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家训(黄金版)
1276300000006

第6章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选择(2)

国王很高兴,走下王位,拍着王子的肩膀说:“亲爱的孩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不是真想要你做鸟屋,我是想要你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而且有用的事情。”

学习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人思维无比活跃,从而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探索知识的奥秘会使人的精神感到非常愉快。上文中的王子就是因为在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才痴迷于书,才爱上了学习的。学习的乐趣只有爱学习的人才能享受,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的人无法体会得到。让我们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吧。

7.饱食终日不如发奋读书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责备他。范仲淹答谢道:“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沉迷于学问之中,生活虽清苦,但精神非常愉快。这正是范仲淹的写照。

勤奋是学习所必备的优良品质,刻苦努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知识的甘甜;只有耐得住清贫和寂莫,才能到达难以企及的知识高峰。

8.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光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是个好学的人。在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

但是,他又没有自信,他总是对自己说:

“我所掌握的知识真是太有限了。我好想再学一些啊,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还能掌握吗?”

他有一位贤明的臣子叫做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而又有智慧,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懂得很多别人想不通的道理。这一天,晋平公见到师旷,就问他:

“你看,我都70岁了,岁月真是不饶人啊。我现在再读些书,长些学问,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

“您说太晚了,那就把蜡烛点起来吧。”

晋平公有些糊涂了,心想,师旷在说什么啊,便说:

“我跟你说的可是正经话,你不要跟我瞎扯啊。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啊?”

师旷听到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连忙说:

“大王,您误会我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很疑惑,问:“这怎么讲啊?”

师旷回答说:

“我听说过一个比喻,说人在少年时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那太阳越照越亮,照亮的时间也长久。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仍然很强,照亮的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如果到了老年而好学,这时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

“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我要开始好好地点着蜡烛学习了。”

师旷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只要热爱自己,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候。从古至今,在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但他们才学广博、勤于耕作,惜时如金,又体现了成功的必然性。

晋平公一生好学,把每一天都当做学习的最好时光,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吧。要懂得:在温暖的阳光中学习,总比在微弱的烛光下学习更舒服,更有成效!

9.努力钻研,掌握知识的真谛

提起鲁班,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人。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锯、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等等,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刻苦钻研而研究出来的。

鲁班发明锯的过程就很有代表性。有一次,鲁国的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干,可是大家用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也只是砍了一百来棵大树。这时,砖瓦石料都已经备齐了,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到时木料还没有准备好,就要被处以死刑。怎么办呢?晚上睡觉的时候,鲁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然后,他爬起身来,不再睡了,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走着走着,鲁班来到了一个陡坡前,他要翻上这个陡坡就只能用手抓着上面的野草爬上去。就在他向上爬的时候,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等他来到坡上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居然被划出一道口子,还渗出了血珠。他在周围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自己的手竟然是被一种野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这时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野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鲁班的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就出现一条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钝了。什么东西比竹片更坚硬呢?鲁班想起了铁。他请铁匠照自己做的竹片,来制造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伐树,真是快极了!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这根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鲁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先知先觉,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付出努力才换来的,试想如果不是鲁班时时刻刻都想着怎样更快地把木头砍下来,如果他在划伤手之后只是包扎了事,他又怎么会发明锯子呢!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后来有的人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钻研,有的人却只是等着别人为自己提供答案。

10.“马克思的足迹”成就《资本论》

马克思在学校读书时,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优秀,大学毕业时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那以后的一生中,他一直勤奋地学习。他为了写一本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书《资本论》,到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去读书,查找资料。一个在博物馆工作的馆员说:“马克思博士每天都到这儿工作10个小时,我在这里工作了20年,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奋和最准时的。”

马克思在这里从事研究25年。由于他读书、研究问题时,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常常不自觉地用脚来回擦地,年深日久,竟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出个坑,大家称这是“马克思的足迹”。就这样,他用40年的工夫,写成了《资本论》这部光辉著作。

马克思说得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上一切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品质。

对于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勤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各有侧重。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要求勤于生产劳动;对于执政、从政者来说,是要求勤于政事、国事;对于学生来说,则要勤于学习。

11.勤学一生的化学之父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被人们称作“化学之父”,他的攀登之路是非常艰苦的。

他是在一个边远小城市上中学的,那里的教育水平很低。在彼得堡念大学一年级时,他的考试成绩是班里倒数第四。但门捷列夫没有灰心,他记住了老师的话:“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念大学三年级时,他突然得了喉头出血症,医生判定他不久就要和死神握手,命令他躺在病室里,不准起床,甚至不准翻身,然而门捷列夫却不因此绝望而停止学习。他悄悄地读书,写论文,每当听到医生在门外的脚步声,他便立刻回到病床上躺下。

在同疾病斗争的同时,他完成了两篇化学论文和一篇毕业论文。就这样,在大学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竟跃居全班第一名,并荣获学校的金质奖章。以后,又经过20多年的刻苦努力,门捷列夫终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就笨,学也学不好”,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要知道,勤能补拙,只要认真刻苦地磨炼自己,同样也能取得成就。

“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而天资却永远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一个天资不足的人,只要勤奋,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就能滴水穿石,为社会作贡献。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轻易就能取得成功的。我们必须丢掉幻想和侥幸心理,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兢兢业业,勤奋不懈。

12.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呐!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走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持续学习、虚心请教,才能少走弯路;盲目自大,放弃学习,放不下架子向别人请教,结果只能像博士生那样摔跟头。

没有一个人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透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13.学无止境,随时保持“不满”

一名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

大师得知了他的情况后问道:“你确定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更上一层了吗?”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喔,是吗?”大师随即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到石头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后,大师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

“满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师于是从屋外抓起一把沙子,倒入石头的细缝里,然后再问一次:“那么现在呢,满了吗?”

徒弟考虑了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满了。”

大师又取了案头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问:“你觉得它真的满了吗?”

“真的满了。”徒弟回答道。

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来。

徒弟看到这里,总算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师再次收自己为徒。

“学无止境”,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除非是你自己局限自己。

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说:“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禾穗总是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

越到了高境界,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来弥补这些不足,趁着年轻多多学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

14.掌握知识,把学历转化为能力

肯尼迪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他在偶然间发现了一则征人广告:某家知名的出版公司要招聘一位负责五个州内各书店、百货公司和零售商的业务代表,薪水是一个月一千六百美元,另外还有奖金、出差费和公司配车。

这是肯尼迪梦寐以求的工作,可惜,他在面试的时候就被拒绝了。

主管很客气地对肯尼迪解释为什么拒绝他的理由:第一,他的年纪太轻;第二,他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第三,他只有高中毕业而已。

肯尼迪竭尽所能地毛遂自荐,但是主管的态度仍然十分坚决。这时,肯尼迪灵机一动,对主管说:“反正你们这个业务代表的空缺已经缺了六个月了,再缺三个月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既然如此,能不能让我先做三个月?我不要薪水和交通工具,公司只要负担我的出差费就行了。等三个月之后,你再决定要不要录用我,如何?”

主管觉得肯尼迪的办法很有趣,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肯尼迪取得了许多耀眼的成绩,其中包括重组了销售流程;创下公司有史以来的销售纪录;争取到更多新客户——包括一些以往一直争取不到的客户。

于是,不到三个月,肯尼迪就被录取了。

学历固然很重要。但是把学历转换成能力则更重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拥有再显赫的文凭,也不过代表比一般人会读书而已。

文凭就跟外表一样,虽然一开始容易吸引众人的目光,但是没有真材实料的内在,再好看的外表,也只是无用的装饰品而已。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不等于增强体质,需要吸收才能增强体质一样。只有把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产生效果时,才能体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