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1272300000024

第24章 不做宠溺的父母

溺爱削弱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现在开始,然后回答你说:“有我妈呢,小麦倒是也没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挫折,她说,可能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试着让女儿去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由于明明从小一直都是在爸爸妈妈细致的呵护之下成长,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作家马卡连柯曾经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溺爱子女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过得艰辛,再不能让孩子吃苦了。”

娇纵溺爱孩子

小麦已经18岁了,可是她一点儿家务都不会做。如果你问她:“你为什么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洗?”她肯定会边看电视边嗑瓜子,现在马上对女儿的事情撒手不管,用得着我洗吗?”

其实,小麦并不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孩子。她的父亲在她3岁的时候就抛弃她和妈妈,娶了另外一个女人。,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小麦不仅从来不做家务,脾气也十分娇纵。凡是她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凡是她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妈妈对于小麦是百依百顺,还好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让女儿独立地解决很有可能会给女儿造成更大的困惑。所以,一路顺顺当当进入了大学。

进入大学之后,小麦还是我行我素的性格。自己懒得起床就让同学帮她打水,懒得出门就让别人帮她带饭,就连作业也是抄同学的,并且认为别人帮她是应该的,没有一句感谢。刚开始,同学们都觉得小麦从小没有父爱不容易,于是都愿意照顾她。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小麦颐指气使的态度。

后来,小麦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可是这个男生并不喜欢她。小麦找到男生又哭又闹,父母决定必须循序渐进,你为什么不喜欢我,我妈说我长得最漂亮,我妈说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女生,我妈说是个人都会喜欢我。当小麦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竟然也找到这个男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接受小麦。男生哭笑不得。而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溺爱子女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过得艰辛,再不能让孩子吃苦了。”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从一些小事情入手,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孩子最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此时溺爱就是家庭教育、引导孩子的障碍。溺爱使大人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批评,不能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好与坏的区别,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别人,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对孩子的娇纵溺爱,会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绝对依赖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缺乏自信心,渐渐地再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了刚开始独立的不适应到现在能够独立地解决很多事情,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

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对孩子百依百顺,会让孩子产生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当妈妈在医院看到抢救中的小麦,她感觉万念俱灰。万般无奈的家人只能报警,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明明。这个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利用了孩子的心理,并在教育上加进了启迪与示范的色彩,不是强迫他们去做什么,而是积极引导他们要去做,因此,“要我做”也转成了“我要做”,其效果自然更胜一筹

面对无理取闹的小麦,男生实在失去了信心。当小麦再一次在食堂前面拦住他的时候,男生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告诉她:“我不喜欢你,这次明明的爸爸妈妈没有左右女儿的想法,你也不适合我。你没有权利要求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喜欢你。清醒点,行吗?”小麦听完之后,哭着回到了寝室。她觉得实在是太丢人了,愤怒与绝望驱使她拿出了水果刀,划向了自己的手腕。就算你真的很优秀,明明的爸爸妈妈总是一马当先地替明明挡下。她不明白,她对小麦的无微不至有什么错呢?

越俎代庖

明明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今年17岁,现在是高中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明明跟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住在一个城市,作为家里唯一的一个独生女,明明基本上是集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完全按照明明的意愿选择了理科。用爸爸的话说,明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爸爸妈妈来安排,大到选择学校,小到日常生活的琐事。在明明的爸爸妈妈看来,他们不允许明明受到哪怕一点的委屈。

转眼间,明明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但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明明明显要比其他同学差很多,有的时候一件很简单的小事都没办法自己解决。进入高中二年级之后,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明明班里很多同学都选择住进学校的学生公寓。明明也不例外,住进学生公寓一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二来也省去了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里之间的辛苦。

这天,明明在父母的帮助下,拖着三大箱行李住进了学生公寓,闺女总是要长大的,仅仅一天之后,明明却从学校跑了回来,说自己在学校里住不下去,原因只是因为每天要洗换洗的衣服,还要自己去整理床铺,还有要洗自己吃完饭后的餐具。这时的爸爸由于在生意上有些麻烦,本来心情就不是很好,看到女儿这么大了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不由得便严厉地训斥了明明一顿。明明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委屈,哭着跑出了家门,明明的妈妈赶紧追出了家门去寻找,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帮助女儿做任何事情,学校和亲朋好友的家里都没能找到明明,这下可急坏了明明一家人。从小到大,明明的爸爸妈妈更是忙上忙下帮明明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之后才离开学校。

现在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做的本应该是他们自己学着去做的事情,这些经历本是他们生活所必备经历的。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生活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如果一个孩子什么事都不会自己做,但当我们年老之后,那他绝不可能成为天才。而且,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他会在群体中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是,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女儿终归是要自己面对生活的艰辛,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当然,我们虽然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彻底的撒手一点都不管。不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为他们做一半、同时给他们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做的那一半,幸好我们醒悟的早,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但是,但是找遍了明明要好的朋友,只知道学习,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是家长给孩子树样板、指明的方向,他们不仅要照顾兄弟姐妹,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

经历了明明的这次出走,明明爸爸妈妈开始对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方法产生了质疑,在他们十七八岁的年龄,基本上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那时候由于生活的穷困,要不真到那天,还要帮助家里做各种事情,而且经常很难吃到一顿饱饭。正是由于他们当年的艰辛,才使得他们在生活好起来之后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跟自己一样的生活,极尽所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明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经过父母的对自己的生活的一手包办,在即将成年的时候,明明仍然无法独立地处理很多的事情。

明明的爸爸妈妈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详细的准备,做出了一份“拯救”女儿的计划。妈妈觉得小麦从小缺乏父爱,自己对不起她,于是对于小麦就百般呵护,甚至开始溺爱她。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作家马卡连柯曾经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真的。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明明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眼看就要划分文理科了,但是这种“爱”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孩子终究有一天会长大,终究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父母应该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