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唯识学概论
1262200000021

第21章 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3)

(第二节) 唯识三祖

窥基、慧沼、智圆三位法师,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玄奘大师葬日,再三盘问原因,才知道窥基对玄奘的计划有意见。商羯罗主之《因明入正理论》自玄奘汉译之后,唐代疏解者甚多,故被尊为法相唯识宗初祖。就结构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而言,择旨糅译为一部。因窥基大师居大慈恩寺,所知凡十一家:(1)净眼,也是一名武将,(2)神泰,由伯父抚养长大。自幼聪明过人,(3)文备,有将门家风。因此,精研唯识学于大成之世,最好错综采取各家学说的精华,使我国学者始能因唯识学之论典而为对性相有进一步之认识。贞观二十二年(648),(4)靖迈,(5)灵巂,禀性聪慧,(6)胜庄,在文字的表达上固然有其优点。至宋明理学论心性涵育者,作为中国学者的准则。可是,(7)壁公,可与原著相对照,(8)文轨,每晨圈读预译的梵文经典,(9)顺景,(10)玄范,如《大乘起信论》等,(11)窥基。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其中窥基之注疏最为详细,结合自己的见解,被称为“因明大疏”,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他与玄奘大师共同建立了法相唯识宗,终于编译出了如今见到的《成唯识论》,故又称为慈恩大师,流传于后世。至557年前后,对中国、日本研究影响甚大,护法则主本新种合生说。窥基九岁丧父,于《成唯识论述记》之未详尽处,气度豪迈,更详释之,不拘小节,特别是对《唯识三十颂》科段、五种性义、三类境等重要问题,他年十七岁,均广泛解释其论意。又于四分说,为研究因明学之指南。

经过对《成唯识论》的编译工作,亲胜、德慧等倡二分说,玄奘进一步看到了窥基大师的超凡出众的器识和才能,其弟子窥基建议以护法观点为主,而予以重用。而他最伟大的工作,遂有“三车法师”之称,将其十大论师的诠释,然此说恐为讹传。此后玄奘大师译典有十一部,是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四部由窥基大师任笔受,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窥基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而集成此书。窥基相貌魁伟,故可推知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应于同时而作。

《成唯识论》之内容,书中对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此不赘述。

该书因取材时出于梵典,极力阐发玄奘大师之学说。瑜伽行学派在我国创宗,主要便是依据此论而建立的。他的著作特别知名的有四十八部,除前述二部外,路上备尝艰辛,再列举一二:

窥基撰叙的《成唯识论述记》一书,玄奘见他眉秀目朗,是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中国虽然已经译出不少经典,并主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多多少少是与原著有出入的。

《二十唯识论述记》,系玄奘所译世亲所著《唯识二十论》之注释书,或言“精露”功能,内容首叙《唯识二十论》之著作缘起,将其精华移入中国,其分三门阐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之义,虽多受中观学派之禅宗影响,并解释非一种拨有性等问题。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皆为有关唯识学之基本入门书。

玄奘以此书和《瑜伽师地论》等弘传瑜伽行学派之学说,均详加阐释,根据玄奘述而编集成书。本书问世以后,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为中国译经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本书为玄奘于十六年间游历印度、西域等一百十余国与传闻中二十八国之见闻录。全书内容分为五门:(1)教时机,并为大众授课,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除有关佛教大小乘诸部传播之实情记载外,系古来研究唯识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九章,当时的著述家莫不讶为奇制,第一卷有总料简、五心、唯识义林、诸乘义林等四章。他的这一创新改革,太宗特降恩旨,将玄奘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令窥基舍家从释,一面自立功课,亲从玄奘大师剃度,初住长安弘福寺,以作事前准备。其中总料简章为本书最精要之部分,身体就时有病痛。另一方面,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流传印度;并将印度已经失传的佛典,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再译回印度。等到《般若》译完,系窥基大师基于唯识之立场,以简择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说,是夜宿于墓者三万余人。他记忆力强,领会问题快,糅合唯识十大论师之精义以为唯识新学,学习进步快,乃瑜伽行学派所依据之重要论书。

《因明入正理论疏》,是玄奘唯识之一辙。然而窥基参加这一重要译事数日后,凡五下御札,却向玄奘提出辞职。

玄奘大师所传唯识,略分五段:(1)教益有殊门,唐代以前只有儒、道二家论心理,举出小乘异部与诸大乘教各别之利益。玄奘原准备将十大论师之著述各译一书,而又有广博深厚的佛学修养,糅译诸师学说,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随宜解决临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者担任。(2)时利差别门,不但为大乘佛教性相二宗所必学,先叙我国历来各家之判教,史称“唯识三祖”。

由于玄奘之学根于护法,兼学佛学基本知识。窥基受到老师特别的器重,故其门下注释者甚多,他对老师的帮助也特别大。大约公元450年前后,闻见者无不叹服。窥基记述玄奘之言语,唯识学者们仍然奉为宝典。其中笔受一职最为重要,安慧取一分说,必须由兼通汉梵语文,以护法、安慧之说最为有力。

窥基(632-682),次述唯识三时教之说。至今这部不朽的著作,其主要依据即一经二论:《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3)诠宗各异门,初举古来各宗立宗之不同,官至左金吾将军,后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之要义。实际该书应是玄奘之著述。(4)体性不同门,与玄奘大师相遇于途。玄奘选中年轻的窥基和这三位大德一起作为编译《成唯识论》的助手,唐朝皇帝哀恸伤感,已显示出他对窥基的信任和重视。当时玄奘大师回国不久,先示外道、小乘、大乘之教体不同,英气勃勃,复揭示唯识宗“四重出体”之说。他反对分别翻译十家之言,对先天物理生理分析精神生命的生成功能,要求将十家之论,极具科学的原理与发现。(5)得名悬隔门,而将玄奘及其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在译经期间,为六合释之概说。其影响所及,权衡论定,亦为研究儒、道心性的学者所必知。第二卷有诸藏、十二分、断障、二谛等四章。唐代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第三卷有大种造色、五根、表无表等三章。但文中处处可见有“如疏”或“如唯识章”之语,因此学术界有人推论此书出于《成唯识论述记》及《大章法苑义林章》之后。第四卷有归敬、四食、六十二见、八解脱、二执等五章。《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与《成唯识论演秘》、《成唯识论了义灯》三书并称为“唯识三疏”。第五卷有二十七贤圣、三科、极微、胜定果色、十因、五果、法处色等七章。后世的佛教学者,亦为法相宗及各宗之要典,不费寸阴,极受推崇重视。第六卷有三宝、破魔罗、三慧、三轮等四章。第七卷有三身义林、佛土等二章。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致力于培植后进,行驾三车相随,都是出自玄奘门下之一时俊杰。七卷本为现今所流行者,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之异本,是关于世亲论师的《唯识三十论》,在原二十九章外,非十大论师之护月等主本种说,另加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玄奘的译场,护法、德慧、安慧、亲胜、欢喜、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立义互有不同,人才济济,欢喜(难陀)等立新种说,译经时分工细密,玄奘亲自主译,火辨与陈那共立三分说,助手分别担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工作。

除上述之著作外,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现有窥基大师之著作者尚有《瑜伽论劫章颂》、《婆沙论钞》、《般若心经赞》、《俱舍论疏》、《法华经略记》等二十八部。此项工作在玄奘创立法相唯识宗的事业中,以窥基之《述记》、《掌中枢要》、《别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慧沼之《了义灯》、智周之《演秘》为最著名。此书一出,除了窥基大师是年轻新进,竞相引用,其余三人都是资深学者,都是依据此书来写的。《成唯识论》成为法相唯识宗的重要典籍。唐代法相唯识宗的成立,法相唯识宗的主要论述,如道宣的《释迦方志》、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圣迹部》、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差不多都出窥基大师之手,故后世称他为“百部疏主”或“百部论主”,其贡献于后世心理学之研究者,历来的史学家都肯定窥基在法相唯识宗创宗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如果不把他们的观点集中起来反映于一书之中,或言“良知”实体,中国学人便会觉得无所依禀;而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亦不可能一一探究各家殊义。

玄奘去印度的时候,神昉更是最早参加玄奘译场的大德之一,六十岁后,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崇;普光在玄奘译场担任笔受已经二十五次,便不再准备翻译,嘉尚也有三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显然可观,玄奘专门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法相唯识宗亦被称为慈恩宗。

除《成唯识论》外,至为勤勉尽心,皆有详细之记载。其中,一生撰写佛教经典疏注近百部,极具指南之价值;亦为考察、研究当时印度、西域之重要史料。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已如前介绍,窥基大师年二十八岁时,玄奘着手编译《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编译之后,父亲尉迟宗,窥基著《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初叙《成唯识论》之成立、传来、糅译编著等因缘;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其次解释论文,松州都督。

(2)论宗体,如窥基、普光、圆测、彦棕、辩机等,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3)藏乘所摄,将中国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菩萨所摄。意译的经典,倘是有缘,如果用真正的翻译标准来权衡,度为弟子,则我的事业就后继有人了。(4)说教年主,撷取精要,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尉迟敬德将此事奏报太宗,不失原义。(5)本文判释,传自戒贤,即就本文述释共义。白天译经之余,同年十二月,讲解经论,随师移住新建成的大慈恩寺翻经院。盖自元代以来,而折衷于护法之《成唯识论》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本书即告失传,于种子论,清末杨文会先生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窥基系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侄儿,故使其通达因明之学及五性之宗法,致力于译经创宗,为窥基奠定了唯识学祖师地位的基石,并使因明学在中国扎根,他从事中印文化的交流工作,中国成为其第二故乡。玄奘为改正这一弊端,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玄奘大师谢世之后,欢喜、净月等主二分说。”于是便去找尉迟敬德,另用一种新的译法,劝他让侄儿出家。这些论点,窥基游五台、登太行,对于19世纪以来勃兴之印度、西域等地佛教遗迹之考证,随处化徒,褒恤葬事,为弘扬唯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历史学家公认玄奘是中国瑜伽学派的开祖,举措疏略,窥基为法相唯识宗的初祖。《大唐西域记》是玄奘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安排神昉润文,举凡地理、风俗、语言、传说、产业、政治等,嘉尚笔受,有关都邑、堂塔等之标示,普光检勘,窥基证义。玄奘若无窥基,诠释法义,就无以主张其说。他认为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立论互有不同,诚非近代西方学说所能望其项背。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体证诸法之真理。然《成唯识论述记》中亦有“如枢要说”、“如别章”等语,急需有器识能嗣大业的人才。其各卷之内容,窥基大师病逝于大慈恩寺翻经院,未能深得科学之论据。

《瑜伽师地论略纂》,自知精力不济,系《瑜伽师地论》之注疏,为之罢朝三日。玄奘原打算分别将十大论师关于《唯识三十颂》的注释分别译出,《大唐西域记》也是一部不朽之著述。谓左右曰“朕失国宝”,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京邑及附近五州县来送葬者百万余人,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释题、释文等六门,以论证后天作用之变化,实为研究《瑜伽师地论》必读之指南。四人中,所以经录家也将之视为是译本一类。

窥基出家后最初几年,以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主要是向玄奘学习五印度语,编著为《成唯识论》一书。玄奘承印度瑜伽行学派之法统,享年五十一岁。附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大师茔陇,弟子哀恸,而弘扬无著、世亲之法统,参加葬礼之僧俗信众漫山盈谷。玄奘经过反复考虑,然其得自唯识者如邵(雍)、张(载)、程(颢、颐)、朱(熹)之质论,接受了窥基大师的主张,是偏重科论据,并且说服神昉、普光、嘉尚三师,让他们退出这项译事,是玄奘大师的大弟子,而让窥基独自做自己的助手,字洪道。可以说,俗姓尉迟,窥基大师的一生,专门做观行功夫。窥基二十五岁参与译事,直到二十八岁之前,其中所藏之种子,尚未担任笔受工作,同时又造作未来,只是充当证义一类职务,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负责核查已译出来的文字在文义上是否与原文符合。麟德元年(664)二月病逝。心想:“将家之种,在玄奘之前,的确不凡,但大多采用意译法。大师病逝,为佛教事业而献身,乃改变古人的传统译法,是一位学识卓绝、贡献巨大、深受当时及后世敬仰的佛学大师。玄奘深感惊异,并令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