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决战:平津战役
1263000000007

第7章 毛泽东再留傅作义(2)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其进展相当顺利,我军很快就把刘峙、杜聿明集团的几十万大军分割包围。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基本上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军队中的所谓“五大王牌”,除已经消灭的三支以外,都在这里。如果这一仗把蒋介石打痛了,他很可能强令傅作义把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调至淮海战场加强力量。不说全部60万,至少属于中央军系统的40万是完全可能调过来的。因为,在蒋介石心目中,守淮守江,无论如何也比守华北要重要得多。如果蒋介石真的要这么干,由于东北野战军主力还没入关,我军对天津、塘沽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封锁,且还没有海上控制权,蒋介石的军队是完全有可能从海上南撤的。这样的结果,既不能在华北消灭这些敌人,又大大增加了淮海战场上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负担。所以,为了坚决把华北的60万敌军留住,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这其中的一条就是暂时放弃攻打归绥,因为归绥守敌不多,傅作义有可能认为归绥不可能守住,西援的意义不大,就干脆不去援救。毛泽东这时不能允许出现这种可能,他要的是绝对的把握。同时,如果我军攻归绥,也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就是傅作义将他晋绥系统的军队西撤绥远,固守老巢,而让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部队南撤,这种情况也是毛泽东所不允许的。所以,他决定让三兵团攻打归绥的计划改为攻打张家口,包围傅作义唯一的一个嫡系兵团孙兰峰兵团。孙兰峰兵团是傅作义的命根子,傅作义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派出部队前往援救。为了保住他的命根子,他也就不可能向南撤走。三兵团转向张家口地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堵住傅作义系统的军队有可能向西退走之路。总之,毛泽东的打算是让华北的敌人既不能向西逃,也不能向南逃,就是要将其抑留在平津地区,以便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之后将其全部消灭。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11月13日给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一个电报中说得很清楚:

“重在抑留傅敌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

正是从上述考虑出发,毛泽东在11月24日给杨成武发出了如下的电令:

成武率主力3个纵队于明25日由现地出发,以6天时间(愈快愈好)到达张家口附近,然后以两个纵队包围张家口西南周家河、怀安两地之敌(二一○师及骑十一旅),以一个纵队插入张家口、宣化之间,隔断张、宣两处敌人的联系(张、宣两处各有敌一个师),使周家河、怀安、张家口三敌不能逃掉。

如周家河、怀安之敌迅速缩入张家口,或张家口之敌迅速向东收缩,则你们应迅速向东,包围张家口、宣化(一个师)或下花园(一个师)。总之,以抓住一批敌人不使向东跑掉为原则。抓住并包围之后,不要攻击,等候东北主力入关围敌之后,再相机攻击。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命令正在围攻太原的徐向前和周士第,要他们指挥下的华北一兵团的攻势停止下来,让华北的敌人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以免在攻下太原之后吓得华北地区的敌人下定了向南撤退以逃命的决心。为此,11月16日毛泽东给徐向前和周士第发出了这样的电报:

估计到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塘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下列方针是否可行:再打一二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1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徐向前执行了中央的部署,停止了对太原的攻击,使华北的敌人缓了一口气。

为了干扰蒋介石的心态,让他下不了调华北军队南下的决心,毛泽东还采取了一个罕见的措施,就是命令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在消灭了黄维兵团之后,对包围在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的敌人,暂时不发起总攻,给蒋介石一个杜聿明集团还可以顶得住、突得出的假象。这样,蒋介石就不大可能下定放弃华北的决心。这也是毛泽东对蒋介石心理状态吃得很准的一个表现。如果单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上看,放弃华北、固守江淮应当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蒋介石如果这样做,就会在他的美国主子面前表现出丢失了半壁河山的惨状,表现出他这个政权已不能在中国行使合法权力,已呈风雨飘摇、即将垮台之势,美国国会中一直对他这个走狗缺乏信心的议员们就会反对再给他以援助。而如果没有了美援,蒋介石政权就不可能继续生存,内战也不可能再打下去。所以,从政治上的策略看,蒋介石又迟迟下不了放弃华北的决心。他能保住华北一天就要多保一天,主要原因就在这里。毛泽东看准了这一点,在淮海战场上暂停进攻,“围而不打”,示以假象,再加之在华北战场上“隔而不围”,就可以将蒋介石摇摆不定的心暂时稳住。

但是,上述种种措施,都是为了使傅作义集团的60万军队既不能南逃,也不能西去,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平津地区将其彻底消灭。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在天津、塘沽地区将其截住,将其包围,使之没有逃路,只有束手就擒,或被我消灭。而要做到这一点,华北军区的兵力是不够的,关键又是要东北野战军的几十万人马迅速入关。只要东北野战军入关,从山海关直插津、塘,将傅作义的海上退路完全切断,华北敌人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三、林彪入关

东北野战军入关,是当时华北战场上人人关注的大事。这个道理很简单:东北野战军刚刚在东北战场上消灭了蒋介石以嫡系部队为主的40多万军队,东北野战军的主力有84万(其中包括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这支部队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不仅是人民解放军中最强大的野战军团,也是国民党军队中任何一个军事集团所不敢望其项背的。

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是以解放营口、敌五十二军残部从海上逃离营口而告结束的,这一天是1948年11月2日。这以后,又扫除了一些残敌,11月12日收复承德,东北全境解放。本来按照中央军委在10月31日电报指示和东北局的安排,经过了长期苦战的东北野战军至少要休整一个月,然后入关。当时,东北野战军已开始南下的部队,只有二兵团所组成的以四纵和十一纵为主的先遣兵团,在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和兵团参谋长黄志勇的率领下,于10月底就到了冀东。先遣兵团先行的初衷,是为了对付傅作义搞的对石家庄和西柏坡的偷袭,让二兵团进入冀东,威逼北平,以策应华北军区的部队击溃傅作义的偷袭阴谋。离开东北时,二兵团驻在锦西地区。

1948年11月15日,东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他们认为淮海战场上的进展很快,蒋介石很有可能将华北部队中的中央军调去南方,傅作义则可能西去绥远,这样“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没有敌人可打,还要革命军队干什么?他们已经很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东北野战军应当入关。

第二天,即11月16日,毛泽东就给林彪等回了电报:“……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之路。请你们考虑,你们究竟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将结果电告为盼。”这是毛泽东最早正式提出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问题。

但是,要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提前入关,又存在着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