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民族复兴中国梦
1281100000015

第15章 一个主题,一个主线

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口号。邓小平退休后,在与自己的弟弟聊天时,流露出对发展问题的忧虑,认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分配公平问题和三大差距问题。1989年,原来在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任一把手的江泽民走上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岗位。在他的领导下,1994年7月,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正式出台。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注意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抗击非典的启示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着新一届领导集体。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非典病例,由此拉开中国抗击非典的大幕。

经过半年多艰苦斗争,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北京从非典型肺炎疫区名单中排除,这标志着抗击非典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抗击非典时暴露出的中国发展模式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引起执政党的思考。胡锦涛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资源约束人口多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领导人。中国虽疆域辽阔,但三分之二为山脉和沙漠所覆盖。人口主要拥挤在东部平原,尤其是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盆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结果显示中国有13.39亿人。尽管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人口增长依然保持在一定的幅度,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将会达到15亿,或者更多。人口多是中国面临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问题的重要根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显然,中国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2008年,中国举办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夏季奥运会,并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刚刚跨进这个重要年份,中国南方就发生大面积严重雪灾,致使交通瘫痪,电网中断,上百万准备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滞留在火车站、飞机场,不得已动用部队来帮助民众抵御雪灾。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煤、电、油全面告急,中国能源脆弱凸显无遗。

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30多个省中的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中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中国的许多城市沉陷在工业污染和汽车废气之中,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国际上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理念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种发展理论、发展观念层出不穷。二战结束初期,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未把发展和增长分开,形成了以追求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但这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社会、环境资源问题,一些国家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注重经济发展、保护资源、注重社会进步的发展观念渐渐形成。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认为地球资源能源不可再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生存必然受到威胁。这一报告,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也引发人们开始关注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学者对发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受联合国委托,写出《新发展观》一书,提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该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但这一观点还没有把当代人的发展与子孙后代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20世纪80年代南北差距逐渐扩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由当时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清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被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即《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所采纳,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认可。这种新发展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国于1994年就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得以酝酿。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发展观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总书记,他为解决上述问题,总结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试图领导中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阐释,并明确进行理论定位,标志科学发展观的完善。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进行了分析。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对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依据进行了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第三,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予以全面阐述,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四,论述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二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经过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凸显,已经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二、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以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在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等部门的努力下,科学发展观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进入千家万户。2008年9月,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突出实践特色,用推进实践的成效来检验学习成效。显然,如果地方领导干部还想继续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听从指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各地的领导人,喊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处理不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自己的官帽保不住,更重要的是发展起来的代价非常惨重,有可能殃及子孙。

政府开始大规模关闭污染环境的工厂,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国家环保局开始推行“环境限批”,以制止地方上马污染环境的新项目。中国把国民生产总值的1%用于环境保护。其中,中国西北省份甘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423.3万亩,退牧还草5010万亩,实现了6000多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和封山禁牧。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有“中华水塔”的美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不仅直接导致了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频繁的旱涝灾害,而且已经威胁到全流域的生态安全。2003年1月,中国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了保护自然资源力度。截至2006年12月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57388万多元,完成禁牧搬迁5400余牧户,实现减畜263.93万羊单位,禁牧421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103.06万亩,人工补植苗木64.59万亩。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得到长足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进展顺利。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7739万亩,完成退牧还草406289万亩,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恢复的能力逐步加强。

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国政府还在全国推广“绿色家庭”活动。在邓小平的家乡四川省,有位72岁的刘川生老人,是一名退休职工,他和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小区安装了两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定期检查和维护回收箱,积极宣传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性。他还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小礼品赠送给那些积极投放废旧电池的朋友。箱子满了,刘川生就骑着自行车把电池送到环保部门统一处理。他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回收箱一年下来能回收150多公斤废旧电池,要是随手将这些电池扔掉,真不知道要污染多少水源和土地。为了节约电能,老刘家的电器尽量用小功率的,室内照明全部改用15瓦以下的节能灯。他将大功率的洗衣机停用,购买了微型小功率洗衣机。老刘说,这种洗衣机省电又节水,每次洗衣服只需用两盆水。为了节约用水,老刘将洗菜水用来擦地板、冲厕所,将洗锅水用来浇花。他说:“洗锅水含有油质,用来浇花最好。”一个月下来,他家平均只需用三四吨水。老刘家里禁用含磷洗涤剂,不用一次性筷子。他认为,塑料袋难以降解,会污染环境,因此家里装垃圾只用废旧报纸,不用塑料袋。刘夫人现在上街买菜,也自带盛菜的布袋。2007年,老刘家获得了“绿色家庭”的称号。“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从节约用水、不使用含磷洗涤剂、垃圾分类、美化绿化家园等具体细节入手,提高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反映了,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目前中国很多民众包括演艺界明星都积极投入到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广受中国人喜爱的功夫明星成龙非常支持环保事业,他说,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艺人是公众人物,艺人的一言一行都对社会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因此必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宣传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是艺人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艺人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环保,身体力行地为环保做一些实事。今后,他将把主要的精力投入环保。不久前,他刚刚启动了“成龙新日环保计划”,将一辆自己拍片用过的电动车拍卖来的10万元作为该计划的首笔启动资金,用于环保公益事业。他的公司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一起举办了一场松花江环境行动—松原慈善晚宴,成龙将晚宴所得的善款全部捐献用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工程。

为了加强偏远省份西藏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中国投资几千个亿修建了难度极大的青藏铁路。在修建这条青藏线的过程中,环保工作也得到了施工部门的重视。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动一锹土都要符合法定规范,没有环保措施工程不许开工。在高原上建设铁路的施工便道是有严格的界限管制的,多长多宽要用红线划出,不许越雷池一步,违者重罚。青藏高原许多地区地势平坦,开始时司机看到一马平川,有时不按界限会车,破坏了环境,随之而来的处罚是十分严厉的。一次,建筑单位一名司机在工地运送物资时绕出便道10米左右,指挥部知道后,除对司机处罚外,还对司机所在的项目部处罚10万元,项目部经理还要带人去把草地恢复好。工程施工难免会占用土地。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草地,在施工中,建设者发明了草皮回植技术。在施工不得不占地时,工人们先把草皮一块一块地挖开放置它处,施水保养。等工程完工后,他们再把草皮一块一块地回植到原来的土地上。为了保护环境,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还和中科院动植物所、林科院等单位合作,在沱沱河、安多、当雄建立了三个海拔4000米以上植草试验点。目前,植草试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绿草长势喜人。

青海省境内的可可西里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每年6至7月份藏羚羊都要前往气温凉爽、水草丰美的卓乃湖、太阳湖一带集体产羔,8月份开始携仔回迁。为了保证一个月前从可可西里南部到北部产仔的藏羚羊能够顺利回迁,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要求沿线各施工单位停工让路,并责成沿线各施工单位要对动物通道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施工车辆实行管制,禁止鸣笛,同时要主动与当地保护站取得联系,引导藏羚羊通过动物通道迁徙。

中国尽管面临环境破坏、资源紧张、贫富差距等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靠中国最后的王牌—中国人民。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13亿人口中有3亿多人不到20岁。而且他们是崇尚事业、乐于学习的人。他们有能力而且准备去接受艰苦的工作,吃苦但不放弃。这就是中国人,将创造奇迹的人。

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今后5年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2011年3月新华社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对科学发展观深化认识和深入实践的结果,已成为整个“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年、几十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其二,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总结。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三,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早转早主动,能够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晚转则被动,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发展全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也是改革。《建议》和《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一个重要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提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并且写进十八大新党章。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高认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表明,我们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后,才认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一句话,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来之不易,必须长期坚持。当然,这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分不开的。

科学发展观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走向强国的指南,离开科学发展,国不会强,民不能富。

从指导思想的层面上看科学发展观,它就是一座灯塔,照亮和指明了中国这艘巨轮的行进方向。

人口多、底子薄,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实际国情。

立足国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由于我们还不发达,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首先要发展起来,这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的重要原因;由于我们还不发达,贫富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城乡差距还很大,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由于我们不发达,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既定事实下,必须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照顾弱势群体、落后地区人们的生活起居、福利保障。而贯彻上述科学发展的理念,就必须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统筹兼顾。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抉择,这一抉择自提出以后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她才被写进党章,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指导原则。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国运才能昌盛;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复兴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