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健康生活指南
1267200000020

第20章 运动保健34问(4)

散步要遵循循序渐进、不急不慢、科学合理的原则。开始行走时,不要急躁,其速度、步伐以感觉舒适为度,可以每天3次,每次5分钟。以后,根据体力的恢复状况可逐渐加快步伐,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和距离,但要以自己的耐受力为准。坚持每天散步,并且把每天的散步距离逐渐增加,只要能够耐受,可以慢慢的上楼梯,上小山坡等。

在散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疼、气短、哮喘和疲劳等状况时,应立刻停止活动。休息一会后如果这些症状消失了,可以较慢的速度继续活动,然后逐日增加。在完全恢复体力之前,疲劳是不可避免的。活动时病人会感到自己的心脏跳动非常强,但只要心跳规则就是正常的,可以不用太过担忧。少数情况下,有些病人会有心脏突然失控或跳数过快的状况,并伴有轻度头晕、乏力、脉搏不规则等情况,这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151.选择登山应注意哪些问题

登山是一项简单、经济、易行的健身运动。它可使人远离城市喧闹,沐浴在山林的新鲜空气中,使人身心舒畅,充满活力。但登山属于耗氧量很大的运动,冠心病病人只有在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准备后,才可以安全的进行此项运动。

冠心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登山活动呢?通常可参照以下原则:

(1)经过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外科搭桥手术等,近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出现胸闷、胸痛、气急等症状,则可以参加登山活动。

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可以登山,但速度不宜过快。②途中不宜过度劳累,如中途不休息连续登山等。最好与身体状况相类似的伙伴一起登山,可走走停停,量力而行。③随身携带冠心病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以防发生意外。

(2)平时参加一般体力活动时无症状,但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如骑自行车、上三层楼以上后,出现轻微胸闷、胸痛等症状的冠心病病人,最好在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才可登山,以免发生危险。

(3)有下述情况者应禁止登山:①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②近期心绞痛反复发作,且发作频率、时间和症状较以前加重的病人。②伴有心功能不全,参加一般体力活动后就会出现胸闷、气急、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夜间平卧时呼吸困难,坐起后就会好转一些的冠心病病人。胸片、超声心动等检查结果显示有心脏扩大的病人。④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如伴有频发早搏、快速房颤、短阵室速等情况的病人。

152.心肌梗死病人为何忌盲目运动

很多心肌梗死病人总担心运动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只要遵循科学锻炼、适当运动的原则,听从医生的安排,不盲目运动,一定会从运动中受益的。

心肌梗死病人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起坐,然后下床,躺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多做消遣活动。尽量避免奔跑、纵跃,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老年冠心病病人出汗反应差,因此散热也慢,故不耐热,所以在气温高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清晨3~8点之间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期,此时血压最高,易发生猝死,如果这时候进行不恰当的锻炼,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建议在上午10时左右锻炼最好。特别是在每次外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保健药盒(急救盒)。

153.为什么冠心病病人忌晨起锻炼

大多数人认为清晨空气新鲜,是运动锻炼的“黄金时段”。但有研究表明,上午6~9时是冠心病的高发期,其原因是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既没有喝水又没有活动,血液在血管里变得黏稠,致使血流速度过于缓慢,这时最容易加重血栓的形成。另外,早晨6~9时,由于人的交感神经活动性较高,从而引起心肌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激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容易引起猝死。

另外还有气候的原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是十分寒冷的,而且冠心病发病率也高于其他季节,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同时,清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其他时间要高,而氧气浓度较其他时间要低,因此,冠心病病人是不易外出晨练的。冠心病病人更忌在雨天特别是雾天晨练。

若冠心病病人选择外出晨练,为提防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果突然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坐、卧休息,同时含硝酸甘油,切忌着急回家,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冠心病病人不要单独外出晨练,不要选择僻静处晨练,以免急性发作时,无法寻求他人的帮助;冠心病病人外出晨练时,应事先喝些牛奶等流质,避免空腹晨练造成低血糖反应。但也不应吃完早餐后立即外出晨练,这样也会诱发心绞痛的发生。

根据冠心病发作的这种双高峰规律,冠心病病人的锻炼也需“拨误反正”,应将传统的晨练改为晚9时锻炼。晚上锻炼一方面避开了发病的高峰期,另一方面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发病隐患。冠心病病人的锻炼应适度,早起后可散散步、做做操,晚上锻炼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项目进行,时间约40分钟为宜,但必须遵循在锻炼中和锻炼后无明显不适感的原则。冠心病病人在外出锻炼时应与家人或朋友结伴而行,这样可以互相照顾,保证安全。病情较重的患者,锻炼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54.冠心病病人做深呼吸锻炼有何危害

冠心病病人因动脉硬化使心肌供氧量不足,而造成心绞痛。因此,有人错误的认为做“深呼吸”可以补充心肌供氧不足,能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殊不知,做深呼吸对冠心病病人来说弊大于利。

长期的科学研究证实,在生命的最原始阶段,地球上没有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因此,那时存在的细胞均由二氧化碳组成。胚胎学家研究证实,人体胚胎在最初几个月中始终处于低氧、高二氧化碳的环境。近来的研究又表明,心脏、肾脏平均需要7%的二氧化碳,2%的氧气。由此看来,人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并非氧气越多越好,也并非二氧化碳越多越好。这种比例的统一,便形成了我们适宜的呼吸频率。

人体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过度地深呼吸会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排出,此时机体即会做出自我调节,指令血管管径收缩,这样就会引起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增高。

我们都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有0.5%,而氧含量竟为二氧化碳的10倍。我们如果破坏了适宜的呼吸频率而经常进行“深呼吸”,就会造成体内含氧量增高,导致体内酸性物质下降,碱性物质相对增多,甚至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而且,体内含氧量过高,会加重各种痉挛性疾病的病情,诸如冠状动脉痉挛、支气管病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极易诱发冠心病突然发作。

研究还发现,强烈地深呼吸可使血管管径收缩50%~66%,使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减少75%~80%。因此,虽然深呼吸增加了氧气摄入,血液含氧量也明显增加,但组织器官的供氧量却显著减少。机体由于缺氧刺激中枢神经,进一步使呼吸加深加快,形成恶性循环。大脑缺氧可引起头晕、眼花、反应能力下降;肾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排泄功能,使得代谢产物淤积,危害健康;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导致冠心病病人的心绞痛发作。特别是有心绞痛病史的冠心病病人,若强烈地深呼吸2~5分钟,常会诱发剧烈的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对这种诱因的心绞痛,往往药物治疗无效,必须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步过渡到正常呼吸、才能奏效。因此,冠心病病人不适宜进行深呼吸锻炼,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155.饭后立即散步可行吗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其实,这种说法不太科学。从消化生理功能来说,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这时必须保证胃肠道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进行初步消化。所以科学的做法是饭后要适当休息一下再运动,以保证胃肠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

尤其是冠心病病人,饭后更不宜立即走动。因为,饭后胃的消化、吸收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血液,心脏为此会加快心跳以排出更多的血液提供给胃帮助消化,同时冠状动脉会因胃需要血液而反射性的收缩自己。为了胃减少了对心脏的血液供应,再加上心跳加快,心肌细胞自身又需要增加氧耗,这种双重的压力会使心肌细胞处在缺血、缺氧的状态。此时如果再加上肢体的运动,很容易雪上加霜,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在冬季寒冷天气就更需注意了,由于就餐后身体内的热量增加,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如果刚刚吃过饭就到户外去,在瑟瑟的冷风刺激下,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会骤然收缩,加大了心脏的供血负担。通常状况可导致头昏、乏力、眩晕、肢体麻木。所以,为防止冠心病病人发生意外,饭后最好静坐30分钟后再活动。

156.散步要讲究什么

散步是许多老年人日常的健身方式,更是冠心病病人最为合适的运动方式,它运动量适中、简单易行。但散步虽看似普通,却有不少讲究。

(1)随意走走停停地溜达,不能算散步。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就如同做家务不能算做锻炼一样。冠心病病人可以110~115步/分钟(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步行。散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中途休息1~2次,每次3~5分钟。如遇上坡、下坡时应放慢速度。

(2)背着手走路不能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也不利于身体放松,因此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坑洼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体,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眼平视,腹内收,抬头挺胸,自然放松,呼吸应有节律,双臂随身体自然前后摆动这样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协调。

(3)散步地点要选择好。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高。所以应选择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环境优美的地方,如河边、湖旁等,这些地方含氧量高,对身体有益。

157.康复期锻炼怎样把握好活动量大小

冠心病进入康复期是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的,但锻炼时的活动量大小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活动量太大,有可能会引起心绞痛的发作,甚至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活动量太小又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因此,把握合适的活动量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情况,可以活动后心率的快慢及病人的主观感觉来衡量活动量的合适与否,一般以活动后心率不超过110次/分,且没有主观上的不舒服感觉为佳。如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减少活动量。如活动后感到轻松愉快、身体舒适、精神饱满,则表明活动量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是中等程度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病人,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只能维持低量级的体力活动。假如活动量增加,这些病人的心排血量及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以代偿体力活动及心脏负荷需要,就会出现心绞痛、左心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等病症。有些因体力锻炼的增加,局部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突出,致使心搏量更为降低,容易引起低血压或休克。还有些病人在运动时,心率不能相应增加,反而减慢,出现这些情况都提示预后不良。

冠心病病人也不能长期卧床休息,长期卧床将使病人原始体力活动逐渐丧失,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及栓塞,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所以冠心病病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开始先进行轻微或低量级的锻炼,开始活动或进行康复锻炼,应注意方式和方法。

158.体育锻炼后如何补充营养

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性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紧张,内分泌机能提高,酶系统活跃,新陈代谢旺盛,体内的糖、脂肪被大量分解,蛋白质代谢更新加快,大量的维生素、无机盐参与代谢而加大了分解丢失过程。体育锻炼造成的能量消耗,需要在运动结束后通过合理的营养膳食得到补充。

(1)增加蛋白质的供给。老年冠心病病人平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日每千克体重1~1.5克为宜,而参加体育锻炼后,由于蛋白质代谢增高,极大地增加了对蛋白质的吸收,所以,锻炼后有必要在膳食中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每日每千克体重2.0克为准。

(2)科学掌握糖的摄入。老年冠心病病人体育锻炼以有氧代谢项目为主,以糖的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膳食中糖类供给量应占总量的50%~60%,并尽量以食物中的淀粉为主(米、面、豆等)。纯糖的摄入应有所限制,不应超过10%,以免引起血糖浓度较大波动。

(3)膳食中应保持高维生素含量。这是因为,维生素C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减慢血管硬化过程,同时增强抗菌能力;维生素E如果与微量元素硒联合,对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延缓衰老过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维生素B1有增强食欲、改善糖代谢的能力;维生素A可改善视力;维生素D与钙质可改善老年人骨代谢,防治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症。上述4种维生素可在膳食中供给,也可用药物制剂强化补充。

(4)体育锻炼后,还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因为水是锻炼时最易丢失的营养素,所以在锻炼时和锻炼后都应及时补充水分,但要适时适量,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因为此时细胞已经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