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地颂(第二部)
1262400000020

第20章 人才和人心(1)

●几千发德国V-2导弹飞向伦敦,丘吉尔向罗斯福紧急求援,钱伟长、林家翘等完成了这次“特殊任务”。

●要创造“日耳曼物理学”的希特勒,直到灭亡之日也没有造出原子弹。

●学生审讯老师。普兰德特、冯·卡门、钱学森师生三代科学家的会面极具传奇色彩。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杜鲁门面前哭了:“我们的手沾满了鲜血……”

●毛泽东把大手一挥:“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

●蒋介石派李政道、朱光亚、孙本旺、唐敖庆、王瑞去美国学造原子弹。

贵州。湄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不到五百米长的小街上,满眼都是大学生。自从浙江大学历经战争磨难迁来之后,专家教授云集,教育、科研蒸蒸日上,湄潭即被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校长正在和物理系主任王淦昌边走边谈,突然传来空袭警报,日本飞机居然飞临山区上空盘旋侦察,竺可桢说:“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不到十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李政道奔来:“竺校长!王教授!听说日本鬼子向贵州发动进攻,省政府下令紧急疏散,你看……”

难民们蜂拥而来。

竺可桢在打电话:“朱部长,我们哪儿也不去!请拨枪七百支,子弹一万发,我们要在山区打游击!”

门外聚集了一大群学生和老师,喊着:“打日本!”“打游击!”

竺可桢放下电话,走出门来:“同学们,日本人离这里还远,我们既要准备上山打游击,还要继续上课,坚持学习!”

人们陆续散去。

晚。王淦昌提着马灯来到学生宿舍,只见十几个人住的草棚里,点着一盏小油灯,泥墙上挂着小黑板,助教程开甲正在黑板上写着计算公式。人们看见王淦昌来了,一齐站起来围着他嚷嚷:“王主任,你给我们讲讲爱因斯坦吧!”“王教授,听了你在物理学年会上作的学术报告《原子核力场》,我还有很多很多不明白。”“你什么时候来解答问题?”

王淦昌:“同学们,今天请程开甲助教来,就是想听听你们有些什么问题,明天晚上我来解答,好不好?”

众:“好!”

王淦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已经同意参加我们的年会!”

人们欢呼鼓掌。

“程助教,你继续讲!”王淦昌提着马灯走了,想不到李政道悄悄跟来,使他吃了一惊:“什么事?”

李政道拿着一本书:“王教授,这本书还给你。”

王淦昌接过书问:“五道题都做了?”

李政道点头。王淦昌翻开书,凑着灯看,惊喜地:“我给你点了五道题,哈哈,你把十道题都做了!好,有出息,有出息!”

一天夜里,王淦昌被人叫醒:“王主任!王主任!不好了!”

王淦昌披衣出来:“什么事?”

黑暗中有人说:“出了车祸,李政道的腿……”

竺可桢走来:“已经送到医院了。”

王淦昌:“我马上去看看!”

竺可桢:“我就是来叫你的。”

县城小医院。破破烂烂,简陋不堪,但医生是教授,护士是大学生,一切都井井有条。竺可桢走来:“丁教授,李政道的腿……”

丁教授:“不要紧,骨头受了点伤,一时恐怕还走不了路。”

王淦昌:“这孩子,从小在上海是个流浪儿。日本人来了,小学、中学都没有毕业,在难民收容所里得了恶性疟疾加痢疾,差一点送了命。可他酷爱读书,聪明非凡,又特别喜欢物理,居然在江西考上了浙大,然后又随浙大到了这里,如今出了车祸,唉!”

竺可桢看见他的眼泪都快流了出来,激动地说:“丁教授,无论如何,你要把李政道的腿治好,这关系到他的一生啊!”

丁教授:“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

王淦昌:“能看看他吗?”

丁教授:“明天吧!他吃了止痛药,刚刚睡了。”

王淦昌仍不放心:“我们就在门口……”

草屋,病房,李政道静静地睡着。王淦昌、竺可桢站在门口望着他,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忧虑……

1944年10。湄潭文庙大成殿。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正在这里举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会上演讲,题目是《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

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休息时,人们纷纷拥向李约瑟,提出各种问题。王淦昌拿着一封信高兴地走来:“竺校长!束星北教授来信说,李政道在重庆养伤情况良好,准备把他送到西南联大继续读书,托吴大猷先生照顾。”

竺可桢:“好,一块石头落地了!”

李约瑟还在学生们的包围之中,简短而有力地回答问题。他说:“我相信,利用科学成果摧残人类的希特勒,末日快要到了!”

希特勒像困兽一般在地下室狂呼:“V-2导弹!V-2导弹!”

一枚又一枚V-2导弹升空,飞过英吉利海峡,在天空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接着,一声又一声爆炸,伦敦被大火吞没。

在爆炸的巨响和大火的闪光中,人们看到中国实习生黄纬禄——未来的火箭专家,向中国留学生姚桐斌说:“乖乖,火箭这玩意儿真厉害!要是我们中国也能造,日本鬼子就不敢欺侮我们了!”

又一天夜里,德国V-2导弹一枚接着一枚在伦敦爆炸。在火光中,人们看到曾经向钱伟长等二十二名留学生跳脚叫闹的琼斯在灭火,他的夫人玛丽在救护伤员。一声爆炸,琼斯倒下了,玛丽奔来,喊着:“琼斯!”

叼着雪茄的丘吉尔,在地下室走来走去。他拿起电话:“要罗斯福总统!”

华盛顿。罗斯福坐在轮椅上接电话:“是的,我马上找人研究!”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伍尔德将军在接电话:“是,总统阁下!我马上找冯·卡门教授研究解决!……是,作为一项特殊急任务!再见!”他放下电话,立即拨通了冯·卡门的电话。

冯·卡门放下电话,来到钱伟长身边:“有一项特殊任务——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威胁,丘吉尔向罗斯福求援。”

夜。钱伟长、林家翘等为这项紧急的特殊任务埋头计算。

晨。冯·卡门和钱学森走进五角大楼。

伍尔德将军起身相迎,开门见山:“冯·卡门教授,您起草的报告《远程导弹的评论和初步分析》,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思想,对美国研制火箭导弹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冯·卡门打断了他:“对不起,将军,我首先要纠正您的一个错误。这份研究报告不是我起草的,而是我的这位同事,钱学森博士,和他的朋友马利纳合作而成。”

伍尔德:“啊,实在抱歉,请原谅我的疏忽。”

冯·卡门:“我只是在这份报告后边,附上了一份备忘录。想不到,将军阁下,您真的就忘记了!”

伍尔德:“我再一次请求您,钱学森博士,原谅我的疏忽。”

“不,这不是疏忽,是错误!”冯·卡门有点激动:“请把我的话记录在案!”

“请放心,全部谈话都有录音。”伍尔德按了一下录音机,冯·卡门的话果然在重复。他关了录音说:“先生们,今天请你们来,是奉总统之命,请教如何加快研制火箭导弹的步伐。”

冯·卡门:“这正是我要说的,将军。我们美国的火箭导弹事业,虽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明显地落后于德国甚至苏联。为什么?因为你们不重视科学,不尊重科学家,连起草报告的钱学森的名字都忘了,这难道是偶然的疏忽吗?不,不是!……”

看见冯·卡门因过于激动而脸色苍白,钱学森赶紧从口袋里取出药片:“冯·卡门老师……”

伍尔德也倒了一杯凉开水。

冯·卡门服了药,慢声地:“肠癌,动了大手术。”

钱学森:“将军,他还在休养。”

伍尔德:“啊,真对不起!”

冯·卡门:“没有什么,为了科学,为了反对***。”

德国。哥廷根。普兰德特在家中,指着照片上的冯·卡门:“冯·卡门,我的学生,正在美国研制火箭。”

陆士嘉,普兰德特的中国研究生,也望着照片上的冯·卡门说:“我的同学钱学森,现在是冯·卡门的学生。”

普兰德特:“我看过钱学森的论文,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你呢,张维先生,也认识那位钱先生么?”

“岂止认识!”张维,中国留德研究生,接着说:“我和钱学森从小学到中学,都在一个学校读书。”

普兰德特笑了起来:“啊,你和她(指陆士嘉)也是同学,所以你们相爱了,是吗?”

陆士嘉羞怯地点了点头。

普兰德特:“你们应该马上结婚。没有房子就在我家里。”

张维:“谢谢!可我们想回国。”

普兰德特:“现在?不可能。中国也在打仗。”

德军少校走来:“嗨依,希特勒!”说罢,他给普兰德特送上一份电报。这时,空袭警报响起,几十架飞机出现在天空。

普兰德特戴上礼帽,和少校一起上了吉普车。他从车窗里向陆士嘉、张维招了招手。吉普车冒着空袭的危险疾驶而去。

美国。钱伟长、林家翘等人,把一张画着各种公式的图纸交到冯·卡门手中。

冯·卡门把图纸摊在桌上。

钱伟长解释:“运行火箭受到干扰,必须缩短射程,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阻遏德国的导弹。”

冯·卡门连连点头。

果然,从希特勒占领的法国向伦敦发射的德国V-2导弹,在飞越英吉利海峡的空中,便纷纷落在波涛滚滚的海上,不能到达彼岸。

此时。英国沿海。一台台干扰火箭的仪器在转动。这个干扰仪器,正是钱伟长、林家翘等人的杰作。

丘吉尔站在海边,望着德国导弹纷纷落到大海的情景,忍不住放声大笑:“妙!奇妙无比!”

夜。丘吉尔在打电话:“总统先生,我要代表英国人民向美国的科学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请问,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创造?”

罗斯福在打电话:“据说是几个美国青年。”

丘吉尔在打电话:“啊,美国青年真厉害!”(若干年后,他在回忆录中由衷赞叹的“美国青年”,恰恰就是在冯·卡门指导下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的钱伟长、林家翘等中国青年)

罗斯福在打电话:“您要小心,首相,德国人还会有新的发明。”

丘吉尔在打电话:“是的,据可靠情报,德国人正在制造原子弹。”

罗斯福在打电话:“……不仅是原子弹,还有远程火箭导弹。”

德国。地下室。希特勒咆哮着:“火箭,阿美利加火箭,在哪儿?你们说,三十五分钟就可以打到纽约,是不是?”

戈林:“是的,元首。布劳恩博士,你说……”

布劳恩:“在技术上,这是完全可能的。普兰德特教授,你说……”

希特勒:“我不要理论!我要行动,行动!”

爱娃拿着杯子,让希特勒服药,一边说:“亲爱的!……”希特勒吃了药,终于镇静下来,把头靠在爱娃的手臂上,仿佛睡着了。

突然,他睁开眼睛,像是一条垂死的疯狗,凶恶地:“原子弹!原子弹呢?原子弹在哪儿?”

在场的人谁也不敢吭声,还是戈林打破了沉默:“报告元首,原子弹造不出来。”

希特勒一下跳了起来:“为什么?为什么造不出原子弹?我问你,戈林元帅,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是不是我们日耳曼人发明的?”

戈林:“是的,是德国人发明的。”

希特勒:“我讲的是日耳曼人的血统,是我们日耳曼物理学的创造,而不是爱因斯坦那帮犹太人!”

戈林:“据说,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来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希特勒:“什么‘相对论’,那只不过是犹太人的诡计,而那些日耳曼物理学家恰恰就中了犹太人的诡计,所以造不出原子弹,是不是?”

戈林:“是,元首。犹太人很聪明,一个个跑到美国去了。显然,他们正在帮美国制造原子弹。”

希特勒:“我们那些日耳曼科学家呢?”

戈林:“有的辞职,有的上前线,有的消极怠工,有的想自杀。”

希特勒不耐烦地:“好了,好了!从现在起,对那些日耳曼物理学家,像海森堡……还有谁?”

戈林:“哈恩……”

希特勒:“海森堡、哈恩,等等,等等,要严密保护起来!”

戈林:“造原子弹吗?”

希特勒:“是的,造原子弹!不过……当前最需要的还是导弹……”

戈林:“你放心,元首,又有一万枚V-2导弹装备了部队……”

希特勒:“打,往莫斯科打!”

戈林:“不行,射程只有三百二十公里,只能从法国海岸往伦敦打。”

希特勒担心地:“苏联的导弹,是不是快造出来了?”

戈林:“不,仍然在设计阶段。”

希特勒:“情报可靠?”

戈林:“绝对可靠。”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站起身来:“好吧,同志们,我再说一遍,苏联红军打到德国本土以后,必须首先占领德国火箭基地。库尔查托夫同志,还有你,卡拉廖夫同志,好好准备一下,明天再详细讨论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问题。”

元帅和将军们起身告辞。

斯大林疲倦地:“朱可夫同志,我们出去走一走,好吗?”

“好的,斯大林同志。”朱可夫跟着斯大林走出会议室,在院子里漫步。

朱可夫:“斯大林同志,我早就想知道有关你儿子雅可夫的情况。关于他,有什么消息吗?”

斯大林没有回答,默默地走着,走着;他的脚步是那样沉重,眼看就要倒下似的,一步一步移动着腿。

1945年初,苏联红军在枪炮声中,喊着“乌拉!”冲锋向前。

火箭专家卡拉廖夫、依万诺夫上校等随军前进。

佩内明德。德国火箭基地。

苏联红军蜂拥而来。然而,这里已成一片废墟,轰炸后的痕迹比比皆是:V-2火箭残骸、机器零件、弹坑……

卡拉廖夫望着眼前这一切,紧锁双眉。

几十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被红军押着走来。

依万诺夫:“三百多名高级工程师逃到慕尼黑去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一点人……”

卡拉廖夫:“好吧!按照火箭基地原来的样子建好,不能有半点走样!”

依万诺夫:“可我没有人!……”

卡拉廖夫:“马上有二千名俘虏要来。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上校同志!”

依万诺夫:“是!卡拉廖夫同志。”

德国。美军占领区。

美国空军顾问团,乘C-54型飞机,在机场降落。

团长冯·卡门少将走下飞机。

穿着美军上校制服的钱学森——顾问团火箭组主任,和三十多名专家一起,分乘几辆吉普车,在美军的护送下驶进一片松树林。

在茂密的树丛中,分散隐蔽着德国空军研究所的秘密机构,星星点点有几十栋建筑物。

吉普车在一栋深绿色大楼前停下,人们走进大厅。这里,散乱地放着研制导弹的仪器、设备、图纸、资料。**的·畚字旗被人踩在脚下,只有V-2导弹模型完好无损。有一位美国女记者在拍照,她就是老史密斯的外孙女麦瑞。小麦瑞长大了,不满二十岁就当了随军记者,到德国是她第一次独立采访。

参与研制火箭导弹的科学家普兰德特,被美军士兵押着走进一个大房间。

冯·卡门望着他坐下,又望了望钱学森,不禁连连摇头,觉得他们师生三代人这样见面,实在恍如梦中,不可想象。

冯·卡门:“很遗憾,普兰德特先生,尽管我是您的学生,但由于您曾经为希特勒服务,我不能不对您进行审问。请回答:V-2弹道导弹的性能如何?”

普兰德特:“重十三吨,长十四米,弹道高一百公里,射程三百二十公里,效果良好,只是……”

冯·卡门:“只是什么?”

普兰德特:“只是降落在错误的星球上。”

冯·卡门:“一共制造了多少V-2导弹?”

普兰德特:“半年内共有五千八百枚V-2导弹装备部队。”

冯·卡门:“你们正在研究什么?”

普兰德特:“阿美利加火箭,长二十九米,射程五千公里,三十五分钟内可以打到纽约……”

夜。佩内明德。

卡拉廖夫望着窗外,只见德军俘虏在劳动,有的抬机器,有的在填坑。昏暗的路灯下晃动着人影。

依万诺夫走来。

卡拉廖夫朝他发火:“速度太慢了,上校同志!”

依万诺夫:“人不够!再给我两千人,卡拉廖夫同志!”

卡拉廖夫拿起电话:“请接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接电话:“……我是朱可夫……你要一万名俘虏干什么?”

卡拉廖夫在打电话:“干什么?元帅同志,难道您还不知道?美国人已经抢先一步,把V-2导弹的秘密研究报告,一共三百万份,重一千五百吨,统统用飞机运走了!不仅如此,美国人又把生产导弹机器的图纸资料装了三百个车皮……”

朱可夫在打电话:“这太可怕了!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卡拉廖夫同志?”

卡拉廖夫在打电话:“让佩内明德火箭基地恢复本来面目,然后原样搬回苏联!”

朱可夫在打电话:“这太好了!我看1万名俘虏还不够,再增加1万名吧,反正俘虏有的是!”

卡拉廖夫在打电话:“好,谢谢,元帅同志!请您马上把情况报告斯大林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