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261600000031

第31章 道家养生法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可与“天地同修”,由于自己未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被七情六欲扰乱、外物所蒙蔽,自己去制造烦恼,不知道增寿的妙用,自灭寿命。不知道延续补充机体,只去减少消耗。老子讲摄生养生的方术很具体,而且时代最早。

《太上老君养生诀》中写道:“善摄身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住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富,四者损滋味,五者除倭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的名著《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规律的,“清静无为”,心神宁静,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保养心性,返璞归真,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的生命符合自然规律才能长寿。又言“致虚极,守静笃”,要虚到极点,清宁到静极。还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他指出生命的源头是以静态为根基,恢复到生命的原始静态,才合于常道。比如患病,需静养。

庄子在《外篇·刻意》中写道:“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合而神不亏。”另外,他还写有名作《养生主》。如果真能物我齐一(平等),才算得上养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与天地精神合一,乐其天年。

老、庄二人在养生方面,与儒家的共同点是,把人的思想品行、道德修养列在首位。

道家在修炼长生术方面,历来重视人的精、气、神,尤以气为先。身为气之宅,心为神之舍,气为神之根,神为命之本,关键又在于存神固气,养精保身。道教典籍《太平经》说:“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精、气、神谓之“内三宝”,“人之存者神也,神之存者气也,精也。气衰则神弱,气壮则神强”。道家养生修炼,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上。是为了培养补充衰竭而有病象的身心,使其恢复精、气、神的生命本能。

气——主要指先天元(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依赖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的滋养和补充发挥作用。通过三焦,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无处不到,无时不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化之道,“以气为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明·张景岳)。阳气(卫气)在外,阴气(营气)在内。元气充沛,则脏腑功能健旺,精力充沛,健康少病。我们常说“气力”,有气才有力,气足力才大。中医师看病,先望气色。有功法的人,以气探病,运气治病。有透视功能的人,看出病灶处有病气。吐故纳新,练功就是在培育真气,因随年长消耗,须补充方可延年益寿。道家注重山林服气养生,取静态,使身心静定。

精——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童贞时多,婚后减少),藏之于肾,具有生殖能力。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饮食,经消化吸收营养五脏六腑,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神——指人的思想意识、感知、意志、智力等,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以营养物质作为基础。古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气绝,神、精散。”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凝气聚,可以辟谷而不吃人间烟火达数日。

气功锻炼,以气为关键,聚精、养气、存神,三者互相转化。精,在饮食上做功夫;气,在呼吸上做功夫;神,在睡眠上做功夫。睡眠不好,精神就不好。道家的“神”,近似佛家的“性”;道家的“精”,近似佛家的“心”;道家的“气”,近似佛家的“息”(呼吸)。

1.练气

1)闭气:以意引气,攻除疾病。当身体某处不适,以意念领着经气攻击不适之处,闭不住气时再调气攻击不适之处。如此下去,直到“汗出通润为止”。病在头面、手足之处,攻之无不愈者。

2)布气:内气积蓄到一定程度,发放外气以治他人疾病。气功师给他人治病,就是将自己积蓄的内气发放到病人患处,不能视为巫术。

3)服气:全身放松,两手置于膝上,宽坐入静,闭目,舌抵上颚,呼吸细微,吐气宜长。当自身某处不适,吐气时意念某处,随气会排出体外。

4)胎息法:东晋道学家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在内篇记述了从祖葛玄所传胎息之法,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居水中,辟饥渴,延年命”。

(1)行气调息:鼻引口吐,调得极细微,入多出少。

(2)先鼻中引气,闭气数到120再徐徐吐出,逐渐可增至1,000以上。

行气时间定要选在早上零时至中午前为天地生气,其余为天地死气。保持恬淡乐观,避免情绪波动,收心“宁静”。

2.炼丹

分外丹与内丹,外丹以丹砂、铅汞、黄金为主,烧炼成“金丹”(又称仙丹),去毒方可服用。早先首重长生不死的金丹,因易中毒,到了唐宋末五代,转为修炼内丹。“炼精化气”,打通任督二脉。人体前为任脉,统全身之血,后为督脉,统全身之气。奇经八脉要通,任督相通。

1)调身:盘腿(单盘或双盘宜可),全身放松,腰背挺直,双眼微闭,合上双唇,舌抵上颚,调匀呼吸,夜间仰卧宜可。

2)调药(内丹术视精、气、神为“药”):以神调精气,精满气足神自旺。关键在于凝神入“气穴”(脐下一寸处),收心入内。道家炼内丹,与禅宗的禅定有相通之处,在禅风盛行时代,融摄禅宗,向禅宗靠拢。

3.坐忘

老子创造了一套“入静”和“坐忘”的养生法(功法)。“入静”要求“意守丹田”,使大脑进入休止状态,气息柔和如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坐忘”要求“塞其竞(闭口),闭其门(耳与目),终身不勤(上自大脑下至神经末梢,达到无感觉地步)。”“练功”入“静”、“坐忘”时,内气就会发动,在体内运行周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不是迷糊,窈冥不是昏暗,而是明静、深远的境界。

唐代道教著名养生家司马承祯的方法是:

1)断缘:断却世间万缘,宠辱皆忘,收心省事,有利修丹。

2)收心:安坐入于虚无,物我两忘,不胡思乱想,心不染尘。

3)真观:以“离境”(高出尘寰)之心,冷静地俯视世界人间。

4)泰定:“夫定者,尽俗之极也……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道教的《清静修》,将儒、释、道融会贯通。比如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既不生,即是真静。”“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三者既悟,惟见于空。……得道者,常清静矣。”虽是晚唐时代所作,至今颇有教益。

4.睡功

夜间侧卧,舌抵上颚,膝收一足,曲肱而枕,心目内观,一心不散,运化阴阳。“神住则气住,气住则精住,精住则形固。”“三元归一,八脉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