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1270500000003

第3章 创新型人才基本常识——概念认知(1)

§§§引言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创造性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建立在人们不断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连续不断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创新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人都可以为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并不是人人都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能显示出不断进取精神和行为、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就属于社会中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并非先天决定的,是社会实践造就的。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中的正常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但具体到哪些人能成为创新型人才,要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实践来实现。因此,人人都可以成才,并不是人人都会自然成为人才;能否成才,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一定的客观条件。科学的人才观告诉我们,创新有其丰富的内涵;人才有其科学的界定条件和鲜明的本质特征;人人皆可能成才,有其生理条件和理论依据。

§§§第一章创新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是一部创新史。二三百万年前,猿群中的一部分为了在险恶环境中求生存,打破传统生活习性,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工具——以一块石头撞击另一块石头的方式制成了第一把石刀,在当时,这可谓是个伟大的“技术创新”。而那些仍按老办法生存的猿群,像恩格斯描述的那样,“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结果前者进化为人,而后者依然是猿,创造性的劳动促成了猿到人的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最初的技术创新,就没有从猿到人的飞跃,也就不会有从青铜器、指南针、蒸汽机到核电站、计算机、克隆羊等令人目不暇接的发明创造。创新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脚步,推动社会由愚昧走向文明。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层次生产力的发展局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首先是开发创新能力的差距,也就是创新的差距。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最有力的“武器”。历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开发离不开创新型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创新素质教育抓起。

第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一个富于魅力的词语。自有人类以来,许多有志之士历尽千辛万苦,把一份份创新成果奉献给社会,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没有文明,没有一切美好的生活。创新是人类最复杂、最活跃、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最高尚的事业。

“创造”与“创新”,都是指创立新的事物。一些人认为,从“创造”概念到“创新”概念,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在传统的农业时代和早中期工业时代,人们往往更加认同和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而在新型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现代人的关注。他们把人类在这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创造活动往往称为“创新”。

科学地讲,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创新概念的提出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为“创新”。同时,对于“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

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同时,对于“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他认为,发明家未必是完美的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学者对创新进行了更科学化、具体化的概括。认为,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对企业而言,创新不仅包括实验室的技术发明或是产品创新设计,而且还包括如何同伙伴合作,如何分配、推销产品,甚至包括如何同客户交流。

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任何创新都需要其他方面创新的配合,先进的体制、制度等对创新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还看到,对任何一个人而言,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处在创新网络的一个点上。因此,只有每个人都成为创新者,才能提高整体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水平。

“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这里的“事物”是广义的,它既包括有形事物,也包括无形事物;既包括物质领域,也包括精神领域。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凡是前人没想过、没干过的事,你想了、干了,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价值,就是创新。这意味着创新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想”,想前人所未想,即创新设想;第二部分是“干”,干前人所未干,即实施创新。

创新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它不仅是一种成果,还是一种行为,一种精神,一种事业。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是指创新者对社会提供新颖的、首创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活动。如科学上的发现、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制、工作方法的改进、新工作规则的建立、新决策的制定、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教育制度的探索、艺术形象的创作等。广义的创新是指对创新者本人而言,提供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否曾有人提出过,而在于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对本人来说,只要有新意——包括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称之为创新行为。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

第二、创新的分类

创新是发明创造活动过程的统称,它涵盖面很广。按创新系统划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制度创新即建立新体制、实行新机制、制定新政策。管理创新即把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包括把政府新的管理制度、规则引入企业,并取得良好效果。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创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核心。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0月11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包括发现和发明。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包括事物的发现或新理论的提出。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引起一个学科或整个科学的革命。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开拓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伦琴发现X光,使之广泛应用于科技和医疗事业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理论,促进了我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发明——指创制新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照亮了世界;珍妮发明纺织机,马克思称其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发明多是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实践活动。

2.集成创新

是指将现有技术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如复印机、多功能手机、X光透视机等都是多种技术的组合。

3.跟随创新是指在别人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外围技术上的创新,其核心技术仍是原开发者的专利。

革新也属于跟随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进行局部改造并有所突破。比如,在生产技术领域中,把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到企业产品、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

创作基本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但也包含一定技术创新的成分,多指文化艺术领域的作品。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对先进事物的赞美和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揭露、批判、鞭挞,而教育世人。音乐创作的感染力,激发人们的情绪和力量。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水如游,无尘如奔。民间艺人的泥塑、面塑等艺术,幽默夸张,常常令人捧腹。

第三、创新的特点

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创新有以下显著特点:

1.新颖性

与众不同及前所未有的,这是创新最主要的特点。

2.普遍性

创新的范围极广。在自然科学领域,所有的发现——认识自然,所有的发明——改造自然,都是创新。在社会科学领域,自有人类以来的家庭、国家、政府、军队、战争、宗教、艺术、法律,一直到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承包制、股份制、全员合同制,以及企业里的公共关系、广告、市场调研方法、营销策划、CI企业形象战略、经营决策等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创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正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永恒性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许多活动都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唯有创新与人类相伴始终。

4.超前性

创新是一种首创,即“第一个”,它总是超前于社会的认识,这是客观规律。创新者不能期望社会马上承认其创新成果,不要影响自己创新的积极性,而应在取得创新成果后继续创新,以自身的积极行为,克服社会认识的滞后性。

5.社会性

创新包括创新设想与实施创新两部分,其中,实施创新离不开社会。即使是自然科学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因为,创新的目标也都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同时学习社会科学,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

6.先进性

创新是新设想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它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比如创新产品,就要在性能、功能、质量、价格等方面优于别的产品。

7.价值性

创新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价值。通过创新工艺,5美元的铁加工成马口铁值10美元,加工成针值3285美元,加工成手表弹簧值25万美元;泥土加工成陶瓷,两者价值不可相提并论。

8.艰巨性

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活动,再加上社会认识的滞后性与创新必需的社会性,创新确实是人类最艰巨的社会活动。鲁迅先生说:“第一个站起来的猴子是要给别的猴子咬死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即表明了创新的艰巨性。

9.规律性

创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定之规。然而从本质上讲,创新还是有规律可寻的,“隔行不理”就是指创新的认同规律。

10.实践性

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来,并受实践检验,这是创新的共性。

11.广泛性

创新没有边界,没有禁区,没有权威,没有止境。任何创新成果都是“未完成的创新”,最好的创新只能是“下一个”。

第四、创新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是一部创新活动的演化史。人类生活从穴居到住高楼大厦,从使用木棒到使用现代化武器,从披树叶茅草到现代服饰,从茹毛饮血到现代健康食品,无疑不是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基。人们总是自觉地创造从未有过的东西,追求新的理想,开拓新的生活,实现新的价值。时代的变迁,制度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无不说明创造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人类正是在创新活动之中,摸索出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正是由于人类的创新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创新活动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新活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昌盛。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多层次生产力的发展局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首先是开发创新能力的差距,也就是创新的差距。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有力的“武器”。国家的兴旺、事业的发达取决于对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历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对个人而言,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可以把人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大大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自我实现提供展示智慧和才能的舞台,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结出更多的创造性成果。有远见的创新者,把创新作为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和一条渠道,不断增强自我实现能力,提高自我生存和生活,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

创新,在时代的发展中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人类会更充分地体验到创新的价值,也会更加自觉地创造灿烂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属于创新。

§§§第二章创新型人才

人才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是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人才与正规学历教育画等号,认为一个人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最后拿了文凭出来工作,就是人才了,因为他手里有文凭,文凭成了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现实中看到,有些高学历的人在工作中平平庸庸,无所作为,一些学历并不高的人反而有大的作为。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有失偏颇。因此,只有重新审视人才标准,才能确立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

第一、创新型人才概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拥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二是能够运用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为“三个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这三部分内容是有机的统一,缺一则构不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概念。

理解创新型人才概念,应把握几个问题:

一、坚信“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