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民族复兴中国梦
1281100000020

第20章 2050复兴梦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寐以求的期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历史责任与豪迈情怀。从总体上看: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执政党、人民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梦想,是使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得起国际比较考验的梦想,是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理性回归曾经的历史荣光与辉煌的梦想,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之路而不是通过战争、侵略、霸权之路重塑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并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深刻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满怀信心、豪情万丈地进一步重申、号召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大体就是2050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圆了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圆了我们寄予深情和厚望的“中国梦”。

一、解梦:何谓民族复兴中国梦?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既然是“复兴”,那就应有一定的历史参照系。这个历史参照系就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秦汉开始就进入盛世,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繁荣发展史;古代中国曾以世界第一富强大国屹立于世界1500多年,古代中国有广阔的版图、灿烂的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及其他重大科技成果,是东方文化的源头与中心;等等。不过,在上述历史参照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历史的简单描摹与重复,而是有其更为高远深刻的思想意蕴与价值内涵。综合起来看,民族复兴中国梦又是由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这五个具体的梦想构成的。

政治大国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当今世界的人口大国、领土大国,理应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与其大国身份相当的角色,做一个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有能力影响世界政治发展与走向的政治大国。这就是我们对政治大国梦的最基本企求。因此,我们的政治大国梦,不是奉行霸权主义、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梦、前苏联梦,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到处侵略扩张、企图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欧洲梦;也不是简单地回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荣光梦,更不是力求重现成吉思汗纵横欧亚的政治写意与广阔版图之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们的政治大国梦意味着“世界离不开中国,世界需要中国声音”。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和谐世界理论,都对指导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都助力了中国政治大国梦的实现。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主体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周恩来提出并于1954年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确认形成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目前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来的。毛泽东对卡翁达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详细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这就为我国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制定各项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提供了理论支撑。2003年5月,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立足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主题,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理论。以后,又不断发展完善了这一理论,成为与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呼应的重要理论。此外,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事务。自1992年4月19日我国应邀向柬埔寨派驻第一支成建制蓝盔部队算起,21年来我们已经参加了超过2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官兵超过两万人次。当前,我国军队还有1800余人在10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维和部队规模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构建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政治大国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当下的中国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高举着公平正义的旗帜,当下的中国因素、中国声音正在地区政治事务、亚洲政治事务、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正在努力争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谋求有所作为,在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的前提下与各大国开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篇章,在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向着政治大国的应然角色担当有序迈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政治大国的背后是军事大国、军事强国。但对于从来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军事霸权的当代中国而言,其迈向政治大国的道路必然是有别于传统政治大国的。我们的政治大国梦是在和平、合作、和谐的世界格局下展开的,它只能是一个“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建构过程。冷战结束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走和平崛起之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越来越成为在变化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维护世界和平、和谐、合作的中坚力量,日益成长为负责任的政治大国。

经济强国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梦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体现,仰赖于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因此,民族复兴中国梦必然要包含经济富强的内容,承载着经济强国之梦。古代中国曾以世界第一富强大国屹立于世界1500多年,直到清朝乾隆末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只是到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在经济上超过了我国,并将我们远远甩在身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开始高度重视大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突出抓好经济建设,并由此开始了实现富强中国梦的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三倍多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高达10%左右的年均实际增速,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6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1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1年的6977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1]尤其是,历经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此后的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劲发展势头仍然不可阻挡,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天下不敢小中国”、“世界都在仰视中国”,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因此,一个富强中国之梦正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逐步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辉煌与无限荣光。

文化兴国梦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重大断裂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和包含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复兴。因此,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内在地就应有文化复兴之梦。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来龙去脉、精神品格,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亲和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认同、思想归宿、价值依托,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表现。中华文化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世界影响力,文化兴国、文化强国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金字招牌。因此,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定地走文化兴国之路。坚定地走文化兴国之路,就必须在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大众化,真正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品味、内涵品质、思想品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世界认同度,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展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

天下大同梦与西方世界对乌托邦的追求一样,在中国的政治思潮、民间社会中,对人人幸福生活、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之追求从来都是存在的。在[1]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于《求是》2012年第18期,第21页。

《礼记.礼运》中,孔子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幻想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大同世界,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因此,所谓天下大同就是人人幸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场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承载着对国家形象、民族地位宏观高远的角色追求,也承载着对人民福祉的微观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说到底就是要去着力构建一个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稳定和谐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天下大同之梦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民群众幸福梦想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梦的人格化表达。民众支持是梦想实现的力量源泉。不去竭力承载对天下大同的美梦追求,中国梦的实现就会缺乏民心所向和民意基础,最终将变得苍白无力!

美丽中国梦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同时也生活在自然之中。“天人合一”是我们自古以来的生态追求。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也因此,民族复兴中国梦里不仅应有物质基础、人文底蕴之“尽善”,同时也应有自然和谐之“尽美”。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连绵的群山、有清澈的河湖、有广阔的平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多彩的自然景观。有白雪皑皑的北国之美,有鲜花怒放的南国之美,有东部蓝色海洋之美,有西部山川秀丽之美。这就是我们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意味着绿意盎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环境需求。美丽中国是我们的梦想与追求,但却在过度工业化的过程中变得岌岌可危。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GDP指标、不恰当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引下,出现了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为代价,以破坏自然之美、生态之谐为代价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甚至生态灾难。其结果是,经济发展指标上去了,环境与生态指标下来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但纯净的水被污染了、清新的空气充斥了PM2.5了、绿绿的青山变秃了、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地沙化了。

“开着宝马车,喝着污水,呼吸着PM2.5”越来越成为可怕的现实悖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生态脆弱、危机临近、自然环境面临变质危险的国家。人是环境的动物,最终也要依赖环境来生存。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危及的则是人的生存发展,子孙后代的福祉。正因如此,民族复兴中国梦里必须彰显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生态之谐的呼唤,美丽中国梦也就此顺理成章地有了其现实呈现。

为着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美丽中国梦,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推动我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真正步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追梦:我们一直在追寻民族复兴中国梦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是空想。它是值得追求的、可实现的梦想。因此,有梦想就应勇敢地去追求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

古代的夸父追日,实质上就是一个追梦的故事。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有一年太阳无比炎热,热死了庄稼和族人。夸父眼见此景痛苦万分,决定去追赶太阳,把太阳捉住使其听从人的安排而不再去热死人和庄稼。于是,抱着捉住太阳、造福族人的伟大梦想,夸父踏上了追赶太阳之路。一路上他不停歇地迎着太阳,跑啊跑!经过九天九夜的追赶,在太阳就要落山禺谷,夸父终于追上了太阳。可是太阳太炽热了、夸父也太累了,他无比疲劳、口干舌燥,无法立刻去摘取到太阳。

他决定喝口水,稍作休整。于是,他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但是两个河里的水都被他喝干了,他的口渴仍没有止住。他又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虽然死了,但是他追着太阳跑的追梦精神却激励了怀揣梦想的中华民族,激励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一轮又一轮永不停歇的追梦热情。

怀揣着梦想的中华民族及其伟大人民,以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创造了5000年的灿烂辉煌文明,使中国长久以来一直以文明古国、东方文化中心为世界所瞩目、所仰视。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领土、主权与尊严,中华民族日益陷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屈辱的民族生存史。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视尊严为生命的民族,而不是一个甘愿忍受屈辱的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达到国家繁荣富强和实现人民富裕,为着力改变屈辱的生存状态、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荣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一个大大的中国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始了英勇的抗争史,如同夸父一样踏上了永不停歇的追梦之路。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历时14年,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最后被封建统治者联合帝国主义势力镇压下去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改良派,幻想不经过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搞些资本主义的改革,然而,即使这样的改革也很快被封建统治者扼杀了。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虽然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成果还是被反动势力篡夺了,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没有得到真正改变。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混乱统治之中,革命的前途依然渺茫。历史在呼唤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推翻三座大山,把国家和民族引向独立、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生力量。适应这种呼唤,作为中国的先进革命思想、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始终走在时代和历史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28年的革命战争,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和翻身解放,并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历经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历经波折依然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大力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着眼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逐渐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自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已经在追梦的路上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正如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指出的那样:“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作为一条腾飞的巨龙,是一个正处于青春上升期的少年,其追梦的气势恰如梁启超所言,那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因此,中华民族追梦的气势将排山倒海、勇往直前、不可阻挡。

“有梦想,才有动力。”只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天没有实现,我们的追梦脚步就一天不会停歇下来、也一天不能停歇下来。实际上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正在路上!

三、圆梦:让民族复兴中国梦照进现实民族复兴中国梦如果仅止步于梦想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最为根本的是梦想的实现。梦想的实现不能靠空想,必须靠行动,靠艰辛的劳动、积极的进取、伟大的创造,甚至必要的流血牺牲。为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圆一个大大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手头的工作开始,启动我们的圆梦之旅,让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灿烂阳光照进现实。

增强全党的民族复兴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和航行舵手。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面向未来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样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所谓党的使命意识就是全党对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和责任的清醒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行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党的使命意识通常具有长远性、崇高性、正义性、紧迫性等基本特征,崇高的使命意识可以激发全党的生机活力与创造力,刺激工作热情和斗争意志,为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

一般说来,“使命意识决定使命行动”。为了完成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增强使命意识,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与责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本质上讲,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执政党身份相吻合,与我们党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吻合,与全国人民的要求与期盼相吻合。因此,全党同志增强使命意识,就必须自觉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工作、努力奋斗。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党成立90多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13亿多中国人的巨龙腾飞梦,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与动摇!

积极行动起来“实干兴邦”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说过:“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法是创造未来。”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唯一路径也从来都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复兴过程,是一个必将经历积累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并超越历史辉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不是单靠嘴上说一说就能够完成的,必须靠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苦干。如果只是空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如果只是一味地搞形式主义、玩花架子、从形式到形式,那么,无论是我们近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是远期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一个也实现不了。

因此,靠实干来兴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必须真正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其实践内涵而言,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要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要坚决把求真务实的内在要求切实贯彻到治党治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第一,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通过这种工作氛围的营造,促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第二,力戒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从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出发,着力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八项规定”说到底就是,要剔除与踏踏实实干事无关的、不必要的形式尤其是形式主义,推动全党踏踏实实地干事创业。为此,我们要自觉地从求真务实搞调研、精简高效抓会风、大张旗鼓改文风、规范出访不折腾、改进警卫联群众、新闻报道要适中、文稿发表需谨慎、艰苦奋斗在行动等方面入手,力戒形式泛滥或形式主义,推动形成全党上下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第三,努力增强工作的创新性与创造性。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综合性创新的支撑。因此,实干兴邦决不意味着简单重复常规性动作、“公事公办”式的应付,它必须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所需要的不仅是常规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我们只有在实干兴邦的过程中努力增强工作的开拓性、创造性、预见性、附加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展示其光明灿烂的前景,才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理解并积极参与进来。

有效应对外部世界与环境的考验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再造,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得以青春焕发、意气风发的过程。换言之,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外部世界中“出人头地”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外部世界、适应外部世界,有效应对外部世界和环境对我们的考验,否则就谈不上出人头地。外部世界和环境的考验主要是指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快速推进的态势下,在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主题而局部战争、冲突、斗争又不断发展的矛盾环境中,在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国际领域内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考验。今天,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我们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带来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考验,归纳起来可以表述为“六化”态势。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动日益明显,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增大,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和矛盾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和跨国经济犯罪增加,金融市场不稳定,国际不正当竞争加剧,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而作为领导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党与执政党,我们党必须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果断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考验,为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有力回应西方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质疑,平息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争霸论”之声浪。这确实是一个必须研究解决好的紧迫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就难以形成,进而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成重大威胁。

第二,政治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都企图在世界政治格局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较量是必然的。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稳定,防止“政治寡头”独裁。但从当前发展进程来看,政治多极化必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也不会一帆风顺。这就对我们党在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不断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使我国成长为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形成挑战。

第三,思想多元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各种思想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土壤,有了自己的释放路径,思想的多元化状态已经不可逆转地出现。

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将不再是净土一片。这其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生存哲学和生活方式,挑起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这就对我们党如何领导全体人民牢记“守土有责”,守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保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第四,文化碰撞化。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的政治经济联动自然同时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传播和流动,各国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不可避免。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西文化、东西文化的碰撞,已经越来越显性化。因此,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显示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研究解决和有效驾驭的问题。

第五,科技飞速化。在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世界科技革命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场景。以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革命、新能源开发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新科技研发越来越多地主导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凝聚到高新科技的竞争上。我国能不能在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态势下,依靠“中国创造”在高新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质量与品质。

第六,民主浪潮化。自19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亨廷顿所说的三波民主化浪潮。进入21世纪,随着民主理念的广泛传播,新的民主化时代已经到来。世界各国都在按照民主的原则和要求对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进行改革,民主意识、民主习惯、民主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民主化改革已经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在这种民主潮流的冲击下,我国、我们党如何领导人民坚定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更关系到民主政治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

对我国、我们党来讲,如何顺应“六化”要求与时俱进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外部环境,通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党要在这个考验面前不退缩、得满分,就必须做到:其一,要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努力做到放眼世界、胸怀全局、苦练内功、韬光养晦,在各种外部环境的考验面前敢直面、不退缩、有本事、巧应对;其二,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内政与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其三,要高度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考验,无论外部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灵活、果敢、理性应对,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总体上离不开开放的世界格局。在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下,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路径只能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此,我们就应不断深化对外的沟通交流,积极扩大包括经济、政治、政党、文化、民间、学术、思想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国际沟通交流,以便在沟通交流中加深了解、化解分歧、增进共识,打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基础和舆论支撑。这其中,当前最能有所作为的是要尽快让中国经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对外无偿援助等各种形式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国在应对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最后演变成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于延缓和降低危机的烈度及破坏力,帮助世界各国尽快走出困境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经济也因此被视作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人民,越来越多地将关注、青睐、赞誉的目光投向中国。与此同时,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卓有成效的工作、扮演的重要角色、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与赞许。

2.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输出、吸引外国人来华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认同感。

第一,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目前,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艺术节以及文化系列活动,为外国人更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近年来中国相继在50多个国家,包括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等,举办了不同规模近200多个中国文化年、文化节、艺术节。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中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人民深入客观了解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2003年至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2009年我国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文化年,在印度、意大利举办了中国文化节等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深远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于2009年10月8日至2010年2月14日在比利时举办。艺术节覆盖了比利时全境各大城市最主要的展、演场馆,并将辐射到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对于比利时乃至欧洲人民更客观全面地深入了解中国起到重要作用。从2010年开始,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促进了中澳文化的互动交流,为澳大利亚人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2010年10月开始,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超过200多项,先后在意大利12个大区的20多个省市展开,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为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树立中国在西方社会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继2005年在美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节”之后,2011年9月中国文化系列活动又在美拉开帷幕。文化节与系列活动的举办,对于进一步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客观了解、密切中美人文交流、深化两国人民友谊和情感交流,无疑起到了更好建设性的作用。2012年1月30日德国“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欧文化对话年”2月1日也在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拉开帷幕。此外,中国内地的“相约北京”

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及围绕上海世博会举办的诸多文化活动,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产生的影响来说,都是文化“走出去”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第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政府交流主导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开始着力强调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原则,将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到对外文化交流的前台。政府通过各种举措,鼓励出版、影视、演艺等方面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去。

第三,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以组织化的力量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目前,中国已经在全球建立并运转了9个对外文化中心,计划到2020年在全世界布点的文化机构达到40个。此外,还有20个驻外使领馆正式提出积极考虑在其驻在国建立文化中心的意见,有30个国家主动表示邀请中国建立文化中心的意向。作为中国政府派驻的官方机构,对外文化中心可以自主、常态化地开展文化领域全方位的交流活动,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组织保障。

第四,设立运作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承办的,旨在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它是中国文化、东方文明影响世界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成立开始,孔子学院已经扩展到全世界。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设立28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课堂,遍布在88个国家。孔子学院的设立通常采用总部直接投资、总部与国外机构合作、总部授权特许经营三种模式;其工作业务主要包括,在国外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组织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等。孔子学院是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机制,它在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客观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通过越来越多孔子学院的运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文化走向,增强世界人民对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一旦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同了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与价值,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在头脑中、在心灵深处建构形成对中国的正确客观认知,形成理性认识中国的思维逻辑。

上述这些都事实上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认识了中国,使中国不断走向世界。由此,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了国际舆论、获得了广泛的世界认同。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我们期待已久的向“辉煌中国、荣光中国、盛世中国”的理性回归之梦,我们期待已久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正在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地创造性劳动、我国不断扩大的世界影响力中一点点地变为现实。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后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光荣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升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观点刚一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这一观点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上升了高度,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加之,党的十八大将这一最伟大的梦想作了量化的规定,制定了实现梦想的时间表。大家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再遥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这一梦想奋勇前进。

梦想是美好的,实现梦想的路途上却是荆棘密布,险滩重生。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实现梦想的路上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为帮助干部群众认清形势,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以更饱满的政治热情、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我们编写了《民族复兴中国梦》。在本书中,我们选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重要的历史节点进行梳理,回顾了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确立了目标,展望了这一最伟大梦想的未来前景。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些理性和智力上的帮助。

近几年以来,我陆续组织编写了《复兴之路 —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强国之路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关键抉择—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25个历史节点》等同类书籍,这些书都引起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民族复兴中国梦》一书,也可以说是这三本书的集大成者,她既延续了原来畅销书的风格,又延续了原来的作者队伍,也从这三本书中选取了适合的章节在这本书中继续呈现。本书的作者队伍主要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政法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山东省委党校等单位。具体分工如下:洪向华负责前言、后记、第十五章;沈传亮负责第一、二、三、十二、十七章;王毅负责第四章;张旭东负责第五章;侯松涛负责第六、九章;石建国负责第七、八、十、十一章;张治银负责第十三、十四章;黄相怀负责第十六章;张莉莉负责第十八章;张书林负责第十九、二十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包括新闻报道、历史档案、领导讲话、文选和理论研究成果,书中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对相关原文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漏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