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地颂(第三部)
1262300000011

第11章 天是塌不下来的(1)

●十万大军会战导弹基地。苏联专家说工程需要十五年,陈士榘笑道:“中国要十五年以后才能试验火箭导弹,恐怕早就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发射成功,毛泽东热烈祝贺:就这么干!不断往上飞,一直飞到月亮上去,把嫦娥请回到人间来。

●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在长辛店诞生,聂荣臻激动地说:中国的火箭导弹,正像一个胎儿,快要出世了!

●艾森豪威尔向蒋介石表示:美国正在考虑把导弹移交给台湾。

●赫鲁晓夫撕毁协议,决定撤走全部苏联专家。毛泽东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任霞子和苏联专家们在飞机上。

依万诺夫:“女英雄,听说你丈夫在东风基地?”

任霞子:“是的。”

依万诺夫:“他打过仗?”

任霞子:“在朝鲜。”

依万诺夫:“那他也是英雄!”

任霞子:“他是。我不是。”

依万诺夫:“谈谈他的英雄事迹,好吗?”

任霞子:“可以,不过,您得答应我,别再叫我女英雄,人家要笑话的。”

依万诺夫:“哈哈,我女儿卓娅当年也是这么说的,可我对她说:只有勇敢的人,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从事火箭导弹事业。尤其是干这一行的女人,在我眼里她们都是英雄!”

任霞子:“她在哪儿?”

依万诺夫沉默了。

任霞子深情地望着他。

依万诺夫:“在火箭基地,一次偶然事故,这位女英雄,我亲爱的卓娅,献出了生命!还是谈谈你的丈夫吧!他在朝鲜哪个部队?”

任霞子:“先是在志愿军司令部,后来到二十兵团。”

依万诺夫:“二十兵团?不就是在东风基地吗?”

任霞子:“是的。朝鲜最后一仗,金城反击战,奇袭白虎团,就是二十兵团打的。这一仗,消灭了敌人七万八千多人,美国才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我丈夫也成了战斗英雄。后来,他调回国当参谋。现在是中国导弹营营长。”

依万诺夫:“那个身材魁梧的蒙古族人,叫王旗。”

任霞子:“怎么?您认识他?”

依万诺夫:“我在东风基地给他上过课。可我不知道他是你丈夫!”

说到这里,飞机突然下沉,任霞子非常难受,但她还是望着窗外,只见滚滚的云团在翻腾。传来女服务员的声音:“各位首长、专家,请系好安全带!”

驾驶员锐利的目光射向前方,眼看飞机就要撞上山崖,他突然再次下沉,飞机好像掉到一个笼子里,一片阴森灰暗。机上的人们面面相觑。只有依万诺夫微笑地望着任霞子,仿佛在说:“不要怕。”

飞机终于穿过云团,但又钻进一个山谷,两侧山峰巍峨,石壁险峻。飞机穿行其间,如鱼游水底,又像是飞行表演,充分展示出驾驶员的高超技巧。眼看又要陷入绝境,飞机猛抬头,越过山崖,直插崖口,豁然开朗——大戈壁一望无际。

机上响起“乌拉!”声,依万诺夫赞叹不已:“英雄!英雄!”

飞机在机场降落了。

东风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和上千名官兵前来欢迎。

苏联专家们和欢迎的人们热烈握手。

依万诺夫拉着孙继先的手,指着驾驶员徐东海说:“英雄!英雄!”

孙继先也自豪地说:“这是在朝鲜战场上学的本领!”

依万诺夫和驾驶员紧紧拥抱。苏联专家们一拥而上,把徐东海抬了起来,抛向空中,有节奏地喊:“乌拉!乌拉!乌拉!”

夜。基地司令部灯火通明。

大会议室里,陈士榘和依万诺夫热烈握手。然后他向苏联专家一一介绍:“这位是东风基地司令孙继先,这位是政委栗在山,这是副司令员李福泽、张贻祥、林毅,这是参谋长徐明。”基地领导人和苏联专家们互相握手、问候。

此时,基地宿舍里,任霞子和王旗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王旗:“真没想到,你从天而降!怎么也不打个招呼?你看,乱糟糟的,除了这张单人床,什么也没有!”

任霞子含情脉脉地说:“只要有你,那就足够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飞来了!我飞来了!”她张开双臂又一次投入王旗的怀抱。

门外,一个人影在晃动。这是唐技术员,他吸了一口烟,向空中喷去……

室内。王旗在问:“领导怎么说的?”

任霞子:“很简单,大批苏联专家来了,基地需要一个懂得火箭导弹专业而又俄语好的人,‘你去吧’,就这样,我打起背包就来了,哈哈!……”

门外,那个人影不动了,只见黑暗中一闪一闪的火星。唐技术员又在拼命地吸烟,望着天上的星星沉思……

太阳冉冉升起。戈壁滩上,人喊马嘶,机声隆隆,一派生机。帐篷一片又一片,红旗一杆又一杆,成百上千的建筑物正在兴建,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陈士榘:“十万大军来自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步兵和空军,大多来自北京、甘肃等省市。此外,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七百一十五个厂矿和各军工兵种都来支援。”

依万诺夫:“计划用多长时间建成?”

陈士榘:“去年6月,彭德怀元帅代表中央向我们宣布,导弹试验基地第一期工程必须在今年八一以前完成。”

依万诺夫:“仅仅一年工夫,你们就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真是大跃进呀!”

陈士榘:“整个工程要三年完成。”

瓦西里也夫:“不可想象!不可能!”

陈士榘:“在苏联,这样的工程需要多长时间?”

瓦西里也夫:“十五年!不但在苏联,就是西方,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也要十五年!您说是吗,依万诺夫同志?”

依万诺夫:“是的,可这是在中国,中国!您明白吗,瓦西里也夫同志?”

陈士榘笑道:“三年是有些紧张,不过十五年也太长了吧?中国要十五年以后才能试验火箭导弹,恐怕早就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1960年2月19日。上海南汇县老港镇。

小河旁,二十多米高的发射架上,竖立着一枚火箭。附近,芦苇篷里放着一台五十千瓦的发动机,算是“发电站”。几个工人老师傅正在用自行车的打气筒做压力源,为火箭加注液体推进剂。

杨南生、王希季等站在席篷搭起的“指挥所”里。

两百多名青年男女静静地站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

没有电话,没有喇叭,发射场总指挥拿着土话筒,扯着嗓门大声喊着:“快!快!各就各位,准备好!马上就要发射了!”

小张悄悄说:“胡师傅,你看能行吗?”

胡师傅:“我看能行!”

小张:“你又用铁锤敲了?”

胡师傅:“当然。怎么敲都行!”

随着他的声音,人们看到——

上海弄堂小厂,狭窄,拥挤,破烂不堪;

工人们专心地在操作:有的在车床上锉着针一般细的精密器件;有的用手在小磨盘上磨金属粉,像磨豆腐那样不停地在磨;

胡师傅在火箭外壳上敲了一锤又一锤……

发射场总指挥高声命令:“准备发射!五、四、三、二、一、点火!”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喷着烟雾火舌上天了!

人们在锣鼓鞭炮声中雀跃欢呼,胡师傅和小张跳着、喊着:“上天了!上天了!”

王希季连声喊:“上海工人阶级了不起!”

杨南生:“中国人,了不起!”

1960年5月28日。

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站在探空火箭旁。

王希季:“这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

毛泽东:“飞了多高?”

王希季:“只有八公里。”

毛泽东:“八公里也了不起!就这么干,八十公里,八百公里,不断往上飞,一直飞到月亮上去,把嫦娥请回到人间来,好不好?”

众人拍手:“好!”

101试验站。

任新民像个工人老师傅,穿着工作服,用抹布擦去手上的油污,淡淡地说了一句:“可以烤台了。”

曾源华大声命令:“准备点火!”

技术员们各就各位,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任新民:“王桁,这个试车台是中国第一个,是你完成的设计,现在要考验合格不合格了。”

王桁喘息着说:“我很紧张。”

任新民:“紧张什么?失败了再重试!这是刘亚楼院长的话,我很赞成。”

王桁:“话是这么说,可我是不是……”

任新民:“不,你必须在场。走吧,到观测室去。”

王桁被他拉着走进了观测室。

任新民透过墙上的防弹玻璃,两眼紧盯着试验台。

“点火!”火焰喷涌而出。

人们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

任新民用抹布擦去脸上的汗水:“奋斗一年,王桁,祝贺你!曾源华,祝贺你!你们辛苦了!”

曾源华:“任主任,你在101站一住三个多月,天天从早到晚调试,你可是最辛苦了!”

晚。锣鼓响,鞭炮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