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诸葛亮文集译注
126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智慧之星,诸葛亮不仅在中华民族的灿烂史册上有着令人瞩目的地位,而且千百年来深为世人景仰,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敬爱钦佩的楷模。

诸葛亮在青少年时代,长期跟随叔父诸葛玄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战乱的痛苦。他耳闻目睹了黄巾农民起义军对东汉王朝封建统治的沉重打击,以及割据称雄的军阀们的混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在叔父病逝后,他带着弟、妹定居隆中,过着躬耕苦读的隐居生活。这段时间,他最爱吟诵的诗是《梁父吟》,最敬仰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并以一身兼将相自许。为此,他在隆中一边从事耕种,一边博览群书,还广泛交友,关心时局。为了探求治国用兵之道,改变国家混乱、群雄割据的局面,实现统一天下的壮志,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待时,度过了整整十年不平凡的岁月。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求贤的迫切心情和待人的真诚态度,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根据对时局的精辟分析,向刘备提出了西取益州、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决策。从此,诸葛亮以一个年方二十七岁的杰出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英姿登上了出现过众多威武雄壮活剧的中国历史的舞台。

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生涯,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受命出山时期(公元207—222年)、治蜀平南时期(公元223—227年)、北伐曹魏时期(公元228—234年)。

受命出山时期:诸葛亮实施《草庐对》中提出的战略决策,奉命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败曹操,随后进兵益州,实现了夺取荆、益的战略目标。这段时间,由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竭力辅佐,刘备反败为胜,实力猛增,取得了军事上的一连串胜利,从而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治蜀平南时期:刘备因亲征东吴遭受惨败,在白帝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自此,诸葛亮担起了辅佐幼主,总揽蜀汉军政的重任。这段时间,诸葛亮在政治上选用良才,整顿吏治;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在外交上遣使赴吴,恢复蜀、吴联盟;在军事上讲武治军,并亲率大军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由于诸葛亮的精心治理,蜀汉政权摆脱了夷陵兵败时内外交困的局面,蜀地政治安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当时曹魏和孙吴统治地区不能比拟的新气象,为北伐曹魏准备了较充分的条件。

北伐曹魏时期:为实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亲率大军,六出祁山,五伐曹魏。这段时间,诸葛亮不但运筹帷幄,巧设奇兵,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而且针对实情,分兵屯田,研制木牛、流马,以保障前线军粮的供应。在北伐曹魏的征战中,诸葛亮的智谋韬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但是,由于《草庐对》所提出的政治上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军事上两路进兵、钳击中原的局面在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加之蜀汉在经济、兵力、将领、士气诸方面均不如夷陵之战前,客观形势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等原因,诸葛亮虽然励精图治,鞠躬尽瘁,却终于未能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宏愿。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他博采儒、法、道、兵、阴阳、纵横诸家之长,而决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术。因此,他在治国治军时,既能厉行法治,又能实施德治教化,取得了辅佐刘氏父子的辉煌业绩。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诸葛亮深谋远虑,精于韬略,不但在亲率大军南征北讨中料事如神,指挥若定,而且在紧张繁忙的戎马生涯中勤于思索,善于总结治军用兵的经验。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侫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

毋庸置疑,诸葛亮作为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诸葛亮之所以能赢得世人的景仰,根本原因在于他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能忠心事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对自己认定的正义事业无限忠贞。清人毛宗岗曾说:“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这不仅是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高度概括,而且揭示了千百年来诸葛亮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典范和智慧化身的原因。

本书的译注工作,是以中华书局1960年8月出版的《诸葛亮集》中的《文集》四卷为底本,参照明代诸葛义、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和有关专著进行整理校点之后进行的。《文集》四卷中,除删去卷二中的《兵法秘诀》、《黄陵庙记》、《梁甫吟》、《二十八宿分野》、《阴符经序》、《阴符经注》等已成定论的并非诸葛亮所著的六篇外,其余篇目全部保留。对于《文集》中真伪在学术界尚存争议的篇目,即卷三《便宜十六策》、卷四《将苑》,及真伪尚存争议,但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后出师表》等,则在该篇原文之前的题解中予以说明。为方便读者系统地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思想和谋略,本书打破清人张澍编纂本分卷编排和今人梁玉文、李兆成等按年代先后顺序编排的体例,采取按著作的主要内容或思想分类编排的体例。至于分类不够完善或妥当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赐教。

本书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原文后列今译和注释。译文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力求忠实于著者原意。注释力求简明,对冷僻少用的说法,则适当补充引证,供读者参阅。

本书初稿在1988年完成后,曾得到四川大学历史系缪钺教授,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徐无闻教授,太平天国研究专家、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史式教授等的指导,获益良多。著者参加援藏的同事、高原战友、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张一璠先生对本书的译注也多有赐教。

古文译注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为了使译文更充分地表达原意,并帮助读者进一步体悟原文的神韵,在本书的译注过程中,著者参阅了方家常、梁玉文、郑贤斌、严错、刘炯、尹名、宇光、朱大渭、章映阁、柳春藩、陈文德等专家学者研究诸葛亮及其著作的有关专著,吸收了他们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注明。在此,谨向他们一并恭致谢忱!

由于著者学识有限,水平不高,加之掌握的资料有限,译注中出现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们不吝赐教。

1988年5月,初稿于重庆

2010年8月,修订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