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教育。培养出各种创新人才的教育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型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更多的不同特点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的创新能力越高,它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是所有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要在弄懂“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本、办学以教师(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为本、教学以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素质)为本、学校以创新型教育为本”的基础上,弄清创新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1.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积累,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识记、储存和再现,也就是说,让学生将知识“塞进去”、“储存住”和“倒出来”,培养记忆型、模仿型、再现型学生。创新型教育注重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思维型、开拓型、创新型、实践型学生。
2.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重视传授结论性知识,内容局限于现有知识范畴。创新型教育重视研究知识产生的创新思维过程。对已有明确结论的知识,采取“经历”一遍前人发现过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发现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探究气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几十分钟里,做了真正发现者用了好多年才做到的事。一些教育家认为,已知东西的“重新发现”可以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其成果在客观上是非创造性的,但为获得成果进行探索的过程却是创造性的。其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今后进行独立的真正发现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创新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突破书本知识范围,并尽力扩大和创造新的知识,能够按照未来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和发展。
3.在培养能力上,传统教育着重培养模仿型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别人走过的路,培养出来的学生善于“照章办事”,缺乏创造性。创新型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追求知识而忽视培养创新能力。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恩田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创新能力也就越高。在一定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只要有创新能力,就会有发明创造。教育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而不应以积累知识为主。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效果无非是当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被遗忘的时候,最后还能剩下来的东西的多少。”重在发现兴趣,发展特长,挖掘潜力。
4.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教育系统结构是封闭式、灌输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育系统结构是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的,随时接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信息,接收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反馈,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5.在教育手段上,传统教育多采用模式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强调规范化。创新型教育采取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并充分地发展和利用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
6.在教育主体上,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中心,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创新型教育以社会需求为本,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角色要科学转换。教师执教地位要从组织者、主导者、领导者,向辅导者、引导者、主持人转变,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7.在教育效果上,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差,只能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解决同类问题,缺乏进取与创新精神。创新型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自学能力强,能突破现有知识圈,探索、解决新问题,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和创新型教育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很难在它们之间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提出创新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变革,认识到当前的教育正向一个新的阶段过渡;同时促使人们继承传统教育中好的一面,抛弃陈腐的一面,为推动现代教育思想的完善而努力。
(二)坚持创新型教育教学原则
创新型教育的原则与传统教育的原则之间有广泛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传统教育的原则也有一定的创造性,提出创新型教育原则的目的,在于使目前教育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1.探索原则
教与学都要富有探索性,教数学的要使学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布鲁纳所创导的发现法是探索性教学的典型方法。
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分解成若干疑问。提问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不急于代替学生回答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多提问的习惯。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树立各种假设,提示多种可能的答案,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解,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增加一些具有多义性的问题,如“都有哪些解法”、“有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有什么不同想法”等,引导学生思路向四面八方扩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2.个性原则
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个性。学生的期望、兴趣、志向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的。创新型教育强调发展各人不同的个性品质,正确引导和发展他们的期望、兴趣和志向,发挥他们的各自所长,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发展个性就是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划一性、封闭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适合于各类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使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都能获得发展。在1990年举行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黄冈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王崧摘得一枚金牌,这使许多认识他的人感到意外。王崧举止特别,上课不喜欢看黑板,上晚自习时常忘记带书本,在一些人的眼里王崧是个低能儿。可是他的教师却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偏执性强,注意力往往能高度集中到一点上,而且思维跳跃大,解题方法独特,习惯用心算,做题先推出结果,再叙述过程。他上课时常数次打断教师的讲课,连珠炮般地抛出一连串为什么,老师从不气恼,耐心地解答。课外,他可以跨年级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在教师们的精心培育下,王崧特长得以发挥,他迷上了数学,从数学的迷宫里他获得了无穷乐趣。
要发展个性,还要使学生真正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有自己选题和探索新领域的余地,而不是完全跟着教师走,不是完全陷于课堂之中。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尖锐地批评当时日本的学校教育:“教育只不过是学问的零售店,教员只是其中的一个店员,尽管他们努力教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但总归是庸俗的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以此为准,则培养出大批的与自己一样的人。只有培养出大批具备不同特点的人,才会产生各种观点和思想,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完全清一色的庸人,数量再多也没用。呜呼!把宝贵的孩子交给这样的先生,岂非国民之灾难乎?”
3.迁移原则
迁移原则是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所谓迁移能力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由旧到新的变换能力。迁移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应变能力有着直接影响。迁移能力之所以可贵,首先就在于善于发现不同问题之类似的地方。数学家们的观点,如果学生在解题时,善于发现题目之间的“类似”,那么,他将来就可能成为杰出的数学家。
传统的看法是只有专家才需要钻研方法论,学生只需要掌握专家的研究成果。从创新型教育的观点来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成果诚可贵,方法价更高”,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好比有了一把开启任何一座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成果更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第斯多惠则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培养迁移能力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4.动态原则
任何一个学习课题都是以静态的模式表述的,传统教育要求学习能够掌握这个静态的模式。然而这个静态的模式只是诸多可能有的各种模式,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式时,就可能感到困惑不解。创新型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对学习课题作动态分析,把书本上“死”的东西,在“活”的探索过程中解决。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其中,在思考认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进入能动的状态。只有进入能动状态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动态原则要求多角度思考。在观察、学习、研究问题时,如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不同的意义。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同一个庐山,又被看成岭,又被看成峰呢?只是因为一个是横看,一个是纵看,观察的角度各不相同而已。变换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创造性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动态原则要求多路思考。传统教育在课堂上经常是一问一答,一个问题往往就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常常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有时听了这些事情还认为“这不可能”。之所以认为不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经常去思考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创新型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估计“意外思路”的本领,遇事多想几种可能性开拓思路,经常思考“有无其他方法”,“有无其他可能性”,善于一路又一路地想问题,不要“一条道上摸到黑”。解决问题时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路不行,绕道而行。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条件变换法、变式练习法、弹性练习法等。
5.递进原则
教学活动可分为适应期、发展期和创新期3个层次。适应期是教学的起点,反映基础教育的起码要求。发展期是教学的重点,反映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创新期是教学的最高阶段,反映未来社会对个体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完成创新型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创新型教育的递进原则要求,承认教学过程的每个层次都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但又把各个层次看成是连续发展的统一整体,及时地促进层次之间的转化,使教学全过程和谐地发展,最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6.评价原则
创新型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够独立地作出评价,不人云亦云,不书云亦云。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意见敢于质疑,不受教师讲授内容的限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