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261600000013

第13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2)

禅是一种智慧,只能靠悟而得。人之悟道,要去净心中尘垢,以彻见光明纯真之本心。无悟则无禅,悟是一种内在的知觉,悟道成为完全独特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即个体感情经验的某种神秘飞跃。“自性迷,是众生。自性悟,是佛。”心中有佛,才是真佛。学佛的根本在于修心,正念不正,纵然皈依再久,也在佛门外。尽心尽意,不作过分贪求才是学佛正道。“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处世不染尘,方为大自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禅心的种子,只不过尚未长成大树,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认为信了佛就是学佛了,希望来世,无视利益社会,在利他中完善自己。一个人只要心性好,心态也会随之平和。在大众中只要说某人心眼好,心地善良,一副热心肠,就会受人称颂。若提到某人心眼太坏,心黑、心凶、心毒、心狠,就会遭到谴责、唾弃。对世界造成最大毁坏的不是其他,是人的内心燃烧起的种种欲望。禅学深入人心,不全靠外在灌输,在于每个人内在心灵的唤醒。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从容、温蔼、和气。人的真正快乐,来自于发现独特的真实自我,保持心灵的安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明心见性,得大解脱,大自在。每个人都从净心做起,“心净则国土净”。(《维摩诘经》)

一般年少的人心在双亲身上,青壮年的心多在家室,老则心系儿孙、忧虑自身病痛,不如去学佛得解脱。“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心外无佛”,谓人人具有平等佛性,自性悟,心即佛。外求佛道不知自心是佛。去向佛像、菩萨顶礼膜拜,乞求保佑,那是在自我安慰。佛、菩萨不可能来保佑你,只能是自己保佑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的三灾六难,都是自己从苦海中奋争出来的。身患重病,不靠医生诊治行么?自心自性为传法核心,若不明心见性,持戒、念佛、诵经、吃素都是白费工夫。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坛经》云:“人性本清净……于外著境,被外浮云盖浮自性。自除迷妄,内外明彻,自性中万法皆现。”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藏着无量的种子,全在起心动念间。各种心的力量,都来自后天培养、开发。人为什么会起贪心?在于内心有贪的种子使然。有的人特别贪婪,贪而不知足。有的人特别凶残,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善良、慈悲。如果贪婪的是钱财女色,带来的烦恼特别重,肯定堕入深渊。单纯靠物质极大丰富,不能完全解决心灵问题。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如果说我国“文革”中是人性恶的大暴露,汶川八级大地震便是人性善的大发扬,验证了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灾情牵动了世人的心,体现出了心的力量。156个国家发来慰问电,或捐款捐物,或派出医疗队;还有众多红十字会及私人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各部门、各兵种及众多志愿者不惜人力物力,争分夺秒解救遇难者,从废墟中在死神手里抠出几千人的生命。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生都解囊相助。联合国降半旗致哀,举国哀悼,山河同悲,奏响一曲曲人类心灵美、珍爱生命的凯歌。

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社会稳定,人们都很注重身体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全社会都在强调预防在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应当拥有健康的心灵,保持淡泊心态,超然于五欲六尘之外,把自己从“贪嗔痴”三毒里摆脱出来,快快求得解脱,不至于成为以身殉物的牺牲品。比如有的住进高档房,装修残留的甲醛超标,孩子患白血病死亡。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从对心的认识到对心的保护,或曰心灵环保。

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世道人心发生了巨大落差。事事从金钱出发,利欲熏心,甚而谋财害命。司马迁在《史记》中引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假冒伪劣,欺诈哄骗,让人防不胜防,放不下心。一个人做事应当无愧于心,要对得起自己起码的良心,不做负心人,不能去伤人心。欠下了心债,由心病引起身病,心病还需心药医。佛教称佛法为“药”,意即能医治人的心灵。佛陀在最后的日子聚集1,000多位弟子讲: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忠诚,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也曾说:“士庶不仁,不保四体。”“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的基本准则。所有佛法都是在讲心,禅学在西方有的称为心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非就是唯心主义。禅宗强调的心,是意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包括人体自身。这并不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毛泽东在1958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到禅宗六祖慧能时说,“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

四、优化自身素质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比如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素质等。人的素质具有一定先天性,即天赋,然而更在于后天的磨砺优化。立身处事,价值取向,主要决定于思想道德素质。

六祖慧能说“人皆有佛性”,即与生俱有,如孟子说“人皆为尧舜”。就个体而言,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佛,都可以成尧舜?在于自身根性如何,根有深浅,见有迟疾。在于是否以佛的人格为最高标准,以尧舜为榜范锻造自己。学佛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净化自己心灵,提高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断超越自我,和谐自他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即唯物辩证法中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或曰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修行中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在成佛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学佛先学修养,舍掉不必要的欲望。

修养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德性等,经过长期锻炼所达到的一定水准。堂堂正正做人,处事不逾距,忍辱负重,顺俗而不流俗。玉不琢,不成器。通过禅的熏陶,禅的修养,禅的净化,禅的超越,于我们的人生就有很大发展空间。

优化自身素质的过程,就是“舍”的过程。舍去超乎常人所需身外之物,舍掉贪欲,舍去内心种种烦恼。只有舍才能前进,人生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种种欲望束缚。欲望是人的一种希求,不外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可概括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不能贪婪,心灵才能纯净。人之所以迷于声色,往往为欲所惑。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生存,当我们生存欲望满足后,应当去发挥人类区别于普通动物的崇高精神追求,造福于人类社会。

欲望并非全为坏事,利己利人,普度众生是为善欲,这是佛家的主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尽心竭力,为社会作出贡献都是善欲。佛教徒并非禁欲主义者,只是不主张纵欲,反对贪欲,应少欲知足。对人对生命怀有博大无我,慈爱纯真之情,脱俗而不避俗,随缘而不染缘,处于不被情迷的自在之境。损人利己,贪赃枉法,非法占有他人所得,贪而不知足,是恶欲在支配,善良的人们深恶痛绝。老子说:“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永失真道。”欲壑难填,把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就会违法犯罪。随着人们欲望的膨胀、升级,就会陷入物欲横流的泥潭。人格卑劣者贪得无厌,不惜巧取豪夺、贪污腐败、欺诈杀戮,危害社会,祸国殃民。种种罪恶勾当,皆由贪欲酿成。只有断除贪欲,才会断除诸苦。清心寡欲,过普通人的简朴生活,本有的佛性才得以显现,才能不为物欲金钱所累,保持恬淡和宁静的心境。

禅的突破和超越性,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突破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生活上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去跟别人攀比。知足与吃亏是人生的处方,把是非交给因果。以舍为有,“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很少有钱人立名于世的,唯有圣贤的德行万代流芳。

在金钱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下降。弘扬佛法可以起到校正俗心,净化人心的作用。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今天,对人的诱惑太多太大了。优化自身素质,应当有种种的清醒放弃。放弃眼前和长远的名利地位,并非清高,而是看破、放下。只有觉悟的人,方知一切都可放下。放下以往的功与过,放下以往的艰难困苦、人生坎坷,正确地对待以往和现在。挫折、落差、伤感、忧郁、压力等等,早该丢掉而未丢弃。我拜峨眉山通永老和尚为师,无论请教他什么,均不作答,次次都将手一挥,冷冷道:“丢开!”我没有得到满意的具体开示,心中有些不快,实际上是尚未开悟。“丢开”,就是要我抛弃,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抛弃身外之物,将所有烦恼通通抛弃,无挂无碍才有利于学佛,有利于身心健康。虽然醒悟过来了,生活在纷纭繁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可我还是在很多方面丢不开。那么,拥有豪华住房、别墅的人,是否能丢得开?大院有门卫,流动保安,一楼大门编有密码,去按门铃在室内就可以瞧见来人容貌,还是常常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越富有,丢不开的越多。一位中专校长,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他是一贯正确的化身。退休后当学校为贫困生捐资助学时,与其受贿之比,不过九牛一毛,他却一毛不拔。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看他拥有得多,而是需要的很少,看他对物欲的心态,坦然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名累,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就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权利的俘虏,才不会丢失自我。“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佛陀留下的所有遗教,都是要求我们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优化自身素质,完善自己人格,禅宗主张向主体性开掘,重视个体的心性修养,找回后天失去的先天善良。目标越高,对自己要求越高。在于“发心”,征服自己。平时如何薰修我们的内心,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人际关系上。处处与人为善,忍辱柔和是妙方。不损人利己,慈悲喜舍,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于细微处见精神。20多年前我乘火车到乌丝河站已午夜,转乘大客车去泸定。约摸一两点钟时,车上有一岁多小孩肚子饥饿啼哭不止,全车人都很厌烦。我突然想到还有两个面包,是上车前买来当晚餐的。我也14小时未进食了,方觉很饿,可我摸出一个给了那小孩。乡间孩子也许是第一次尝到面包,他吃完了又哭,死死向妈妈要。我将唯一一块充饥的面包递给了他。他吃完后安然入睡了,全车人才得以安静。一次次想起这件事,我一次次心中感到欣慰。

知易行难,信佛易学佛难。达摩祖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轻心慢心,徒劳勤苦。”多布施,发菩提心,大慈大悲,有恩便无怨,有爱便无恨。行善的人是快乐的,真正的快乐是将生命做出有意义的付出。人之所以痛苦,是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可真正学佛的并不多,具有菩萨心肠的人尤其少。当今有80%的人只是信佛,尚未真正学佛。

学佛须到佛祖不得处,把自己当成自己,用毕生的精力。一则寓言这样讲:佛像与阶石都从同一山岩打造出来。阶石心怀不满地去质问佛像:“我俩早先在同一山体,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向前,对你顶礼膜拜?”佛像淡淡地作答:“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登上这个宝座的,而你呢?”太虚大师主张,学佛应该先从做人开始,完善人格,即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他终极一生,写了这样一首偈: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