想南京一千多年后又出现了一个吴王——朱元璋。朱元璋在称帝前曾自称吴王,其王府就位于中华路北段,现称王府园。这两位杰出的人雄都被称为吴王。

3.东吴大帝孙权的墓——孙陵在钟山,孙中山的墓——南京中山陵也在钟山,两位历史名人虽然相隔甚远,但死后却同葬一丘。

特殊的日子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幼年时期,一位占星师曾警告他在每月的21日一定要小心谨慎。他当时非常害怕,从此以后每逢这个日子都格外小心,从不做重要事情。

尽管这样,他还是在21日牵涉于重大事件之中。1791年6月21日,路易十六偕同王后企图逃避法国大革命时,在瓦雷纳被捕。翌年9月21日,法国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决。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21日对于路易十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得而知,看来只有用巧合来解释了。

《古兰经》与数字“19”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经典著作。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的“启示”的汇集。阿拉伯雄辩的修辞家、杰出的演说家、著名的诗人听到《古兰经》后,因《古兰经》的雄辩修辞而张口结舌,折服于《古兰经》的辞章。所有的修辞和雄辩面对《古兰经》的雄壮都不复存在了。如当时一位反对先知的文人沃利德·本·穆厄伊尔感叹地说:“指安拉发誓,我从穆罕默德那里听到的,既不是人类的语言,也不是精灵的语言。它甘美而典雅,丰富而磅礴!”

在《古兰经》之前,阿拉伯人并没有什么书籍,故研究阿拉伯文学史的人,必须研究《古兰经》。《古兰经》独具一种新奇美妙的文体,既不是依照韵律的,又不是以若干押韵的短节来表达一个意义的,也不是没有节奏和韵脚的散文。《古兰经》每章分为若干节,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各节互相衔接。

有关专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古兰经》与“19”有着不解之缘。《古兰经》全书共有114章,而114这个数字恰好是19的6倍。经书的第一句话由19个字母组成,这19个字母形成了4个单词:名、安拉、大仁的、大慈的。其中:“名”在全书中出现19次,“安拉”出现269次,“大仁的”出现57次,“大慈的”出现114次,上面的这些数,又都是19的倍数。这4个单词贯穿整个《古兰经》的始末,每一次的出现都向19靠近一点。最早颁布的《古兰经》经文是第96章,而这一章按照《古兰经》章次编排是倒数第19章。由19节经文组成,共有字母25个。而25也正好是19的15倍。另外,《古兰经》第96章的第5节经文,由19个词组成。《古兰经》中曾提到很多的数字,如“40天”、“7重天”、“12道泉水”等等,全书总共出现过25个类似的数字,而毫无疑问的是,25是19的倍数。

《古兰经》与数字“19”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这或许就是一种巧合吧。

两位遇刺身亡的总统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领导了挽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肯尼迪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

林肯与肯尼迪都是遇刺身亡,两人相似的地方颇多。

林肯在160年当总统,而肯尼迪在100年后的1960年当总统。

两人都在妻子陪同下的星期五遇害;两人都对黑人权利极为关心;两人均在白宫有一名儿子死亡;两人都因后脑中弹死亡。

两人对自己的死亡都有预感:在被刺当天,林肯对他的卫兵威廉说:“我相信有人要谋杀我,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动手……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无法阻止,我没有任何办法。”而肯尼迪在被枪击中前几小时曾毫不怀疑地对他的妻子杰奎琳以及他的私人顾问说:“如果谁想从窗口用步枪向我射击,谁也无法阻止,因此又何必多操心呢?”

林肯在福特戏院遇刺,肯尼迪在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牌汽车中遇刺。

继承他们的副总统都叫詹森,而且都曾任参议院民主党主席,出生年也相差100年。

林肯的秘书与肯尼迪同姓,肯尼迪的秘书又叫林肯。

刺杀林肯的凶手比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早100年出生。

两名凶手都在受审前遭人谋杀。

刺杀林肯的凶手事后由戏院逃到一个谷仓,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事后由货仓逃到一所戏院。

美国总统林肯与肯尼迪的命运惊人地相似。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阴谋……

恐怖的“0”效应

从140年开始,在带“0”这一年年末被选为美国总统的,几乎没有一个能活着离开白宫的(190年当选的里根总统是个例外,但他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191年3月30日遭到刺客袭击,差点命丧黄泉)。

1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165年4月14日,连任后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被人刺伤,次日死亡,终年56岁。

10年,詹姆士·A.加菲尔德当选总统后于11年7月2日在火车站遭暗杀,终年5岁。

1920年,沃伦·G.哈定当选总统,他在西部进行旅行演说中,突发心脏病,不久去世。

1960年,约翰·F.肯尼迪当选。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遭刺客伏击身亡,享年46岁,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死神的使者

罗伯特·托德·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长子,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岁月中,罗伯特在格兰特将军麾下任上尉参谋。他被称为死神的使者,与他见面的美国总统无一人能幸免。

165年4月14日,罗伯特到华盛顿看望他的父亲,谁知那天竟是他父亲的末日。当天晚上,为庆祝南北战争结束,林肯总统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看戏,被一个南方联邦的同情者开枪击中头部。由于伤势过重,不久便死去了。

11年7月,第20任总统詹姆斯·A.加菲尔德在华盛顿召见了罗伯特,要他叙述关于他父亲遇刺的全部经过。总统认真地听罗伯特讲了一个多小时。两天后,加菲尔德总统在华盛顿的一个火车站遇刺,昏迷79天后身亡。

1901年9月,这时的罗伯特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上百万资产的富翁,他带了全家到纽约州的布法罗,准备去见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然而就这这时,总统遇刺的消息传了过来。总统一周后死去,罗伯特未能见上一面。

在经历了三次总统遇刺的事件后,罗伯特就再也不敢去和新的总统见面了。他说:“我一旦去见哪位总统,哪位总统就会发生不幸。”

说来也巧,罗伯特死后37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虽然这一次的总统遇刺与罗伯特毫无关系,但他俩死后都被埋葬在华盛顿郊区的阿灵顿国家公园墓地,距离只有一百码。

军界政要的巧合

拿破仑,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仍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而希特勒是德国*********即**党的主席,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

然而就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人之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

104年5月1日,拿破仑加冕称帝,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即拿破仑一世。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从此诞生。两人掌权,其间相隔129年。

拿破仑于109年占领维也纳。1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帝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193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两人占领维也纳相隔129年。

拿破仑在112年攻占莫斯科,112年,拿破仑集兵50万远征俄罗斯。他长驱直入,直捣莫斯科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1000多千米长的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两人进攻莫斯科城相隔129年。

两人的惨败都是从莫斯科之战开始。拿破仑于116年战败,希特勒是在1945年战败,还是相隔129年。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他们两人都被人称为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却在战略上犯了同样的错误。

除此之外,两人的相似之处还有:拿破仑每作一项重大的决定,哪怕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刻,他也会先沉入半梦半醒的状态10分钟,然后再下达作战指令。希特勒也有这个习惯,他每次在作决定之前,也会沉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然后再发布命令。

一封百年前的信

1915年4月,一支法国军队和土耳其军队在埃及战场的西奈半岛展开了激战,一时间,战场上尸横遍野。因为土耳其的军队要比法国军队的弹药多,所以战场形势有利于土耳其军,到了4月14日傍晚,法国军队仅剩35人,并且已弹尽粮绝。

法国军队的四周被土耳其军队紧紧地包围着,此刻,马什尔上尉手里握着一颗手榴弹,眼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地死去,他感到非常绝望。突然,马什尔想起了他的曾祖父老马什尔上尉牺牲的地方就在西奈半岛。

正在这时,他看见仍充满斗志的中尉领着一位身披斗篷的阿拉伯老人站在眼前。老人确认他就是马什尔上尉时,很激动地从怀里慢慢掏出一个已经发黄的旧报纸袋,颤抖着递给马什尔上尉。上尉接过纸袋一看,只见上面很潦草地写着“马什尔上尉”五个字,字迹模糊难辨。

马什尔小心翼翼地打开纸袋,从里面取出一封发黄的信来。信的字迹很潦草,马什尔借助微弱的火光仔细地辨读着信的内容。“亲爱的马什尔:接到此命令,请马上……这封信由一位年轻的阿拉伯人转交给你……看完信后,赶紧寻找埋在堡垒和地下的食物、军需……将你们最需要的拿出来,然后再毁掉剩余的物品……你们从埃及前线撤离……有三条路,但滨海那条是绝不能走的……从中间那条可一直穿过沙漠……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附在信内的地图,并根据地图找到……废墟后面有一泉眼,能……胜利。”写信人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波拿巴·拿破仑,信落款的时间是179年4月14日。

老人告诉他,这封信是179年拿破仑将军交给老人的父亲的。那年,拿破仑将军率领一支法国劲旅远征埃及。4月,其部下老马什尔上尉率领的一支军队在西奈半岛陷入了土耳其军队的包围圈。拿破仑得知这一战况后,马上给老马什尔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指导他们怎样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绝处逢生。信写好后,拿破仑把它交给了一位熟悉当地地形的阿拉伯军人马洛卡。马洛卡接受任务后,立刻昼夜兼程地赶往交信地点,但是已经迟了,他没有找到老马什尔及其军队。原来,老马什尔率众突破了土耳其军的包围圈,但是由于对当地的地形不熟,他们被沙漠无情地吞噬了。

马洛卡知道老马什尔和他的部队已经覆亡了,所以非常自责,他没能完成拿破仑交给他的任务,心里充满了悔恨。174年,马洛卡死了。临终前,老人把信郑重地交给了他的儿子小马洛卡,并再三嘱咐一定要找到马什尔上尉,亲手把信交给他。

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小马洛卡整整寻找了40年,最终找到了马什尔上尉,他找到马什尔上尉时已超过9岁了。这也许是老天的有意安排,他终于把这封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信件,在同一个地点亲手交给了老马什尔上尉的曾孙马什尔上尉。

马什尔上尉收到信后,异常激动。在老人的指点下,马什尔在要塞的后边找到了废墟,出人意料地找到了他们最急需的弹药和粮食,这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非常惊诧。不过这些食物和弹药并不是拿破仑遗留给他们的,而是大战刚开始时,德国人和土耳其人储藏在那里的。获取了弹药和食物以后,马什尔上尉率领部下按照地图上的路线终于走出重围,摆脱了困境。

这封信,本来是拿破仑写给其在埃及同土耳其人作战的部下军官老马什尔上尉的信件,在100多年以后,它挽救了同样率军在埃及同土耳其军队作战而陷入绝境的老马什尔上尉的曾孙马什尔上尉。真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