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8年的中原形势
当解放战争发展到1948年时,中原战场上的形势发展已经对我中原解放区的军民相当有利。
这年年初,在兵力上蒋军还占有较大的优势,也还有能力进行战役的进攻。在防御体系方面,蒋介石在去年年底将中原、华北、西北战场共分为20个绥靖区,实行分区防御,绥靖区司令掌握区内的军政大权,加强所谓“轮训民众,扩大地方武装”的工作。每个绥靖区辖有几个旅的兵力,作为区内的骨干力量。这种绥靖区在中原地区共有8个,即:
第四绥靖区,驻菏泽;第五绥靖区,驻信阳;第六绥靖区,驻商丘;第八绥靖区,驻合肥;第十三绥靖区,驻南阳;第十四绥靖区,驻阜阳(后移新乡);第十五绥靖区,驻襄阳;第二十一绥靖区,驻宜昌。
在用于进攻的机动兵力方面,在中原地区共部署了6个兵团:邱清泉兵团,有4个整编师;胡琏兵团,有2个整编师;孙元良兵团,有3个整编师;张轸兵团,有4个整编师;裴昌会兵团,有5个整编师;张淦兵团,有4个整编师(国民党军队的整编师,在淮海战役之前,又恢复为过去的编制,统称为军)。以上兵力,根据需要,分别属于几个指挥中心指挥,即陆军总司令兼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所主任顾祝同、国防部长兼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主任白崇禧、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武汉行辕主任程潜。总兵力共有66万人。
根据当时的战局情况,蒋介石对中原地区战略上的主要安排是:保持津浦路,以平汉路和陇海路作为分割中原战场的十字架和伺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依托,巩固长江防线,确保国民党政权在江南老巢的安全。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这时对中原战局总的考虑,是继续用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当时还有不少新区的中原解放区获得巩固。为此,在1948年的春天,中央军委给中原地区各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由华东野战军的一纵、四纵、六纵组成一个兵团,在进行两个月的休整之后,在粟裕的指挥下,执行一个大胆的战略行动,南渡长江,挺进到浙江、福建、江西等省,进行机动作战,使敌人后方不得安宁,见机建立新的解放区,从而把敌人在中原的机动兵力吸引20~30个旅回防江南。与此同时,已经挺进大别山区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刘邓大军,除留部分兵力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之外,主力进至淮河、沙河之间休整,然后由刘邓统一指挥所部主力并加上陈赓兵团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兵团,在淮河、汉水、陇海路和津浦路之间的广大区域内机动作战。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我军在洛阳战役中歼敌2.5万余人,两克洛阳及附近各县,而且让洛阳一直在我军控制之中;在宛西战役中两克许昌,收复9县,歼敌2.1万余人,在宛东战役中歼敌1.2万余人,在豫东战役(又称睢杞开封战役)中歼敌9万余人,攻克开封,在襄樊战役中攻克襄阳、樊城等地,歼敌2.1万余人。从1948年2月到7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地区共歼灭敌人的正规军17万、地方团队10万,使已经连为一片的中原解放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在战争进行之中的1948年5月9日,为了加强对中原战局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和第三书记。同时决定,将原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兵团合组为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原任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仍由陈毅兼任,华东野战军的工作由粟裕代行),李先念任第二副司令员,邓子恢、张际春任副政委。中原野战军下辖7个纵队和1个军(即第三十八军,由1945年7月起义的原国民党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和1946年5月起义的原国民党三十八军第五十五师在1946年9月合并改编而成,当时称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负责人名单如下:
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一副司令员陈毅,第二副司令员李先念,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张际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兼),参谋长李达,副参谋长曾希圣。
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尹先炳,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辉球。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委钟汉华,参谋长王蕴初,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副司令员郑国仲、刘昌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阎红彦。四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参谋长王启民,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参谋长姚继鸣,政治部主任李震。九纵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十一纵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
第三十八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副军长刘威诚,参谋长王汝照。
在组建中原野战军的同时,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中原军区的领导人与中原野战军相同,其下又辖7个军区。这些军区的兵力相当强,如原来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十纵和十二纵就分别编入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这些军区的领导人是:
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彭涛(兼),副司令员鲍先志,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柱成,副参谋长徐立行。
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委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豫西军区司令员李成芳、政委张玺,副司令员文建武、孔从周(兼),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雷荣天,参谋长李懋之。
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政委汪锋(兼),副司令员陈先瑞,副政委李耀。
江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政委刘建勋,副司令员韩东山,副政委郑绍文,参谋长辛元林,政治部主任张树才。
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副司令员孔庆德,副政委赵紫阳,参谋长靖任秋,政治部主任张力之。
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郭天民、昌炳桂。
在中原战场上作战的,除了中原野战军之外,还有人民解放军的另一支大军华东野战军,特别是在淮海决战中,是两支大军并肩作战。现将华东野战军的负责人介绍如下: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1948年5月以后,陈毅赴中原局工作),第一副司令员粟裕(1948年5月以后,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副政委谭震林,第二副政委粟裕(兼),第三副政委宋任穷,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刘先胜、刘瑞龙,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
第一兵团(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叶飞,第二副政委金明,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一纵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兼),副司令员何克希、张翼翔,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兼),政治部主任汤光辉。四纵司令员陶勇、政委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陈时夫、江渭清(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皮定均,政治部主任谢胜坤。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政委张藩,副政委刘述周,参谋长钟国楚。先遣纵队司令员孙仲德、政委谭启龙,副司令员饶守坤,副政委李步新,参谋长田贤成,政治部主任宋日昌。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两广纵队是抗日战争中在广东、广西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安排北撤山东,故名为两广纵队)。
第二兵团(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参谋长刘少卿、李迎希(后),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七纵司令员成均、政委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詹化雨,副政委黄火星,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张崇文。九纵司令员许世友(兼)、聂凤智(后),政委林浩、刘浩天(后),政治部主任仲曦东。十三纵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华堂,参谋长黎有章。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政委周冠五,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唐亮。
三纵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副司令员覃士冕,参谋长来祖光,政治部主任刘春。八纵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景晓村,副政委刘培善,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四兵团(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治委员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即姬鹏飞),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张凯。
二纵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副司令员朱绍清、高志荣,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十一纵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副司令员段竞焕,政治部主任惠浴宇。十二纵司令员陈庆先、政委曹荻秋,副司令员常玉清、覃健,副政委谢振华。
二、粟裕向毛泽东唱了一次“反调”
按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全国战局的考虑,1948年1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电示粟裕,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30个旅回防江南,决定由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一纵、四纵和六纵在这年的春夏渡过长江,挺进江南,插向江南腹地,把蒋介石的后方搅个人仰马翻。这一个大胆的方案,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毛泽东的考虑是:蒋介石在从豫西到东海的陇海线部署了近百万人的密集型防御态势,特别是在徐州地区就放了4个兵团,进可以进攻我山东与中原解放区,退可以守江淮、拱卫京沪。如何才能更好地打破敌人的这种密集防守?如何才能让蒋介石的防守体系变得手忙脚乱?如果我军要进攻蒋介石的老巢京沪地区,在江南如何立足?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虑之后,毛泽东认为,这几年都是蒋介石的军队到我解放区来打仗,我们也应当到蒋介石的地盘上去打一仗了。蒋介石可以来打我们的陕北根据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打他的江南老巢?如果我们能派部队进入蒋介石目前兵力最薄弱的江南农村建立根据地,既能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搅乱他的大后方,又能迫使蒋介石抽调中原的兵力回防江南,为我军在中原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当我军渡江南下时,还能有接应、有落脚点。这一计划的实现,将成为我军解放全中国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对于毛泽东提出的这一大胆计划,当时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米脂杨家沟的几位成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与陈毅在一起做了研究。
大家一致同意这一方案,而且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由在江南有多年作战经验的粟裕组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去完成,兵团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的3个纵队组成,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这3个纵队确定为叶飞的一纵、陶勇的四纵和王必成的六纵。
这种大胆的打法,过去毛泽东曾经用过,而且取得过很大的成功,比如1944年11月王震的南征,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场推向国民党统治区,打乱了敌人的全面部署。虽然部队的损失和消耗很大,丢掉了全部重武器,但也是一次很成功的插入敌后的重大军事行动。
这一次,粟裕兵团将进行又一次南征,而且规模更大。因为这一次不是几千人,而是近10万人;不是去山区牵制敌人,而要在敌人的腹心地区的几个省与敌人作战;不是去打一仗就回来,而是要建立根据地,等待下一步解放全中国的大军南下(按当时的估计,不是在一两年之内)。
可是,粟裕却并未执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他没有南下,粟裕兵团也没有去江南。这是因为,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毛泽东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他希望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南下江南的部署,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且得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同意。像粟裕这样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已经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不同意见,而且最后又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所采纳的事,在遵义会议之后还是第一次。
粟裕是我党我军最杰出的指挥员之一,毛泽东曾称他“最会打仗”,朱德曾称他为“青年战术家”,陈毅曾称他为“常胜将军”。从青年入伍一直到晚年,他把一生心血都投入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研究与实践之中,指挥了无数次成功的大战。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他仍然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巡视边防,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未来战争问题的重要报告。1979年,他发表《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讲话,成为全党全军一致颂扬的一段佳话。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华东战场上屡战屡胜,特别是在苏中的七战七捷和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的战绩更使他名震全国。
就在著名的七战七捷之后,中央军委接受陈毅的建议,将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两支队伍合并为统一的华东野战军。1946年9月2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中特地指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在著名的孟良崮大捷之后,新华社记者采访了陈毅司令员,陈毅说:“你们不用向我祝贺,我这个人呀,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来一封电报。军委的电报说,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其集中兵力在江北与我周旋、固守长江的基本战略,将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吸引20~30个旅到江南,以便于我军在中原歼敌,军委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的一纵、四纵、六纵组成外线兵团,在集中整训之后渡江南下。先在湘、赣机动作战,与敌人周旋半年至一年,然后在闽、浙、赣边区我党原来的老根据地见机建立根据地,开创南方的解放区。渡江时间可以在2月、5月或秋天。军委要求粟裕认真考虑具体的行动方案,“熟筹见复”。
粟裕得到中央军委指示后,立即结集部队,北渡黄河,将部队安排在濮阳地区进行整训,进行以水网稻田地区作战和攻坚、巷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并积极进行渡江的各种准备,包括派出小分队南下侦察。为了选择渡江地点及确定如何渡江,粟裕还特派曾希圣、孙仲德分别带领一批干部到皖江和巢湖地区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决定,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的干部配备、地方工作、物资后勤等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央决定,由粟裕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由叶飞担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由金明协助粟裕做地方党的工作,由骆耕漠负责南下之后的财经工作。当时,连南下之后对部队的老弱病残的安置、家属小孩的安置都已经做出了具体的计划,在新区使用的银元和由自己发行的“东南流通券”纸币都已经在印制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渡江”。而用周恩来和陈毅对粟裕的评价,则叫“心细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