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民族复兴中国梦
1281100000018

第18章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山水田园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的《山居秋暝》,主要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自然的美丽赋予了诗人“诗中有画”的才情,更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们早期的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追求美丽的传统,不管是基本的自然美,还是个人意义上的人格美,抑或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美,美丽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这不仅意味着我国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意味着要不断减少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生态文明才有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恰逢其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要把工作和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突破了50%,曾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在推土机、生产线和办公楼的强力推移下,正在成为人们的记忆。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于东方大地,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然而,由于我国长期采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可利用资源减少,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等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而从近年来PM2.5监测在社会关注下出台,到PX项目在一些地方引起的民意波动,更可以发现,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过去我国主要从技术层面认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也仅仅局限在技术手段,比如对于污染的治理、确立排放的标准以及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这些手段的采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技术手段治标不治本,现有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新的问题又会重新出现。单纯从技术层面认识问题显然解决不了生态环境的深层次问题。自此之后,我国开始提倡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但这仅仅是从生产方式层面来寻求解决之道。

紧跟其后,绿色经济、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等措施相继提出,但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冻雨灾害,造成1110多亿的经济损失;2010年舟曲的泥石流,造成1478人死亡;2012年7月北京特大洪水,造成80多人死亡;2013年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这些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昭示出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大,也意味着仅仅通过技术手段、仅仅改变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的深层次问题的。

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种价值理念的高度,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实的严峻挑战以及人民的强烈期盼,呼唤着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在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5年前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年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二、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还会由此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比如,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分析,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四川大学推出了“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基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想,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对2012年列入评价的中国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建设和单项指标建设分别进行了排名:

1.31个省区的综合建设排名“美丽中国”总的综合排名前10的省区依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南省。

2.31个省区的单项指标建设排名生态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安徽省。

经济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海南省、天津市、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省。

政治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甘肃省、吉林省、重庆市、山西省、广东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河北省。

文化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山西省、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陕西省、湖北省。

社会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河南省、江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安徽省、陕西省、海南省。

美丽中国从生态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社会维度来看,是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和和谐之美的总和,通过以上我国各省市的综合建设和单项指标建设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各省市在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方面的差异以及偏重,为了达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不失为各省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部,冬寒夏暖、干旱少雨,大陆性气候表现十分典型。

多年来,倚重资源和能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宁夏工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受金融危机影响,宁夏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之路,绝不会为了追求发展破坏生态,坚持选商选资,坚决不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这几年,宁夏的耕地、湿地多了,风速明显降低了,沙尘暴明显减少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对于三亚市而言,主要是以旅游产业为其经济支柱,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已被当地政府当作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环来抓。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最新完成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10年,在全国294个地级市中,三亚的城市成长速度位居第三。可以说,三亚在过去10年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更增强了三亚发扬“极力争取”的城市精神、谋求产业提升的信心。今后,三亚除了继续推动旅游服务业外,还将重点培育金融、总部经济、智慧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形成适度多元、高增长、低污染的产业体系,从而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找到平衡,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开采过多导致城市的资源枯竭,不少城市更是出现生态危机,这些城市尤其面临着转型变局。而大庆却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三大荣誉齐齐收入囊中,实现了从黑色文明到绿色文明的发展。大庆之所以在生态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认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不好的城市,一定不会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大庆,从政府领导班子到市民都有着极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凡是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把生态环境当作城市最重要的财富来保护。

对浙江来说,浙江的经济比较发达,现在又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而如何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利用格局,都使浙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尤其要求浙江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环境,找到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

西部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后发赶超的关键机遇,东部地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寻找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再度腾飞的重要空间,而中部地区则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区域崛起的战略支点。

我们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母亲,想让自己的母亲美丽永驻是我们的共同期许,我们希望祖国母亲有强健的体魄,永葆秀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而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起到基础和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生态文明才有美丽中国,因此,要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人进行各项活动、追求远大理想的基础,同样,拥有强健的体魄是美丽中国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以生态文明铸就美丽中国的体魄之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希望改善民生,可是国民的钱包鼓了,环境却差了,当吸入的空气不再干净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恶劣影响的时候,不能不说这是工业化发展的悲剧,我们重蹈了英国在工业化时期成为“雾都”的悲剧,现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不算太晚,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追求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让我们看到“美丽中国梦”终有一天会实现。

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而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建设美丽中国,要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她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要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打造“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

“美丽中国”是“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的结合体,秀美的乡村、宜居的城市都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2013年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机动车数量以及工业的迅速扩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报告称,中国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同时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文版报告提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中国。此外,在我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形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随着烟雾、阴霾和酸雨发生频率的增加,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在下降。

近期,我国大范围地区雾霾天气频发,这是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严重的雾霾天气昭示出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大,因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宜居的美丽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专家研究分析发现,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最严重,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中国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早亡的人数约80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颗粒物污染。

“雾霾病”的发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代价,而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更是首当其冲,所以,要打造“美丽城市”不得不对雾霾污染加以控制。雾霾天气是如何产生的呢?

环保专家的共识是: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是促成雾霾的主因。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特别是2012年12月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方面影响也比较大。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其三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其四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我国生产的钢铁占全球70%的份额,同时,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水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尤其在京津冀地区,钢铁、建材、火电、化工等重化工业密集,这些产业均是PM2.5等污染物排放的大户。我国还是全球最活跃的“汽车王国”,而汽车尾气排放占到了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源的7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过去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一天不转变,我们将继续为经济增长付出沉重的生态环境的代价。空气污染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决定了治理“城市病”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独善其身,而是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行动。只有我们所有的城市都能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目标关乎全局,不仅涵盖城市生活圈,更包括广大的农村。

2012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启动“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面形成具有永春田园风光、山水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有条件的小乡镇探索“美丽乡镇”建设,同步推进“美丽社区”、“美丽片区”、“美丽镇区”建设,多头开发、多点突破、多线发展,推进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培育出“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产业带动型”等一批具有永春田园风光、山水特色的“美丽乡村”,进入福建首批省级生态县行列,创建“国家生态县”通过了环保部技术评估。这是打造秀美乡村的典型事例,值得具有生态特色的乡村借鉴。

近年来,农村环保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日俱增,特别是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更是亟须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的“两会”上,多个民主党派中央提交相关提案聚焦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建“美丽城市”,更要呵护“秀美乡村”,倍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推进污水处理科学化、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加大农田生态建设保护等方面分别提出改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号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要求农村、城市共同努力构建,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四、有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就不是梦十年前我们生产一度电大概需要380克标煤,现在需要320克标煤,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尝试采用技术手段、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从单纯追求发展工业文明、追求GDP,到提倡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主动实践生态文明,不得不说是一种质的飞跃。

然而,我国目前仍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阶段,过去的十年间,大概有1.5亿人口进入城市,这个数字仍在飙升。城市需要更多的住房和资源,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中国当前的物质财富积累相对还是不多,人民的生活品质有限,技术水平也有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难度比较大,阻碍可想而知。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建设,是工业文明的更高发展阶段,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其价值、追求回归自然的蒙昧状态。这种追求纯粹、返璞归真的想法片面地简单化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其既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追求这种价值本身就否定了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也没办法继续积累,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支撑而变得没有必要也不再可能。

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和行为方式改进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缺陷并进行弥补,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改进和提升,而不是相反。具体而言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改进:首先,提高技术水平,改造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从而提高效益、降低排放、减轻乃至消除污染;其次,改变增长方式,过去所采用的方法是线性的,不可逆的,而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则是循环的,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形成自均衡系统的增长方式。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和主要方面,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一种值得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为子孙后代保留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考虑,其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则应知行合一,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最小的代价、最好的效益和最低的排放来要求自己,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道路,推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与提升。

生态文明的理念将会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式得到很大的转变,生态文明的进步,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关键所在就是实现“美”,是让人民看到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政治清明、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将是我们整个时代的追求,而有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就不是梦。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不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