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55

第55章 城市建设与更新(1)

§§§第一节城市建设的一般原理

城市建设是城市文明的积累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过程,且具有阶段性,又永无止境。年代久远的旧城在功能、结构以及形态上均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而且处于危旧状态,就需要更新。本章着重研究城市建设与旧城更新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建设的概念

城市建设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建设,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种物质实施的建造活动。它包括城市住宅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公用事业建设、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建设等,其目的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为市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广义的城市建设,是指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总目标,且内涵丰富,宽泛而综合。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城市建设的各项内容,从总体上看,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会有一定差别,演变过程和建设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通常讲,城市建设着重是从狭义的方面去理解,以经济发展和物质的建造活动为主。当然,它也始终包含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通过城市建设可形成具有本土传统文化色彩及独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优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也是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消费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城市建设效果如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它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又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相协调。超过国力和市力所允许的程度,超过土地和水源的最大承载力,不仅城市建设得不到好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会减缓经济增长,影响城市的正常有序发展,城市建设必然会走偏方向,甚至造成不易补救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布局与形态

(一)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扩展方式

空间是城市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空间结构首先是以密度来表现。城市空间结构密度是反映在城市范围内各种经济、社会物质实体分布疏密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各种相对密度指标,如建筑密度(平方米/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道路宽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人均绿化面积(平方米/人)、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等。这些密度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递增或递减的边际效益关系。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活动集约程度在地域的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

密度表现为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也是城市不同地段经济、社会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例如人口密度,最初,边际效益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出现人口过多、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现象,经济、社会的边际效益就会随之开始下降。

在整个城市建设中,适度掌握并保持一定合理的密度,将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协作和专业分工,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开发利用公共资源、水源、能源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便于节约土地,减少远程运输,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有利于减少城市污染,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城市密度不合理,那么就会转利为弊,给城市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确定合理的城市密度,是使城市空间结构合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成为必然趋势,城市规模和密度均将发生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方式也会出现变化。在物质形态和空间结构上,城市将以内部结构重组和外围地域扩张的方式进行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内部重组”和“向外扩张”方式将共同作用,形成新的城市形态结构来适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城市物质形态的变化以及城市容量的扩展,虽然各个城市不完全一样,但扩展方式却具有许多共同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单核生长的同心圆扩展模式。即以点为中心,全方位向外扩张的发展形式。②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模式。即城市结构沿某一方向优先发展并使城市形态发展改变,表现出带状伸展状态。③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模式。即城市外围地带出现多个生长点,彼此之间“磁性相吸”,并逐渐延连成片,城市在扩展中呈现为复合生长的形态。④多核生长的结构重组模式。即不以城市形态外围扩张为主要特征,而是在城市内部通过城市功能的替代性改变实现空间结构调整与变革,以此达到扩大城市容量的目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扩展虽然有上述四种类型,但城市的发展绝不是仅以某一种方式进行扩展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复合的、多方位、多向量的扩张,在一定阶段可能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相辅。

(二)城市布局

对城市建设而言,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面积和密度一经确定,各种物质实体与构成要素就需要按一定比例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组合和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表现,是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不但表现为一定数量,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进程中,总是按照经济社会活动特点对区位发展的特殊要求,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并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关系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地域分异。由于城市性质的不同和主导功能的差异,城市布局必然呈现各自的差异性和不同特色。

城市布局是否合理,主要通过网络效益指标、相邻效益指标和羁留效益指标来反映。网络效益,是指城市道路和管理网络的改善及增加所带来的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动的增长量及外部效益的提高。只有城市布局合理,网络才能合理,网络效益才能提高。相邻效益,即各种物质实体由于毗邻关系而相互作用产生的效益。如果一个物质实体的出现与其相邻的物质实体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关系上相配套,就会产生相邻的正效益;如果一个物质实体的出现阻碍其相邻物质实体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带来相邻的负效益。所以,一个城市的布局,必须综合考虑总体和局部的相邻正效益。羁留效益,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实体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所适应的程度和由此决定的该物质实体的存在。提高羁留效益的根本途径在于按城市总体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布局。

(三)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平面和立体的形状与外观的表现。城市平面形态,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集中和组合两种类型。集中型为单城,周围没有其他城镇;组合型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镇,以一定间隔位于邻近的位置,相互存在各种联系。城市立体形态,主要来自对于城市三维空间的利用及城市的建筑高度与外观上。随着城市用地的相对减少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发展高层建筑,增加建筑物高度,已成为趋势。但是,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不是无止境的,受一定环境、资源、经济力量和实际需求的制约,所以关键在于要选择合理的建筑物高度。

城市形态是城市的仪表,是城市美的表现,是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组合部分。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密度、布局及城市形态合理化的统一,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反之,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则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大致有两种划分:一种认为分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两个层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形式和城市功能区的结构与组合,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的组合形态;一种认为包括三个层次,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地域中,增加一个过渡地段。

城市空间结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它表示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在较长时间内,则表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们的技术创造、选择要求、时尚观念等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频率也越来越快。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力、自然力交替融合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更为明显,良好的城市外观将给城市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处理城市建设的几个关系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为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建设属于经济的范畴,城市建设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方面。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范畴来分析,城市建设既有经济建设的内容,也包含有社会环境建设的内容。因此,城市建设领域又越出了经济的范畴。在城市中,以物质实体建设为内容的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城市经济的外表形态。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方向与形态。所以也可以认为,城市经济是内核,城市建设是外壳,是经济构成的外部形态。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就是无源之水,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城市建设又是城市经济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经济功能的发挥,生产、流通、消费都需要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做后盾,都离不开城市建设。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大规模人口、资金、技术和其他财富向城市集中、转移的巨大压力。

(二)城市建设质量和数量、效益和费用的关系

质量和数量、效益和费用的关系,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城市建设的质量特征是城市建设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化”,即城市经济高效化、城市社会文明化、城市环境优美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同时应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多功能的作用。现代城市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因此,城市功能由简单趋向复杂,衡量城市建设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及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效应。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求大而不求精。许多工程项目不按程序和规则办事,官商勾结,层层转包,层层克扣,偷工减料,造成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效益目标,缺乏制度保障,缺乏严格监督。

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获得最佳综合效益。所谓综合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其协调的程度,力求三者的统一。而且,绝不能只为了一种效益而牺牲其他效益,那种为了单纯追求GDP增长,为了经济效益而摒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是要创造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的大环境,为了获得统一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三)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开发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内容繁多。过去,城市建设往往是分散、孤立地进行,缺少周密的统一规划,这是城市开发的低级形式。如今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这是城市开发的高级形式。进行综合开发,集中利用资金,加快开发速度,提高投资效益,是城市建设所必需的,也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所必需的。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住宅、工厂、商店、学校、道路、园林绿地等均可得到合理布局,配套建设,这既有利于按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各种功能,完善美化城市整体面貌,又可以克服分散建设的种种弊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所以,城市建设与综合开发必须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分离,综合开发是加快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综合开发,都要进行反复的可行性研究,作出科学、缜密的近期和中长期整体规划,特别是要防治大气、水资源污染,注意控制城市规模,不要一味求大,而是要求好、宜居。在城市开发中,各种市政工程一定要统筹安排,如自来水管道、排水排污管道、暖气管道、燃气管道、电缆线等都应周密计划安排,以避免拆了建、建了拆的“拉锁马路”现象出现。

综合开发是城市建设日益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分散投资、条块分割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逐步扩大综合开发的规模和比重,加强对城市综合开发的领导,制定综合开发的规章制度,理顺开发方和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容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是作为工程术语来使用的,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也有称为“基础结构”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基础设施”一词已逐渐被引入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之中。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许多学者与政府均将“基础设施”一词用来指国民经济系统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及行业的总称。

对“基础设施”的具体概念内涵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概念是指生产性基础设施,只包含提供物质条件与工程设施及有形资产的部门和行业。广义的基础设施概念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基础设施,而且还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卫生等设施。美国《现代经济词典》取广义的概念,将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间接资本,支撑一国经济的基础(即运输和通信系统、电力设备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还可以包括人民受教育的水平、社会风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住宅也应属于基础设施,并列入基础设施统计之中;还有的认为商业、服务业也应属于基础设施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