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1270500000033

第33章 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品德 知识 能力 业绩(3)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很说明隐性知识在解决难题时的作用。发明大王爱迪生,晚年曾以如何知道一个普通电灯泡的体积为题,考测一群年轻的学员。结果,有的学员试图用微积分计算不规则的曲线,有的学员则用卡尺忙于多方测量后画图计算……均难以精确解开灯泡体积的难题。爱迪生则取来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把灯泡浸入后量取所溢出的水量,很快得出了灯泡的体积。可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离不开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是创新者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传统的管理中,隐性知识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知识创新价值的提升,隐性知识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内在相关性逐渐引起重视。把前人的、别人的、更多的、更普遍的实践经验,经过归纳、总结、概括、提炼之后,上升为理论知识,把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使更多的成员利用这个知识库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创新活动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认识隐性知识的价值会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评价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价值。

知识是创新的原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任何创新能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坚实宽广、系统深入的知识、经验之上的。它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说,创新必须符合科学规律,任何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经验的依据和引导。不遵循科学规律,制造长生不老药,自己牵着自己的头发想上天的人只能成为笑柄。其二是说,在知识贫乏、缺少经验、没有信息的领域里创新是不会产生的;创新总是在你有所擅长、知识相对丰富、有一定经验的领域里降临。爱因斯坦在他知识丰富的物理学领域里,完成了相对论巨著;达尔文在他擅长的生物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完成了物种起源的论著。

美国曾有人做过调查,成功的创新者所需的知识中,在各级学校所获取的最多只占20%,80%以上的知识则是创新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获得的。因此,一切有志于创新的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特别是在知识老化、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继续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加认识到,没有知识便没有创新,同理,没有知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技能型人才。中国网通集团总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电源维护中心技术主管吴建辉是一个善于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又善于创新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他1976年参加工作,曾调换过电报、空调和电力设备维修等4个工种岗位。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不仅技术精湛,还被媒体誉为“创造办法的工人管理专家”。他先后学习了空调、电源专业基础知识,阅读了现代企业管理、班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多种书籍,并注意从各种渠道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虚心向老专家请教。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决不可以没有专业知识。”他“用心去想新问题,用心去研究新问题,用心以科学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快速进步。每更换一个新岗位,就精通一项新技术,研究一套标准化管理办法。比如,他在负责分局电力室工作时,创建了“电源设备维护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办法”“避峰检修制”和“设备维护保养法”,还利用废旧装机箱板制作供电设备模拟操作演示系统,设备维护周期表、用户配电系统示意图、工作标准等图板100多块,拟定维护标准、细则300余款。在“安全生产千日无事故活动”中,安全供电突破3000天大关。又比如到技术室工作后,他为实现电源专业机房标准化管理,编写了工具仪器仪表一展化,技术资料、基础资料电子化,交直流供电设备端到端、点到点标识化,单元供电系统信息图表化,供电设备安全操作程序化,安全防护责任明确化,各类设备、故障处理程序化,班组基础管理微机化等方案。经过试点和持续改进,成效显著。全国总工会领导、全国通信行业的电源主管领导实地考查后,给予他很高评价。几年来他义务加班400天,工作计时提前进入2006年,多次荣获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别人问他“图什么”时,他总说:“我的大半生在企业里度过,我视企业为生命。作为企业的主人翁,不能老想着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而是要时刻想着你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做了什么!”

培根指出:“知识就是力量。”包括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文化知识,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并不会简单、自然地成为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它的转化与输出,在于它的应用。若只有输入而无输出,知识不会有任何力量;若只是传真似的原样照搬输出,则只能发挥知识原来的力量而不会有增值;但若对原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重组与发挥等,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比原来的知识成倍或成数十、数百倍的增值,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目标。对前人未完成的创新进行再创造,或是在前人未成功基础上进行新创造。

第二、信息

信息又称信息流,在社会发展变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信息有助于人们对客观环境的了解,使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其周边的客观和人际环境,以做出合适的、对自身有益的行动对策。掌握信息束、信息流对人辨知客观环境具有极大的优势,掌握的信息越多,构成事物整体的碎片组织积累越多,每一则信息碎片拼接在一起,就可大致复员事物的原貌。

创新是在人们运用大脑储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人们的知识、见识、价值观以及关联信息的流动组合。

卢瑟福说:“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爱迪生也曾倡导:“发明家应该注意到别人已经成功地使用了的新的有趣的想法。”发明大王爱迪生是创新者学习的楷模,他去世后留下200多本剪报与笔记,可见他对信息的重视,而这正是他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重要原因。

信息是创新思维的原料,也是创新的重要依据,是获得成功的催化剂。

信息是机遇,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稳操胜券,必须要有很高的“市场灵敏度”和独到的“市场眼光”,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商机。

中国的富豪李晓华则是利用潜信息,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亿万富翁的。

在李晓华个人的生意史上,最冒险的一次投资在马来西亚。那时,马来西亚准备筹建一条高速公路,对外公开招标。政府给了非常优惠的政策,但是却没有客商参加竞标,原因是这段公路不很长,而且车流量也不很大。李晓华得到这个信息后,立时飞往马来西亚进行考察。

他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储藏量十分丰富的大油气田,因为最后确认工作还没完成,这条重大的新闻在马来西亚也没有正式公布。如果这个油气田的储藏量得到证实并正式开采,那么这条公路的车流量可想而知,这块地皮的价值就会直线上升。

经过周密的筹划,李晓华下了决心,他拿出几年来的全部积蓄,又以房子等财产作为抵押从银行贷了款,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了这个项目。贷款期限只有半年,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半年内这段公路不能脱手,贷款还不上,李晓华的麻烦就大了。

因这桩生意的风险实在太大,李晓华的妻子多次劝阻他。妻子一急便说:“你要是干,我就跟你离婚!”李晓华说:“离婚也要干。”但他心里清楚,他的结发妻子在他一无所有时嫁给了他,也不会在他重新一无所有时离开他。李晓华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回国去,以前过什么日子还过什么日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李晓华手中的钱已所剩无几,他不得不节约开支,只吃盒饭和方便面,飞机只坐经济仓;在香港出门也不敢打“的士”,只坐6角钱的“当当车”。他每天盼望那个油气田的新闻能够发布,几乎茶饭不思。

偿还银行贷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半年的借贷期限,到了第5个月头上还没有消息。李晓华寻思着6个月内发布消息的可能性很小了,当时的他甚至开始考虑“后事”了。可是到了5个月零16天时,消息终于公布了。李晓华从报上看到新闻的标题后,紧闭双眼,一下子坐在沙发上。在消息发布的当天,投标项目就翻了一番,以后连续几天都是持续上涨。李晓华的这次冒险终于得到了回报。

今天,信息更是创新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离开信息,孤军奋战和闭门造车是很难搞出名堂的,甚至是徒劳的。比如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北京的中国专利文献阅览室每天接待的读者廖廖。某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才搞成功以镁代银的涂膜技术,为了报奖前去查专利,才发现英国早在1929年就已有对该技术类似的报道。信息匮乏,孤陋寡闻者必然事事被动。

当代,信息已成为领导决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正如人们所说,过去是靠经验决策,靠经验领导;现在是靠科学决策,靠信息领导。因此,不重视信息,就不会有好的决策和领导,也不会有领先的科技水平。反之,谁先拥有信息,谁就能率先占据制高点。

人所共知,大多数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现在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终有消耗殆尽的一天,那时我们该怎么办?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太阳能是新能源,可被利用的结论。聪明的以色列人抓住这一信息,将太阳能视为富国强民的宝库,及时开发太阳能。

他们说:“我们没有石油,只有太阳、死海和脑袋。”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再沿袭传统农耕方式,而是扬长避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有效控制水分消耗为特征的沙漠农业。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他们认为知识能力是鸵鸟的腿,要一步一步地挪动;信息情报意识是山鹰翅膀,瞬间使你进入一个新天地。日本人扇动“山鹰翅膀”,通过信息的搜集、储存和利用,常常用比别国短得多的时间走完同样的路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曾作为一种模式被东亚地区的国家借鉴。然而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却一落千丈,1992~1999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而美国同期经济年增长率却远远高出日本。导致日美经济形成如此鲜明对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对IT革命的认识及其政策导向不同。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声称要将东京建成“世界都市”,而后又制定了“休养地法”,以适应“国民余暇需求的迅速增强”,结果掀起了在东京大造办公楼、在地方大建休养地的热潮,使大量游资被吸引到购买土地、大搞房产上。同时民间企业对办公楼、厂房及机械设备也进行了过度投资。与之相反,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构想,推动了个人电脑革命与网络革命合流,汇聚成IT革命洪流,使国内外大量资金被吸引到高技术、特别是IT产业上来。

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构想之际,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金融机构背上巨额不良外债包袱、广大企业开始大幅裁员之时。特别是1997年以后,日本企业设备投资连年下降,信息技术投资也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美国同期企业设备投资不仅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信息技术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34%。

鲁顿大学是英国高等学府中的一枝新秀,开办不到7年就跨入高水准办学行列。鲁顿大学校长戴·约翰博士说,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能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办学方针,按市场需要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打破传统高校教学加科研的旧框框,将大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培训功能放在首位。鲁顿大学设置了两千多门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新知识领域。学生可以根据今后的职业去向,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这使得学生既拥有现代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能较快地适应工作。故而,该校很快就跨入了英国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十所大学之列。

在创新活动中,有用信息是凭借人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对数据进行选择、评价、组织和分析的结果。没有知识的沉淀,信息就没有赖以生发的工场。将数据提升到信息,实际上是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归纳并挖掘其内在联系的过程,并使孤立和无序数据变成系统、有序的资源。也就是说固有的知识存储像一张滤网,过滤掉与以往经验不同的成分,又像一个熔炉,经验吸收了被同化的新加入的信息,成为已有的知识范畴的一部分;或是新信息颠覆、打乱原有知识的排列逻辑和程序,形成知识的重构;或是新信息构成原有知识的新的分支和走向,知识和信息的叠加融合过程充满了随机性和无序性,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国外有人认为,科技人员、行政人员应该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关注信息上。这看似不容易实现的高要求,可为创新的成功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认为,在科技工作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专利文献,就可以缩短研究时间的60%,节约研究费用的40%。这是一组非常惊人的数字。

当代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成熟带我们走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但无疑这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可用信息约3年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如排山般涌现,各类网站在浮浮沉沉中日益庞大。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沉浸在信息的浓雾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但信息是为那些对信息具有充分利用能力的人预备的。无用的信息或无关的信息都是垃圾。所以,不能对扑面而来的种种信息不加分析、理解、取舍地照单全收。应将众多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使信息以一种系统的知识的形式出现,使信息获取者在汲取新知识并最终将其融合到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中,形成更新、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创新活动的原料,引导创新的方向,促进创新的最终成果。

§§§第十七章能力(1)

美好的生活是创新的需求、动机和力量,然而它虽然色彩斑斓却又变故无数。特别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权利,但同时又必须应对人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心态,才能充满信心地从事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业和创新活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