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饮食习俗
12848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各地风味食品(4)

柴沟堡熏肉

河北省怀安县亦名柴沟堡,柴沟堡熏肉是有名的熟肉制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制作方法:选用膘肥约3厘米的二级猪肉50千克,切成16~17厘米见方的大块,厚度一般在16厘米左右。头锅中配的作料为:大料、花椒、茴香、桂皮、丁香(以上装入一布袋)、砂仁、肉蔻(装入另一袋)。另备大葱、蒜、姜、甜面酱、黑面酱、酱豆腐、酱油、醋适量。煮肉时先放脊肉,其它带皮肉块分层码在上面。另外加入大葱1千克、大蒜250克、盐适量。最后加水没住肉块,慢火煮开后,再放甜面酱、黑面酱、酱豆腐、酱油和醋。开锅后肉块上下翻个,继续以慢火焖煮,每05小时翻一次锅,大约煮2—4小时,因为是慢火煮肉,油层严严的覆盖在肉汤上,锅内作料味能全部入肉,因而肉味香美,这是制作柴沟堡熏肉的关键。熏制时要沥尽油汤,码放在铁箅上,铁箅下的铁锅内放柏木锯末(150—200克),盖好锅盖,用慢火加热15分钟,即可出锅。煮肉汤可连用7次,每次应追加适量凉水、食盐、大葱、大蒜、姜等。其它甜面酱等调味料加量要根据肉汤成色,灵活掌握。产品特点:色泽紫红,亮光光,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胞,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喷香可口。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醒胃、去寒、消食等作用。

宣化莜面窝窝

手工捏拢,四孔朝上,宛若石榴嘴一般,晶莹剔透,香味扑鼻。卤料为羊肉丁、蘑菇丁、黄花菜勾的卤,诱人食欲。夹着莜面窝窝,蘸着蘑菇卤汁,吃到嘴中,脆、爽、鲜香、筋道。宣化的油莜做的花样可多了,有猫耳朵、蒸拨鱼、烫面饺,哪样都好吃,可就一样不好,只能吃六分饱。

荞面河漏

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齐名。荞面分白荞面和黑荞面,是承德特别是坝上地区的传统作物,用它为原料做成的面食滑润筋道。其作法是,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河漏床子,把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

万字扣肉

这是一道宫廷菜,现在成了寿辰名菜,作法是将红烧猪肉切成33厘米见方小块,用小刀逐个将肉块由外及内,依方形绕圈向肉块中心呈“万”字型,不可使之分离,然后皮朝下,摆在蒸碗内,加高汤、佐料,上笼蒸2小时,取出扣盘,浇上高汤,肥头勾芡即成。

拨御面

承德吃荞麦的方法很多,最享盛誉的当首推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镇的拨御面。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据《承德府志》及《隆化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赴木兰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当天下午,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御膳安排,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为乾隆制作荞麦拨面,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纯木耳做卤。饭菜呈上后,御前太监将饭盘银盖取下,乾隆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无瑕,条细如丝,且清香扑鼻,顿开食欲,连吃两碗并一再称赞此面“洁白如玉,赛雪欺霜”,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从此,拨面改名“拨御面”,一百家子白荞面名声大震,姜家兄弟生意也更加兴隆。从那以后的170多年里,皇帝、后妃的食谱中,又增加了“拨御面”一款。

拨御面的原料有一百家子的白荞面、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等。将煮好的面盛在碗内,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做的卤即可食用。面洁白如雪,风味独特,并有开胃健脾、降低血压的功能。

§§§第十五节东北风味同江赫哲族生鱼片

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吃,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招待客人,原汁原味,乡情浓郁。

长春蹄花丝

蹄花丝选料独特,制作精细。用猪的皮、耳、嘴部位,拔掉残毛,刮去肥膘,放清水浸泡后,洗涤干净,和大料袋放卤汤锅,煮至八成熟时捞出。皮在外,耳、嘴在内,每1千克左右用布包成一个圆柱形,外用小线扎紧,再次放入锅内,煮后捞出,趁热再紧一下小线,凉后松绳去布。上桌时用快刀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装盘,淋上小磨麻油或辣子油即成。肉丝务必要切细,否则便成了“蹄花条”。特点:成品蹄花丝棕红透明,筋脆不腻,清香爽口,是理想的佐酒菜。

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大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

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多加了工序,用足了料。

狗肉汤

在吉林的朝鲜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炖豆腐、狗肉干白菜、狗肉火锅。可不管你吃什么样的狗肉,一碗狗肉汤可少不了,这一碗汤入口,回味一下,觉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气这狗肉才会越吃越香。

狗肉火锅

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吃狗肉可不行。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流行吃火锅,朝鲜人的狗肉火锅,特色锅底,炖的是狗肉、狗杂、狗排骨。除了鲜就是辣。可能是延吉太冷,因此狗肉大补还要加辣椒。一年四季吃,夏天吃最好,治感冒!

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的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酸菜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子,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东北高棵大白菜腌渍的酸菜切成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帮白叶绿,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则易熟耐煮,出锅黄白鲜亮用筷子挑起简直是春柳倒挂。用杀猪时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放入爆炒过的五花肉,文火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子,可口的香气绕屋脊!

蒙古烤肉

马背民族的地道风味是烤出来的。等你进过了蒙古包,喝过了奶茶,双手接过热情好客的牧马人双手递过来的哈达!等你围着熊熊篝火,享受着草原徐徐微风送来的烤肉香,你肯定会想起“风吹草底见牛羊”。

烤鱼

烤鱼是最通常的一种吃法,但到了库尔勒,烤鱼也显出了不同,鱼是博斯腾湖鲜嫩肥美肉质清甜的小鱼,水是博斯腾湖千年雪山融汇而来的纯净雪水,鱼肉随意的穿在小木棍上转动翻烤,只刷上孜然、盐巴和酥油,慢慢的就香气四溢了。新疆闻名的是烤全羊,但库尔勒的烤鱼却肯定是更清爽适口的选择。

§§§第十六节山西风味片烤方肉

片烤方肉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一书中就有记载。制法:取用鲜嫩猪肉,将硬五花肉(肋骨之下部位)带肋骨6—7根剁下,然后用长把铁叉沿肋骨下叉入。将肉皮朝下放在明炭火上烧燎,至猪肉焦黄变黑,表面起泡时取下。把猪皮有面刮净,再用清水刷洗净,使猪皮表面呈虎皮色。生炉烘烤,山西传统使用焖炉(一种烤鸭、烤肉的方形烤炉),点燃高粱杆,待火焰燃尽、冒完黑烟,乘赤红灰烬时,用棍、铲慢慢拨平,并将前次烤剩的余灰少许覆盖于红灰之上(以防火大,将肉烤焦),然后用铁钩将方肉钩吊入炉,盖严炉门。烘烤约90分钟左右,待肉油出尽视肉已熟时取出。将方肉修整,先把排骨部分平刀片下,再将方肉切刀改成约5厘米宽的大块,用利刀连皮切成薄片(定须切薄),码摆入盘内。趁热上桌,上菜时须配葱丝、甜面酱、萝卜条或黄瓜条及荷叶饼,就像吃烤鸭一样,将饼面抹匀面酱,加放葱丝、肉片,裹卷起来吃,如果嫌腻还可再加萝卜条或黄瓜条。特点:吃片烤方肉如吃北京烤鸭,肥嫩不腻,香咸可口,吃完烤肉,酒足饭饱,余香悠长。

汾酒牛肉

制法:将原料全部调匀放在碗内腌制3天(天气热要放入冰箱)。将腌制好的牛腱放到沸水中煮熟,然后放在卤水中拌60—70分钟即可切片食用。特点:香咸味厚,佐酒佳肴。

上党糊肘子

制法:将肘子卸下来(前后肘都可),顺着腿骨把肘子割开,割至骨肉快要分离,肘子成一个大圆块。将肘子放在冷水里浸泡,至猪皮特别柔软后,用肉叉叉住,放在无烟旺火上,将肘子皮反复烧烤成黑焦色,再放入温水中浸泡,至肉皮回软后刷洗,将黑焦刷去,肘皮黄中带红,似枯皮,十分可爱。用清水把肉上沾的黑渣子反复洗净后入锅。锅中注入清水,以淹没肘子为度,先用大火烧开,撇去上面的污沫,放入葱节姜片后改用文火煮60—70分钟,至肘子脱骨时就出锅,趁热将肘骨拆去。将肘子皮朝下放在砧板上,先把肘子上稍厚的肉层片平,再用利刃将肘子肉改切成菱形块,切时只可切至猪皮,不可把皮切透,刀要切至猪皮厚的二分之一处,使猪皮还连成一体,并用力将肘子修理成圆圆的一块,皮朝下放在30—33厘米的汤盘中,再把片下的瘦肉垫在肉浅的地方,上面放葱段、姜片、蒜片,再改上一整颗大料,用煮肘子的原汤兑少许酱油精盐盛入汤盘中,放入蒸笼内,用中火蒸30分钟就可出笼。取一大圆盘,将肘子汤滗入锅中,把肘子反扣在大盘内,再把肘子汤勾成二流芡,浇在肘子上即成。注意:糊肘子有两个关键之处需要掌握好。一是猪皮一定要泡软后再烤。不经过浸泡的肘皮是烤不好的,也就影响了肘子外形的美观。二是蒸锅的火候要掌握好。猛火蒸瘦肉发紫,小火蒸又达不到软烂肥润的要谐,只有用中火连蒸带闷才能把肘子做好。特点:肘子红黄光亮,肘皮上的菱形刀纹清晰可见,用筷子一挑就可分离。白肉肥润黏绵,入口就化,瘦肉软烂酥香,入口不柴,味道醇香,赛似熊掌。

晋南酿菜

酿菜是稷山县的传统菜肴。清末年间就已驰名河东。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稷山酿菜好,稷山酿菜香,不尝酿菜味,枉来稷山城。”现在,稷山县不论城镇还是乡村,设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酿菜。制法:将鸡里脊肉的白筋一根根抽去,用菜刀背将肉砸成浆状。把鸡蛋清加上食盐、味精等调料拌入浆状鸡肉作为“酿馅”。把蛋黄搅匀倒入烘热的平底炒锅中来回转动,摊成薄薄的煎饼状的“酿皮”,用“酿皮”包卷“酿馅”成菜卷状,在蒸笼中蒸10多分钟。蒸酿菜是细致活。主要是掌握气。气大了,会使酿菜变粘,气小了会使酿菜变形。酿菜里可以加配名贵的海菜丝,加配上木耳丝,就叫酿木耳。包卷上海参丝,又叫酿海参。蒸好的酿菜卷下笼后切成片,配好清汤,一烩即可,烩好的酿菜片都是漂浮在汤上面的,如果少用了鸡蛋或掺了假,酿菜就沉到碗底。特点:酿菜菜形如同切好的香肠片,像“金钱”一般漂浮在汤清见底的碗里,味醇香可口。

德盛园“头脑”

晋中一种时令性滋补营养小吃。榆次的“头脑”,相传是根据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八珍汤”的配方和工艺制作的。傅山先生是个大孝子,为使老母长寿,他专门配制了“四物汤”。后增补改进,成为“八珍汤”,供其母食用。逐渐传入民间,成为群众喜爱的滋补食品。在清代,榆次就有数家经营“头脑”。其中,德盛园的“头脑”最为有名,堪与太原清和园“头脑”相媲美。“头脑”以羊肉、山药、藕根、黄芪、黄酒精、煨面、良姜等“八珍”为体,腌韭菜花为引,食用时,佐以“捎麦”、“帽盒子”等面点,吃时感觉软、绵、香、甜、热,无腥味,既可口,又可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劳亏损,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佳品。德盛园“头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选用的羊肉,是上等的肥白羊肉,而一碗“头脑”,一般用4块肥羊肉、2块长山药、2片藕根,白糖入味,还需另加调料,食之别有风味。

刀削面

刀削面在山西有特技,中国境内,除山西本地,也只有北京、西安才有卖刀削面的。刀削面是首先要面和得好,揉得匀,又要它坚实得像一块白石。卖刀削面的都备有一盘面基堆在案子上,随卖随削。所谓削,便是用快刀像削萝卜皮一般,沿着边一片片的把面削成四五分厚、两三寸长的棱形面片,然后按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的、烩的或凉拌的。这种面片是实面的,所以很有咬劲,炒的用韭黄、冬笋、肉丝,烩的用口蘑玉兰片(嫩笋干),拌的用水萝卜(一种华北特产的含水份多肉质细嫩的萝卜)、鸡丝,腴滑脆韧,兼而有之,各种吃法,各有妙处。手艺高的削面师傅,常常做特技表演。削面师傅便托出一块和好的面基,用小圆托盘盛着顶在头上,两手各执一利刀,左右开弓地削起面来,他完全凭感觉和手劲,使头上的托盘随着他的刀锋旋转,削下的面片,都是长短厚薄大体匀净的。

猫耳朵

是山西住户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佐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拨鱼儿

拨鱼儿和中国南方人煮面疙瘩大体相同,不过做功要细致些。面是和得很稀的,锅里烧好一锅汤(荤素都可以),山西人用枝竹筷,顺着碗边把向下流的面浆,拨成细长条,落进沸汤里(南方人用汤匙舀,成为不规则的块子,所以称为“面疙瘩”),随下随熟了。直筷子在圆碗边乱落面浆,总是两端尖中间胖的面条,在沸汤中翻动,就像游鱼一样,所以便叫做“拨鱼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