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39

第39章 城市经济发展(3)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是按照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的安排和战略方针的要求,采取各种战略措施,保证战略重点,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战略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各个阶段虽有其独立性,但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战略阶段一般来说有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及主次序位呈现不同的特征,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必须进行合理的产业选择和产业调整。产业选择是人们识别和确定优先发展、重点扶植或调整、限制发展的产业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产业选择就是要从许许多多的产业中挑选出需要优先发展、重点扶植的产业和需要调整、限制的产业。所以要从产业的带动作用入手,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选择发挥最大连锁效应的产业带头部门。只有正确判定各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产业类型,才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从而促进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选择的原则是: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个产业发展的情况。方法是:①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个产业的供求情况、变动趋势、市场前景,了解各个产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趋势。②要以正确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作指导。③必须进行国际比较。

产业调整是指对产业实行鼓励、引导、保护、支持、扶植和收缩、转移、改造、限制、淘汰的经济活动。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组织调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产业协调、持续、高效发展。政府进行产业调整的措施主要是产业扩张措施和产业收缩措施。产业扩张措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对产业实行鼓励、引导、保护、支持、扶植等具体政策。产业收缩措施是限制产业扩张的措施,包括对产业实行收缩、转移、改造、限制、淘汰等具体措施。

三、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城市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中存在许多产业部门,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经济系统内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方式、数量比例、主次地位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资源只有按市场需求和一定比例恰当配置,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协调,才能在产业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才能合理,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才能协调高效发展。因此,按比例协调发展是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最一般规律。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要特别重视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就宏观而言,在进入工业化时期后,第一次产业比重即开始下降,第二次产业比重会迅速上升,但第二次产业比重达到一定极限(一般不超过50%)后便逐渐下降,这是由于第三次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第二次产业的比重。这种规律性,福拉斯蒂埃(J Fourastie)作了深刻分析,他把人类文明分为了三个时期,即以第一次产业或农业为基础的文明,以第二次产业或工业为基础的文明和以第三次产业或服务业为基础的文明。按照三次产业的消长关系,又可以把第二个时期细分为起飞、发展和完成三个阶段。

(二)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经济协调、健康和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升级的过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有所不同。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供给结构优化。主要指资本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二是需求结构优化。是指在一定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连接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包括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各种需求的比例;还包括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最终产品需求结构及其比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等。产业优化则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三是国际贸易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及其关联关系,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比例。四是国际投资结构优化。即本城市资本的流出,本市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外国企业在本市的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也包括这种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竞争规律的作用,使各产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朝着产业优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短期性等缺陷,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经常的监督,对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经济行为,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及时进行调整。再者是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即通过政策指导,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在不增加或减少投资的情况下,获得较优的结构效益。

(三)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

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城市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并促进产业素质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供给和需求相互适应。②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之间发展相互协调。③产业结构效应充分发挥,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质是指各产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其根本要求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相互作用的整体能力高低。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越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则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越合理。反之,相互关系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降低,那么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就不合理。

企业是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体。企业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企业自主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企业都根据市场的变化加以安排,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进行直接干预。二是应当使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企业的主体作用,并不否认政府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而在于政府和企业要有适当的分工。政府可以正确地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保证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政府的投资应当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条件,必要的行政手段也可以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化。

(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可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更替,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均衡,实现少数高科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三次产业的变动看,城市由第一次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低比例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从产业素质看,新技术在各产业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社会有机构成得到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率不断上升,落后产业被淘汰,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占优势方向发展,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的方向发展;从产业组织看,竞争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以联合或集团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竞争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产业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细,企业多角化经营范围越来越广;从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来看,要求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再是维持自我封闭式的均衡发展,而是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开放性的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第三节城市圈域经济与产业集群

一、城市圈域经济

(一)城市圈域经济概念

城市圈域经济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以经济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大都市或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相互密切联系、地域毗邻的若干城镇和地域的经济组合。城市圈域经济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及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形成大、中、小等级体系及合理的圈层性空间扩散的地域经济结构或板块。城市圈域所覆盖的周边城镇和地区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中心城市经济上对周边城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圈域经济内具有一体化和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圈域内产业结构互补、优势互补、多元发展,并加强相互合作,不断创新,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现代化演进。

城市圈域既是经济圈,又是社会圈、文化圈,但不是行政区划圈。它是靠经济纽带和圈域文化形成的、城市间的高强度联系。它不是靠行政区划、行政命令形成的。没有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城市圈域经济是圈不起来的。何况,现代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不再仅仅是贸易的来往,而是主要表现为由跨地区的金融、资本、信息、公共产品以及一些集团公司所控制的更广泛紧密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全方位联系。圈域内各行政区和各级政府之间具有行政上的相对独立性。

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强核”阶段。即核心或中心城市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强核”阶段的发展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对周边城镇形成积累优势,吸引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奠定核心城市的地位,出现显著的赶超发展态势。

2.“外溢”阶段。核心城市规模太大,产生了一系列规模不经济现象,诸如交通拥堵、地价飞涨、环境污染、人居条件恶化等,由此产生了一股“外溢”的力量,其动力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郊区化。出现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外迁,新城和“卫星城”诞生。

3.“布网”阶段。城市功能“外溢”、城市中心区人口“郊迁”,使城市建设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城市郊区不再是中心城市的附属,而是大城市圈域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区。建设城市圈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枢纽、海港枢纽、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4.“整合”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都市圈域经济要提高地区和全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地整合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功能,包括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管理整合等。各城市、各地区情况不同,所以发展模式也不同。

5.“耦合”阶段。城市圈域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大,促使若干城市经济圈相互重叠、渗透、融合,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城市经济带。如在美国,有著名的波士顿—纽约、芝加哥—底特律都市经济带;在日本,有东京、名古屋—大阪城市经济带;在中国,有南京—上海大城市经济带等。这标志着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更高级和更成熟的阶段,最终将演化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二)城市圈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城市圈域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1.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驱动。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心脏”,驱动整个圈域经济的运行。有时驱动城市圈域经济的运行也可能有多个中心城市,比如日本东京都市经济圈的东京和横滨、大阪都市经济圈的大阪和神户等。

2.城市圈域经济大都分布在大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开发历史较早,适合人居和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成本也较低,因而成为城市圈域经济滋生和发育的主要地区。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等经济圈。

3.城市圈域经济内一般都有大的海、河港口。港口是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门户,世界上大的都市经济圈都有大的港口,比如伦敦都市经济圈的伦敦港(泰晤士河出海口)、纽约都市经济圈的纽约港、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港等。

4.城市圈域经济内都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关系。城市圈域经济都是建立在严密的组织和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经济分工协作网络。它往往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界限,构成跨行政区的经济协作区。

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有以下规律:

1.曼延扩散。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延伸、推进,从而不断扩大城市圈半径。这是城市圈域经济空间扩散的基本规律。

2.轴向扩散。即城市圈域经济沿着一定的方向(如交通主干线)向外扩散的过程。如中国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就是沿着交通主干线构成的。

3.点状融合。系指中心城市与相邻的城镇加速城市化发展,逐渐从次级中心发展为中心城市,并通过扩散,与原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城市经济圈。点状融合是城市经济圈和大都市经济带形成的必然过程。

(三)放大城市圈域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