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诡异的谜团
1257900000018

第18章 历史上中外名人的重重悬疑(7)

年羹尧,清代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身为大将军的他曾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名字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佩服他的神勇,他也荣宠无比。但就是这位显赫的将军,功成名就不久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荣华富贵、卓越功勋还来不及享受,雍正皇帝就削了他的爵,要了他的命,还硬生生地给他扣上了92宗大罪的帽子。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何雍正会如此对待自己曾经的心腹呢?年羹尧究竟是死于谋反还是遭雍正灭口?

才能卓越的心腹

年羹尧(1679~1726年)字亮工,清汉军镶黄旗人。他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贵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曾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则是雍正的贵妃;而他的妻子也是家世显赫,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显赫的家世自然为他的仕途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成为他灭亡的诱因之一。

年羹尧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一个身披铠甲的武夫,其实他自幼读书,也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参加科举,进士及第,不久就被授职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庶吉士和院中各官绝大多数由汉族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年羹尧能够跻身其中,可见他绝不可能只是一介武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被升迁为内阁学士,不久又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据清人萧奭所著的《永宪录》记载,这时的年羹尧刚刚30岁。康熙帝对自己的厚遇让他感激涕零,他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到任之后,年羹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非常赞赏,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在帝王的鼓励下,年轻有为的年羹尧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他凭借四川的储备给清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物资,这次行动再次让康熙看到这个年轻人绝不是平凡之辈。年羹尧不仅在康熙帝那得到了重用,在雍正帝那同样受到过很高的礼遇,也曾是雍正的生死之交,心腹谋臣。

年羹尧为人聪敏、豁达,娴辞令,善墨翰,最重要的是他办事能力极强。在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两人便以亦君、亦友、亦亲的关系在政坛上并肩作战了。

在争夺皇位的无声之战中,年羹尧凭借着他的精明才干,时时为雍正出谋划策,奔波游说。雍正最终能当上帝王,年羹尧的功劳应该是很大的,他也因此受到了雍正的信任和厚爱。为了进一步表示自己的忠诚,年羹尧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妹妹献给雍正做侧福晋,在那时主仆二人就曾发誓,要死生不相背负。年羹尧自身的才华、权力也使得雍正深深地明白这个人是他绝对可以倚重的。

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便御赐了他弓矢,并升他为川陕总督,从此这个年轻的将领便一跃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在新一次的平乱过程中,年羹尧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出色才能。1721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对局势的细致把握帮助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一年之后,康熙又授命年羹尧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年羹尧摇身变成了川陕总督,并掌握了川陕一带的军政大权,这样一个出色的人才又怎能不受到雍正重用。

千古不遇的隆宠

在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隆宠,他与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并得到雍正最大的信任和最细致的照顾。

雍正处理政事经常询问年羹尧的意见,他对这位心腹的信任程度绝不是用一般臣子间的关系可以形容的。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他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他不同于一般的大臣,雍正赋予了他充分的权力,可以向自己汇报各地方和中央的情况,他可以将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参与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夺,在重要的人事安排上雍正也常常向年羹尧进行咨询。如元年四月,雍正命范时捷署理陕西巡抚,不久想要改为实授,把原任巡抚调为兵部侍郎,雍正便和年羹尧商讨这项任命。还有一次雍正在安排武职官员时犹豫不决,就征询年羹尧的意见,问他如果将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你舍得舍不得”,要他“据实情奏来,朕依尔所请敕行”。不仅在川陕两地的官员任用上如此,在其他地方的官员任用上,雍正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一次河南开归道一职缺出,雍正一时难决,就与年羹尧商量其人选。还有一次,雍正听到关于京口将军何天培的为人有不同意见,就问年羹尧是否也有所耳闻,并希望他据实上奏,以决定其去留。年羹尧还曾密参署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不能担当巡抚重任,雍正遂将赵革职。江西南赣总兵缺出,朝廷拟用宋可进,年羹尧奏称他不能胜任,请以黄起宪补授,雍正便依从了年羹尧的意见。

除了军事政务上的绝对信任外,在生活中年羹尧也受到了不同于任何一位臣子的礼遇。雍正对年羹尧的赏赐绝对是千古难得的,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年羹尧本人及其父年遐龄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乱之功,赏加一等男世职,由年羹尧次子年富承袭。在生活中,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要再三过问,赐送药品。对年父亲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最夸张的莫过于一次雍正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他特令驿站在六天内从京师将鲜荔枝送到陕西,这种赏赐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待遇是哪个大臣所享受过的?不管是出于真情还是出于麻痹,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命运的车轮实在转动得太快,就连年羹尧自己也不知道在隆宠后的短短几个月,自己的命运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千古不遇的倾倒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来京陛见之前,也就是在年羹尧平定西海叛乱以后,年羹尧还是那个手握重权、功勋卓越、最受雍正信赖的股肱之臣。雍正曾毫不夸张地称两人的关系是“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但就在年羹尧享受着千古难得的隆宠之时,雍正便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准备置他于死地。

在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雍正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了。年羹尧离京后接到了一份来自雍正的朱谕,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明显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转而是一种警告的语调,显然他在谕旨中是劝诫年羹尧当慎重自持。这既是一个暗示也是一份警告,从此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但这个正处在权力顶峰的大将军似乎没有把皇帝的话放在心上。

随后雍正便开始在官员中分门别类地清除年羹尧的党羽,为他除年的行动作准备。雍正一边要求自己的亲信与年羹尧划清界限,让他们明白随时准备揭发年羹尧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另一方面,雍正让那些年羹尧不喜欢的人明白,自己已经着手治理年羹尧了,让他们站稳立场。这样一来就为他公开处治年羹尧作好了准备。

在第三步的行动中,雍正已将外部所有的问题处理妥当,他这次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年羹尧,将他从自己的权力区调出。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羹尧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陕西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在失去军权之后年羹尧也许还没回过神来,他还在等待着雍正的重新任用,毕竟两人曾经是“生死不负”的搭档,但他等来的不是重归权力的中心,而是一道自裁的旨意。

年羹尧被调职后,朝廷内外的官员更加看清了雍正治理年羹尧的形势,于是揭发其罪状的奏折如雪片般纷纷飞入京城。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京城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了92宗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看完这些后,雍正说,这92条罪责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怜悯地给了他一个自裁的圣恩。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一律遭到革职,嫡亲子孙均被发配边疆充军,其家产被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结局。

是灭口还是自取灭亡?

无限风光之后是惨淡的结局,谁又能料到这个惨淡来得如此迅速呢?谁又能料到这个风光竟然这么不堪一击呢?对于年羹尧的惨淡收场,历史上的评说从来就未曾统一过。

有人认为年羹尧的死与雍正帝夺嫡有关,即所谓的“灭口说”,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等均持这种说法。

据说康熙帝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位。其时,十四子胤禵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胤禛即位后,改元雍正,为酬报年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而这不过是雍正迷惑年羹尧的“迷魂汤”,在他的内心其实早就起了杀心,并最终找到借口除掉了他。

但也有学者认为雍正初年对年羹尧的宠爱,并非是雍正帝为他灌“迷魂汤”,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雍正帝继位之时,年羹尧尚在四川平乱,并未参与所谓的帝位之争,所以不可能知情,因此他们也不同意年羹尧是死于雍正灭口一说。

《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的作者则认为年羹尧是因恃功自傲而招致杀身之祸的。《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而《清代轶闻》的作者则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再加上年羹尧平时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长期以来大家虽然愤怒但碍于雍正对他的宠信而只能怒不敢言,他的自恃才高最终不能为雍正帝所容,故被杀。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他本来就职高权重,在平定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年羹尧自我膨胀到了极点,他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引得群臣侧目和皇帝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当时传说雍正的众多决策都是经年羹尧同意之后的行为,这个自尊心极强的皇帝又怎愿落得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

年羹尧的确是个太过招摇的人,在辅佐雍正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完全明了帝王的心理,他的很多行为都直接触怒了君王,因此有人说年羹尧的死根本就是自取灭亡。他的几点行为是雍正绝对受不了的。

第一,擅作威福。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他不但没以礼相待,反而把他们留在身边当做“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更甚的是,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在平定了青海之乱后,年羹尧在雍正面前的行为举止失仪达到了顶峰,雍正与他说话,他竟“无人臣礼”,雍正毕竟已经当上了帝王不再是那个雍亲王,他的这一行为会让雍正多么不快可想而知。

第二,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亲信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次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而雍正在身为皇子的时候就十分讨厌阿哥们勾结党羽,年羹尧的这一行为无疑是撞到了雍正的枪口上,在皇帝眼中看来凡是结党营私的人多有夺权反叛之心,雍正又怎会不除之而后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