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261600000043

第43章 古今名人养生轶事(1)

孔子主张坐忘

孔子(公元前551-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享年72岁。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养生方面,他首先指出“仁者寿”。他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者必有大寿”。讲仁义,重道德,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调和。养德,可以养气、养神,“形与神俱”,故可健康长寿。他还提出养生必养心,心要虚静湛然,他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他还主张“坐忘”(静坐,物我两忘),对弟子颜回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颜回在实践中体会出“忘仁矣”,而后又对孔子说“忘礼乐”,进而又对他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身心皆忘,与茫茫宇宙融为一体)。他喜爱射箭、驾车、弹琴、登山,至今泰山顶有“孔子登临处”。

孔子在饮食方面有十不:

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怕舂得精,食物不嫌切得细;

二、“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变色发臭的食物不吃;

三、“不时,不食”:不到进餐的时候不吃;

四、“失饪不食”:烹饪不当不吃;

五、“割不正,不食”:割肉不得法,不方正,不吃;

六、“席不正,不坐”:安排入席的位置不合礼制,不坐;

七、“不得其酱,不食”:菜食中没有酱等调料,不吃;

八、“沽酒市脯不食”: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卫生的不吃;

九、“唯酒无量,不及乱”:适量饮酒,才不出乱子;

十、“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觉时都不要说话。

孔子并非只为长寿而养生,他说:“养其生以有为也。”55岁时,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经14年。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姓李,名耳,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末期楚国(今河南)历乡曲仁里人。相传孔子51岁时曾向他问“礼”,那时他已八九十岁了。周室衰危,老子西行,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

他是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在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六十七章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提出了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反对贪婪,重仁慈、节俭、谦逊的品德修养,养生必先养德。他认为养生长寿不一定要有优厚的物质条件,坚持“淡泊、抱朴、宁静”,进入“道”的境界。就是进行自我净化,自然而然,一种纯真之状。

他注重“致虚极,守静笃”,“虚”中有“静”。他体验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人体生命之根本)”。他入静后,脑海中有形象,有实体,有情境。他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人与自然相融,处于高度宁静的虚无状态。他在《道德经》中提出重啬节欲:“藏精爱神,清心寡欲。”除私祛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无身无患:“及人无身,人有何患。”

老子不但是道家创始人,又是道家学派养生学始祖。概而言之,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是对养生学的三大贡献。

药王菩萨孙思邈十大养生妙要

孙思邈(公元581-682),今陕西耀县人,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幼年体弱多病,聪慧过人,通晓百家之说,尤好释典。终生不慕仕途,隐居山林,封赏爵位不就,深怀慈悲悯恤之心,研究医学养生之道。

659年唐高宗召见他时已70高龄,依然步履稳健,精神矍铄,要他谈出健身长寿秘诀。他说:“我每天上山采药,四处奔走行医,要走几十里路,长期磨炼,身体就结实了,很少生病,这就是长寿之道。”

他之所以高寿,受到尊称,当然有自己的长寿之道。他认为善于养生者,必须避免世俗的名利色欲,保持心胸宽广,精神愉快,才能长寿。这些话,在皇帝面前怎能直说?在饮食方面,他指出:“厨膳勿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食毕摩腹,能除百病。”运动方面,他说:“人老须小劳”,“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精神方面,他说:“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则得长生也。”德行方面做到:“修善积德”,“常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勿念杀”,“常念信勿念欺”。

他归结出十大养生妙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及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孙氏养生术广传海内外。

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传世,活了101岁。去世后,尸停床上月余,容颜不变,举尸就木,身轻“犹如空衣”,人们把他供奉为药王菩萨。

武则天瞑目静坐

武则天(公元623-705),荆州都督武士的次女,自幼聪颖刚强,有才智。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活了82岁,居高寿皇帝第二位。

她母亲信佛,寿高92岁。她14岁前随母亲坐禅,后被太宗召入后宫为才人。太宗驾崩后送她去感业寺披剃为尼,每日盘膝静坐,修心养身,养成打坐习惯。四年后高宗召入后宫,册封为皇后,690年实现女皇梦。她虔信佛教,精通佛理,当政期间全国佛寺、塔和石窟遍布,使佛教空前传播。她执掌朝政50年,常瞑目静坐,不动身心,调神养形。

她高寿的原因之一,是重视养生。她集歌舞、音乐、书法、骑射一身,是优雅的高层次养生之道。她喜爱浏览山水,观赏风光,和悦身心,而且赏花入迷,怡乐情趣。她身强体健,古稀之年处理朝政各种大事尚得心应手。一代女皇参政50年,病逝前令人在陵墓前立下一块无字碑,让人们去感悟、遐思。

苏东坡五更打坐

宋代大诗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著名居士,四川眉山人。才华横溢,杂糅儒释道思想。一生坎坷,著有《养生诀》。他適居黄州时坚持生活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

他把入静作为主要的养生方法,在险恶环境中排忧解愁,乐观闲达。“幅巾危坐,终日不言,明目直视,而无所见”,达到一种“无生无死,无我无人”的境界。他与佛印和尚相处很好,一次留宿佛印处,晚上睡前闭目打坐,擦热两手按摩涌泉(两脚心)。佛印和尚取笑道:“学士打禅坐,默念阿弥陀。想随观音去,家中有老婆。”他立即反诘道:“东坡擦脚心,并非随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分明。”

他每日夜练秘法,五更即起,披衣拥被盘足而坐。先扣齿36次,握双拳,意想五脏与六腑形状,深呼吸后均匀排出,两手擦热摩擦脚心、脐下,再摩擦面孔、耳朵、头顶,叉指梳发100次。

他认为:淡而有味,淡而轻身,淡而益寿。常吃萝卜、韭菜、竹笋、白菜等。他亲自做菜食,东坡肘子至今流行全川。他总结出:“浏览以怡情,节欲以养精,翰墨以养神,方药以除疾。”

乾隆皇帝“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自幼天资聪慧,六岁就读,过目成诵,常习书作画,诗文很有造诣,“鉴赏书画最精”,喜欢饮茶。他坐了60多年江山,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寿命最长的。一生未用眼镜,临终前两年尚能读书、写字。

他喜欢打猎,见猎心犹喜:“岁罢秋围”,“黄羊麋鹿满平郊”。饮鹿血,“大补虚损,益精血”。他也喜欢鉴赏古玩、书画养性。他对音律也很感兴趣,自己能使用乐器,抒情开怀。他始终保持早起的习惯,史载“上每晨起必须卯时刻,若在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说明他有良好生活习惯。他一生六次巡游江南;五次西巡,幸五台山;三次东游,幸泰山。有时长达九月,多宿寺庙,并题额。轻松游览,大开胸怀。

他也很重视药养,补益增寿。令人配制延年益寿的“平安丸”,常服“龟龄集”和“松龄太平春酒”,在配制中亲自过问。他在83岁时,仍老而强健。英国大使朝见后,在日记中写道:“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他将长寿秘诀归结为十六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知时进补。”

养生方面,他死死记住“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这两句话。他在《偈园》中说:“此二语予养心养身良方,原则无求养生之术也。”

孙墨佛书法养生

孙墨佛(1881-1987),山东莱县人,21岁便追随孙中山革命,是老同盟会会员。

幼年时就酷爱书法,每天黎明即起,端坐凝神,气沉丹田,百念不生,坚持书写1,000多字。他说:“写字全身都用劲,悬腕提笔是手、腕、臂都用劲;脚踩地掌心用劲,与气功健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