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44

第44章 城市资源与开发利用(3)

2.文化传统与节事。它包括民族节日(如中国的春节、巴西的狂欢节、阿拉伯国家的开斋节等),民族艺术(如中国的国画和京剧、非洲的歌舞等),宗教及宗教圣地(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俄罗斯的东正教、欧美等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及其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如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法文、阿拉伯文及其历史文献),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的陶瓷、日本的和服等),政治(如联合国大会等),民俗(如中国的风筝、日本的茶道等)及风土民情等。

3.人文旅游。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人故居以及各种人文景观等。人文旅游往往同自然旅游资源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目前,中国已建成了一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俱佳的城市,正在向旅游大国、强国迈进。

4.体育和娱乐文化。包括体育比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国际田径赛等),游览主题公园和游乐公园(如迪斯尼乐园),世界性的文化活动(如电影节、风筝节、青年节等)。

5.饮食和购物文化。具有特色风味的佳肴和价廉物美的商品,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如中国的北京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粤菜、川菜以及中国的茅台酒、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日本的生鱼片等,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四)资本资源

城市的发展是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也是资金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本也是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的资本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两个方面。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称,表现为“人”的内在因素及其生产能力。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口是城市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本的基础。一定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人口资源是物质生产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的变动会促进或延缓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座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素质高低及其利用状况是财富的源泉。由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为主体所构成的人力资本,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当前,在城市人力资本的变动中,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因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都会刺激人口的聚集和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民工潮”,有的地区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二是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观念的变化,对人口的增长也会直接产生影响。三是政策因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城市户籍管理政策以及用工政策,对城市人口的变动都会生产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金融资本。金融是各种货币资本运动和信用活动的总称,泛指资本的融通。金融资本主要是指货币资本,即流通过程中的货币及其流通手段,包括硬币、纸币、支票、本票、期票、有价证券等。金融市场是一个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包括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城市的金融业是城市经济的神经中枢,它引导、控制经济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规模。资本这一重要的资源要素能否合理利用占有突出的地位。城市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离不开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现代城市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融资手段更趋向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并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网络,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尤其随着大、中城市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会更加促进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发展。

城市资源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就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不可再生的、有形的自然资源越用越少,甚至会枯竭;而无形的智力创造的社会资源则会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这两种资源,关键都在于科学、正确地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城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科学、持续开发和利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它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长远的后劲,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学要研究当代人如何配置自然资源,还会涉及以后若干代人的自然资源配置问题。对城市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好用好水资源

水是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战略性、控制性要素。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必须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水资源,积极探索科学管水用水的规律,有效保护、适度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安全。

1.开拓水源,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科学开拓水源,既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也是建立多水源机制、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措施。比如,加强雨水(含雪水)利用,实施调水工程,海水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中水回用,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北京市实行了“压缩农业用水,控制工业用水,保障生活用水,增加环境用水”的结构调整目标,逐步淘汰高耗水产业;工业企业重点开展了利用再生水、改造工艺用水、冷凝水回收等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农业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抗旱保墒技术、增加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手段,大大减少农业用水;在公共场所、社会单位及社区普及和推广节水器具。

2.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目前,中国一些中小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还极不完善,当务之急在于构建污水处理系统,积极推广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经营和严格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污(废)水排放标准的管理。通过排污申报登记、发放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制度,确保只有经过治理达到排放标准的污(废)水才能进入污水管道排放。尚未实现雨、污水分流的城市,应抓紧完善城市下水管道,及早做到雨、污水的百分之百分流。

3.加快城市水系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根据近几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中国城市50%以上的河段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近三分之一的水源已不能被城市利用,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水系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生态技术,实施截污工程,在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清污分流,下大力气对水系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创造优质宜人的城市水环境。

4.合理分配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的分配原则应遵循“先生活,后生产;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以水资源流域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管理体系,对水资源进行系统的管理。改革“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传统分割管理体制,设立权威部门对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的给水、排水、供水、用水、节水等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加强水资源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法规与制度,构建现代水务管理模式,解决水资源管理中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分散管理等问题,创新水污染防治体制,实行依法治水用水。

(二)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土地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资料要素、劳动对象、资产及构成国家、城市、村镇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土地是最大的存量资产,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以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和管理土地,是每个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1.土地资源利用的总原则。一是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三是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合理安排用地结构;四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是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使废弃土地得以恢复利用。

2.节约利用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城市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的载体与活动场所。按照用途,城市土地可分为七大类: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仓库用地、公用事业设施用地、卫生防护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特殊用地。目前,中国各城市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粗放经营;三是城市之间盲目攀比,以大为好;四是忽视生态环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少。因此,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一定要坚持节约原则,在城市内部要注重挖潜存量土地,进行土地市场整理,可以采取“谁整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以整理权换土地开发权,并允许经过整理的土地使用权可依法有偿转让,以充分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并且鼓励立体开发城市空间,向空中及地下发展,超前做好城市用地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3.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制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技术等相关的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主要是指土地经济制度、使用制度及土地法权制度。有偿使用城市土地,是当前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即变土地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行政划拨为经济手段分配。并在确保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完整和实现的前提下,实现土地使用权自主化。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法则,使其成为分配土地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把用地者的经济利益同其对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联系起来,理顺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用地结构,并使土地国家所有真正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得到实现。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巩固和完善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协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总的目标:①实行“三权分离”,即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国家(中央政府)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并规定国家的城市土地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经国家批准拥有使用权的单位可以依法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地方政府(城市政府)代表国家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②建立起既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国有制,又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新型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不是要改变城市土地国有制的性质,而是要消除旧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种种弊端,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制度。③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供应和流动的运行机制。为了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结构优化,以及土地使用的最佳效率,必须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使城市土地所有权与城市土地使用权相分离,使城市土地使用权能够流转,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4.严格管理城市土地。实行最严格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是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城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的重大举措。为此,一要严格执行城市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或任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等违法案件。二要层层建立土地违法问责制,落实土地管理共问责任。三是实行标本兼治,有效解决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用地。四是维护国有和集体土地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和集体土地资产流失,尤其要保护“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利益。

(三)大力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建设森林城市

森林资源具有广泛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效益,它既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的木材等直接林产品,又是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的主体。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适宜各种林木生长。因此,森林的类型和树木的种类丰富、多样。从森林类型来看,中国分布有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从树木种类来看,中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是世界上木本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大陆在第四纪冰川期间大部分地区未被冰川覆盖,成为许多植物的避难所,保存了不少中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如水杉、银杏、银杉、金钱松、珙桐等。由于森林类型和树木种类繁多、丰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木材,而且还可提供多种多样独特的各类林产品。

中国城市森林资源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比较集中地分布于东南与华南一带,林木生产基地主要在东北和西南,其他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增加、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木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加之,由于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林业的开发更显重要。近些年城市造林绿化和森林公园正蓬勃兴起,有的提出建设“森林城市”,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但从总体上看,城市森林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而其开发和利用需要正确的思想与科学规划作指导。

1.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必须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现代城市更多地要注重林业的发展,注重绿色的环境建设,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尤其是对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城市内的风景林和绿化体系等,更要精心治理与保护,严禁乱砍滥伐。

2.合理调整城市森林资源结构。其中包括林种结构、树龄结构和林地利用结构。在中国林种结构中,由于用材林所占比重大,经济林和防护林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因而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因此,城市要大力发展防护林和风景林,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在调整树龄结构上,应有针对性地采伐过熟林,以减少森林资源的自然枯损量。同时,充分利用宜林的荒山荒地,将无林地改造成有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