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道德模范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境界的真诚展现。
“营造氛围”传承美德
读“对话道德楷模”,印象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人有好报。传统美德经过模范们的带动影响,是在日益发扬光大。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这充分显现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后让人长精神,增信心。
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柏乡县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尚金锁深有体会地说:“没有诚信,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他教育自己的职工人人诚实守信。今后还将努力把诚信的链条拉长,让更多的人讲诚信。另一个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武安市东山冶金公司的王更庆也有同样的体会,他说:“有人告诫我‘人太实在了会吃亏’,确实,坚守诚信会一时吃亏,但赢得的是企业的信誉品牌,这个信誉品牌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他在工作之余到学校给学生们上思想道德课,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就打下诚实的根基,具备守信的品质。
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易县北市村党支部书记田永生着重谈了他带领村民形成见义勇为良好风尚的体会。他说:“只要为乡亲们做好事,就会赢得他们的认可;遇到困难只要自己敢第一个上,后面就会有一群人跟上。”“每一次见义勇为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单独行动,而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个整体,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
“希望将军”赵渭忠深情地说:“我做希望工程,是一本万利,人缘越来越好,事业越来越大,‘希望’朋友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敬业奉献模范、唐山钢铁公司炼钢操作技术专家郑久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传达给人们些有益的东西,带动、激发更多优秀工人涌现出来,带动社会各界人士敬业奉献,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形成人人争当模范的气氛。”
§§§第三十四节不寻常的举措不一般的开局
——读《河北日报》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
活动的初期报道
省委、省政府决定,2009年在全省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富民强省。这是非同寻常的举措。《河北日报》编辑部对宣传贯彻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要决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既有声势又有深度的报道,这个开局很不一般。下面,我们就谈谈这次开局报道的几个“不一般”。
动员大会报道不一般。2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我们的报纸对这次大会的报道有创新、有突破。对张云川同志的动员讲话做了非常突出的处理,大会消息中摘发了主要内容,论述重要性、目的、意义和加强领导等问题;对严厉批评少数干部权欲重、效率低、乱作为的部分,单独摘发了一条,放在报眼显要位置,并把那些振聋发聩的警语上了标题;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对讲话精神的解读,把讲话的重要观点、背景、针对性,以及应该怎么办,都从容地作了详细解说;把一篇讲话这样用多种方式掰开揉碎地深入细致的宣传,以前不曾多见,可以说是个创造。省里召开重大会议,配发社论,是常有的做法,这次也是一样,配发了一篇社论,着重论述开展活动年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取得成效等。但是,这次又多配发了一篇“纵横谈”,借网友、百姓之言,阐发赞扬动员会的好会风,这恐怕也是一个突破。说到这里,顺便提出一个值得商酌的问题,就是文章的标题《好的作风为改进作风开了个好头》是不是长了一些?也有些绕口。作者可能为了严谨,但是前边的“好的作风”四字似可不要,这样更干脆一些;如果要这几个字的话,把“作”改成“会”是不是更准确?
言论配合不一般。这次,启动“建设年”活动,言论配合得很好,很有力度。该说的话,通过各种途径说话,“社论”、“燕赵论坛”、“纵横谈”、“快评”、“大家谈”一齐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次“燕赵论坛”打破常规,“改进作风、优化环境四问”(冀商何时不怕官、“公章围城”何时破、泛滥的检查何时了、制度虚设为哪般),六天就一鼓作气地密集推出,随后又发出两个单篇:《关注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削减审批不能削减责任》,紧跟着“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四题又很快陆续与读者见面。读“作风建设年”的这些评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文风尖锐泼辣,论述深刻。引证的论据,多是来自生活、来自实际、来自群众,生动活泼,一针见血。警示、启迪作用非常明显。
后续报道不一般。动员大会后,连续发出一组批评揭露性的“新闻调查”:《晒晒166个公章》、《群众最盼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谁服务谁是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要闻版、“新闻纵深”版、理论版纷纷设置专版、专栏:《他山之石》、《关注“干部作风建设年”》、《走基层看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干部作风建设大家谈》,连续发表言论或报道。为了节省文字,对这些专栏的内容,就不一一详细评说了,就总体印象,只用四句话来概括:他山之石借得好,舆论监督在加强,尖锐批评促改进,总结经验推落实。
§§§第三十五节一篇短而精的好文章
——读《河北日报》《讲短话行短文开短会》有感
4月19日《河北日报》一版《燕赵论坛》专栏里,发表了《讲短话行短文开短会》一文。题目不新,但是,一读文章,顿感作者出手不凡。文章很有新意,很深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对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对全省的工作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文章倡导的行短文,虽然主要指的是党政机关的公文,但是也包括其他文体的文章。这篇议论文字的作者身体力行,带头写短文,全篇800多字,言简意赅,做出了示范。文章阐述的“厚积薄发”的道理,作者首先说到做到,我看这篇文章就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如果作者不是对讲话、公文、会议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自己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短而精的优秀作品的。
文章内涵丰富,很有嚼头,越读越爱读,真有点令人爱不释手。我一连读了两三遍,总是看不够。我认为,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要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新,他自己做到了。我就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先说“精”。这篇文章的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精彩,二是论理精辟。文章论述的如何做到讲短话、行短文、开短会,讲的不是枝枝节节,就事论事,而是揭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要做到“三短”首先要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文章长才有分量,讲话长才有水平,这不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吗?接着就论述核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短”,就必须有厚积薄发的能力,这是根本性的规律,这一下子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领,抓住了精髓。“三短”要做到持之以恒,这也是带规律性的普遍现象。提倡“三短”已经多少年了,总是抓一抓,短一短,稍一放松就又回生,可以说是个顽症。
再说“实”。文章从头至尾贯穿着务实的精神:开头提出,厉行“三短”的目的,就是集中全部精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既定目标的落实;文中提到,能不能做到“三短”,反映着重实干、求实效的干部作风;结尾处说,要少一些说话的巨人,多一些躬耕的“黄牛”,以实干的行动把决策部署变为现实。文章论述的如何做到“三短”的办法,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照着去办,定能见到成效。
三说“新”。我的感觉:文章写法新,没有老套套,没有八股腔,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论证。道理说得透彻,办法讲得明白。从内容上,对问题的分析,有自己的概括,自己的提炼,有新的见解。例如,文章开头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文山会海’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是对倾听者、参会人、文件阅读者精力的强制性掠夺。”这个说法很独到,很凝炼,有力度。特别是文章的主体,对“厚积薄发”的阐述,既深刻,又新鲜。“讲短话、行短文、开短会体现了厚积薄发的能力。厚积薄发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没有厚积薄发,就无法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开会也会徒劳无益,浪费时间。可以说,没有‘厚积’,就讲不出实情,讲话只会空话连篇,流于形式;没有‘薄发’,就抓不住关键,写不出重点,行文只会‘洋洋洒洒,华而不实’。”读了这段话,大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
文章不怕改。多好的文章,也可以继续修改和深化。对这篇精美的文章,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文山会海’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是对倾听者、参会人、文件阅读者精力的强制性掠夺”一语,在“精力”前边加上“时间”二字,是不是更好些?当否,供作者和编者参考。
§§§第三十六节沉痛悼“黑脸”正气颂楷模
——评《燕赵都市报》关于姜瑞峰逝世的报道
5月1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命名为“反腐败勇士”、第十届省政协常委、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姜瑞峰同志不幸病逝。5月21日,《燕赵都市报》迅即用两个版的篇幅推出悼念文章、诗词和图片;5月22日,又用将近一个版刊发了各界干部群众向姜瑞峰同志遗体告别的文字和图片报道。这两期都市报非常感人,从姜瑞峰为人、为官的光辉事迹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为全省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贡献了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感谢都市报的同志为我们组织了这一成功的特殊报道。下面,从新闻宣传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特事特报”不拘一格
5月21日,当我拿到《燕赵都市报》,第一眼先看到一版的大字标题新闻《追忆“黑脸”姜瑞峰——详见三、四版》,接着我就含着热泪细读了这两个版的全部内容。这时我就想,这样的报道规模,是打破常规了。这个常规破得好。从报纸上,我曾经读过一些文艺界名人逝世时的突出报道。文艺明星可以这样报道,我们政界明星、“官员明星”逝世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呢?
姜瑞峰同志可谓是一个特例,特就特在他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同贪污腐败作斗争可以豁出命去,置生死于不顾,被中央纪委命名为“反腐败勇士”的光荣称号,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而且,他是在工作岗位上不幸殉职的。可以说,他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的廉政建设。像他这样的反腐英雄全国能有几个?
党政干部逝世,后事的料理、在党报上刊登信息都有一定规格。一般的,不能突破。我看《河北日报》5月20日在二版发了一条姜瑞峰同志病逝的消息,这已经是小有突破。难能可贵的是《燕赵都市报》,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对“黑脸”逝世的报道大大地破了一下格。这个格破得好,破得有理,破得高明。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们做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悼念文章寓意深远
5月21日,三版,以《追忆“黑脸”姜瑞峰》为栏题发表了一合的文章《正气犹存》、该报综合报道《“黑脸”姜瑞峰的“红”与“黑”》,介绍他生前执法如山、惩恶扬善,侠骨柔肠、心系百姓的动人事迹。栏题上边横了一首诗《向一位忠贞的人鞠躬致哀》,左下角用楷体排的《姜瑞峰语录》并配了三幅历史照片。四版发表宋聚丰的长文《反腐勇士精神长存》和一组网友悼念《人民公仆,一路走好!》。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是两篇重头文章的作者选得非常好,这是决定这次悼念报道质量的关键。因为两位作者都是对姜瑞峰同志的经历,业绩知之甚多、知之甚深,而且都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所以,他们反映出“黑脸”的精神、表达出自己的认识都是那样的准确、深刻,那样沉甸甸的有分量,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是那样真挚深沉。
省纪委的一合,用20多年的时间,一直跟踪采写姜瑞峰的事迹,从他当工商所长起,到当县纪委书记、省纪委纪检员、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曾经写出三部报告文学作品,其中长篇报告文学《黑脸》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宋聚丰同志是省作协副主席,电视连续剧《黑脸》的编剧。他曾认真阅读了一合的《黑脸》,反复谛听了姜瑞峰本人讲述自己事迹的30多盘录音带,又和电视剧导演一起同姜瑞峰同志朝夕相处,听他讲自己的家庭情况,工作经历,聊对社会各种问题的看法,从政治大事到生活小事,无所不谈。他还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到姜瑞峰工作过的永年、邯郸、魏县采访,接触他的家人,特别是广泛接触了各地的群众,了解到无以计数的感人事迹。
宋聚丰同志在这篇悼文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姜瑞峰的身上,时时激荡着中华民族的天地正气。“姜瑞峰给我留下的还有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的睿智和老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革命者的品质、农民的机智、哲人的处事之道以及从政者的智慧,在他身上都得到高度的统一。”如果不是对姜瑞峰同志的为人、为官有深知灼见,是不能作出这样准确、凝炼、意蕴深长的精彩概括的。
诀别报道撼人心魄
5月21日,上午九时,是各界干部群众向“黑脸”遗体告别的日子。都市报精心组织了这一活动的报道,有记者采写的消息、追忆文章、拍摄的照片,有行唐孤儿姐妹、有姜瑞峰生前秘书马进悲悼的特写。
这组报道,有两大亮点:一是消息写得好,二是现场的图片拍得好。
记者芦海英为了采写好这条消息,老早就赶到石家庄市殡仪馆,仔细观察采访。请看消息的这一段描述:“从8时,就有人陆续向殡仪馆聚集。通向殡仪馆的道路也渐渐被大大小小的车辆挤满。从车牌来看,有市县各部门的,也有外地市的,还有很多私家车。因为车辆过于集中,8时45分左右,殡仪馆300米外就排成长龙。交管部门主动承担起了疏导工作,车龙才缓缓移动。而距离仪式开始不到10分钟时,很多心急的人们从堵着的车辆上下来,从台阶一直排到花坛。”
再看最后一段情景的描述:“要火化了,到了真正的最后诀别的时刻。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下引爆了告别厅里原来压抑的悲伤,告别的人们一下拥到灵床前……哭声传了很远、很久。”这条消息除了这样真切细腻地描写了痛悼的场景,记者还有一段画龙点睛的精辟议论:“这一刻,只觉得他是妻子的老伴儿,儿女的严父,而排成长队的告别人群又提醒着记者,在这个世界上他留下了太多。他对为官者德行的铿锵评述,他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和鄙视,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与魅力,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