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
1283600000012

第12章 政经风云(11)

中国人宣泄民族情绪的举措之一,便是抵制法国家乐福超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抵制,当然属于公民合法的权利,也远胜于往昔向外企掷石、砸店的过激举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体现,应当允许也可以理解。但是,抵制者和鼓吹抵制者有抗议的自由,也必须给予其他中国人不抗议、不抵制的自由,更要给予别人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它意味着不同意见可以宽容共存。如果一有人提出异议便以“汉奸”论之唾之,则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暴力,陷入极端民族主义了。

国外火炬事件和奥运会抵制升级的直接导火索,正是3月中旬发生在西藏拉萨的骚乱事件。这一事件令人悲痛而且影响深远,引致民族情绪高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连锁反应。当此之时,为使民族主义从情绪化浪潮中回归理性,需要的是冷静的政治智慧,需要珍视汉藏团结。

对于“拉萨事件”本身,中国官方新华社有不少报道。唯一目睹事件过程的西方记者——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记者詹姆斯·迈尔斯曾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回顾“西藏一周”,也曾接受美国CNN、英国BBC采访;西方不少媒体还据外国游客的目击作了报道。迈尔斯称此事件为“有计划的、针对某一民族或说两个民族的暴力事件(主要是汉族,也包括居住在拉萨的回族)”,可谓客观准确的概括。但是,对此次事件的前前后后,目前公众所知尚欠全面、翔实。中国政府反复申明,“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此一事件经过了有组织的精心策划。这些证据可继续公之于众,而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的调查,将有利于阐明真相,鉴往知来。

历史总要翻开新的一页。无论如何,西藏在事实上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占中国领土的13%,而藏人在西藏占92%。我们所说的中国人,从来都包括身为多数民族的汉族,也包括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汉藏一家,团结为本,现在要谨防发生过激行为伤害两族感情;也要正视过往西藏治理上的经验教训,在继续保持当地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更加尊重其宗教、文化、心理等民族特性。经过此次劫难,在如此复杂的历史情境中,维护汉藏团结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和民族大义。

-2008年第9期-

多难兴邦与制度建设

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有史以来就灾害不断,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SARS到禽流感,从冰雪之灾到汶川大地震,大灾频仍,旱涝台风亦连年肆虐。诸灾之中,尤以此番汶川大地震最为惨烈,令国人世人心灵震撼,激情涌动。

有道是“多难兴邦”。过去的两周,举国哀恸,国人对此古训必是感慨良多。但是,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当我们由激情而思索,由思索而行动,从大规模的救人赈灾,转为更大规模的灾区重建,进而转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减灾防灾,我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建立崭新的巨灾防范体制。

答案越来越清晰: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注重未雨绸缪,注重科学专业,注重多方配合,尤其注重可执行性。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再度警示我们,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这一体系必须对自然灾害区分轻重缓急,界定政府和民间的责任,并且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这一体系当能对巨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需要统一管理,需要科学对待,需要成本投入,尤其需要法治意义上的公开透明。

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范畴远比“预报”或预测广泛,其核心内涵是风险识别和信息共享。即使眼前没有灾难发生,全社会都应知道自己面临何种自然风险的威胁;灾难发生的概率、程度如何,危害多大,涉及多少民众,多少房屋、道路、桥梁、厂房、商场受损,有多少属于经济存量的资产暴露在风险范围之内,种种变量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做出动态分析。

这一体系注重未雨绸缪,当能把自然灾害的后果尽可能降低。古今中外无数血的教训告诉人们,必须把关注的重点从对巨灾的事后反应,逐步转移到事前防范。现在,许多人在反思学校、幼儿园的建筑质量。其实,所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和设施,都应该对建筑的防灾标准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若要行之有效,还需辅之以配套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并且有专门的机构跟踪检查和执行,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否则,“豆腐渣工程”仍然无法根除。

在1923年9月1日发生的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也曾出现大量校舍倒塌、学生集体遇难的惨剧。此后,日本秉持“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的理念,明确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模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从那时起,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成为地震后灾民的首选避难场所。不过,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仍有部分校舍倒塌。随后,日本政府实施基于新标准的“校舍补强计划”。然而,13年来,这一计划未能全面落实,公立中小学经费相对不足是重要原因。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为中国镜鉴。

当然,怎样的事前防范,都不能完全省却灾后的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此次汶川大地震告诉人们,救灾行动艰巨复杂,其紧急迫切与艰险的情势,不亚于一场浩大、复杂的战役。在巨灾瞬间发生之后,如何才能确保不失分秒地做出正确反应?我们迫切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对突发性巨灾的综合协调反应机制,协调各方力量,及时、有效和可靠地对灾害展开救助。

地震等自然巨灾之摧毁力令人悚然。应对灾厄,民众需要具备防灾抗震的知识和物资储备,而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救灾行动中,其人力、物力等资源,需要明确优先顺序,做出合理安排。军队与地方各部门的救援协调更需要统一、专业的指挥。享有采访自由、尽职尽责的媒体,也应当懂得如何以专业素养,尊重救灾行动大局。

综合协调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有效的融资安排。地震发生后,多渠道社会捐赠场面感人,成果显著,所集资金也正可成为此次救灾资金的重要补充。但也应当看到,灾后社会捐赠,特别是普通群众的捐赠,主要是一种爱心表达;而民间慈善机构的有组织捐赠和国际援助,也只能起到资金补充作用。救灾资金主渠道仍然也只能是政府财政资金和政府主导的巨灾保险与再保险机制。须知,首当其冲的永远是最弱势群体,而纵使在目前中国财政资金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其上限仍然存在。有了行之有效的巨灾保险与再保险体系,还可以通过与风险挂钩的保费与赔付机制,反过来正面影响巨灾的防范,例如激励和约束建筑标准的提高和执行。

当然,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避免地需要让公众确信捐赠资金得以高效安全运用,需要让财政救灾拨款及时到位,需要执行严格的采购政策和程序,并且尽可能地公开透明,等等。此次巨灾过后,海内外华人乃至国际友人,不分妇孺贫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确保捐赠钱物的使用高效透明,其意义超越经济,事关民族凝聚力的长远。

说到底,对巨灾的管理,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其公共治理水平。制度从建立到完善,从纸上规划到深入人心的实施,需要多年的持续努力,亦难免付出沉重的代价。当前,民气可贵,理当抓住良机,高瞻远瞩地思考和设计巨灾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

中国正处于多灾时段,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政府对防灾已给予相当重视。从由国务院副总理挂帅的国家减灾委员会,到2007年8月下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无不表明对巨灾风险的防范和治理已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此次国家领导人在数小时内亲临巨灾现场,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广大军人和民众奋不顾身、顽强尽责地抢险救人,更是令世人动容。然而,从冰雪灾害到汶川大地震,都显示出既有机制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现行高度军事化的救灾模式之有效性值得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其中的不足。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无论如何,不应将强有力的政府简化为“大政府”,甚至因此缅怀命令经济的“优越性”。

灾难恐怖总会过去,重创的伤口需要平复,但是,这次地震肯定不是中国遭受的最后一次巨大灾害。成千上万的生命和血泪的教训,不会也不应淡忘,必将促进中国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的历史责任,也必将成为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2008年第11期-

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当前对此疫情的态度很容易走向两极:或不以为意,或过度紧张。而我们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人类总在面临不幸:2003年SARS危机恍如昨日,2005年以来的禽流感威胁尚未去除,以“猪流感”之名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然来临。

目前,此流感正式易名为甲型H1N1流感。近几日,疫情有所缓和,大规模的“人传人”尚未出现,病例增幅有所减缓,此流感为害烈度与专家们最为担忧的预言尚有距离。尽管如此,这场疫病对于人类已经和极可能继续造成的伤害,仍然令人忧心。当前,对此疫情的态度很容易走向两极:或不以为意,或过度紧张。我们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出于对公众、对生命负责的基本态度,高度警觉极有必要。非如此,则等于用感觉和侥幸取代科学。

当前的信息带给人的判断是不确定的:一方面,死亡人数和确诊人数仍在攀升,受感染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无人确知世卫组织会否将流感警告级别从五级升至最高级六级;另一方面,疫患本身的死亡率较之SARS和禽流感为低,且“风暴眼”墨西哥疫情确已有所控制,警戒级别5月初以来已从原来的红色(非常高)降为橙色(较高),进而降为黄色(中级)。

不确定性出现,一般人容易按自己的愿望做出判断,不过,愿望不能代替科学。须知,此轮疫情的“元凶”属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新变体,对人类是全新的认知对象。从4月26日墨西哥宣布全国进入“卫生紧急状态”到今天,科学工作者只通过基因图谱分析发现,此次新型流感病毒拥有猪和鸡的基因片段,但对于人类致患的真实起源、病毒扩散路径、反季节爆发的原因,以及墨西哥何以沦为疫情重灾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均无定论;在第一阶段疫情之后,有无更为凶猛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如何避免其冲击,现在更难预料。

以此态势,可知病毒持续以无法预知的方式变异,每个人在理论上都是易感者。虽然此次疫情透明度较高,疫区又距中国较远,看似无六年前的SARS那样凶险,但因传播力极强,感染者可能在无症状时传播病毒,其对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的威胁绝不可小觑。现在是强敌当前,把危险看得大一些,把威胁看得重一些,高度警觉积极防控,远胜于盲目乐观和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