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饮食习俗
1284800000007

第7章 中国各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3)

广府菜口味崇尚清淡,因气候炎热人易上火,稍辣尚可刺激胃口,麻是绝对受不了的。材料以鲜嫩为主,力求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脆而不焦,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但随时令而变,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粤菜材料讲究鲜活,禽鸟海鲜要即点即宰,食客个个练就了火眼金睛,一碟虾端上来,看看虾尾是张是合就可判是否鲜活了。粤菜选料广博,尤以粤西桂东人吃得最大胆,野生蛇称地龙,广东人认为乃滋补之品。将蛇头钉在柱子上,用刀生挖其胆,化酒饮之,豪气冲天。名菜三蛇烩,专驱湿气,三蛇为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眼镜蛇)和过树榕,以毒攻毒,越毒越好。蛇、老猫、小母鸡同煲谓之龙虎凤大烩,而龙凤羹就是老母鸡煲蛇,还有鲜甜的水蛇粥。

珠三角人好食田鼠,腊制田鼠干,佐以乌豆,老姜煲汤,滋味一流。沙田区咸淡水交界处产一小虫名禾虫,营养丰富,味极鲜美。禾虫酱为金山客回乡必寻之极品。

广东人总是喜欢把客人往吃饭喝茶的地方领。而在这里,吃饭喝茶的地方总是人满为患。他们喝茶,喝汤、吃生猛海鲜、吃各种贝壳、吃鸟、吃蛇、吃龙虱、吃田鼠、吃禾虫、吃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商量下一站去哪儿吃饭喝茶。

广东人的主食总是要吃米饭。最后一道菜总要蒸一条鱼。他们一顿饭结束的信号是找侍者要一把牙签。有时候他们结完了账,不知不觉地叼着牙签就走在大街上了。

饮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喝茶习俗。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名茶美点(早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茶点,即是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等等。饮茶是广东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茶楼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场所。没有“泡”茶楼的本事,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台湾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闽客饮食文化成为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由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客饮食文化中,餐厅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仔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第十节西南饮食文化区

西南饮食文化区,主要包括今滇及桂、黔、川大部。这一区域史前不同阶段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广、积存厚,著名的元谋人就发现于这里。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元谋人生活的170万年前,大量的竹鼠、兔、爪蹄兽、小灵猫、野猪,成群的云南马、犀牛、羚年、麂鹿、大型鹿类以及象、虚、剑齿虎、豹等四十多个种类的动物,湖泊中的鱼、龟、蚌类和众多的植物及其果实等动植物为元谋人提供了丰厚的食料。

西南地区是气候适宜、生物丰厚的生态区域。但由于地理环境,除了四川盆地等地区历史上较早发展了发达的农业并承载了集中的人口之外,西南地区始终是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这一地区很少平原地带那种适宜大面积垦殖业的土壤条件,只有黍、玉米、高梁、荞麦、谷、甘薯、马铃薯、豆类等能在山地等贫瘠土壤条件下生长的作物。这些植物也成为主要的粮食品种和主要的食物原料。由于湿瘴气候的原因,嗜酒是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共性的习俗,烟草的吸食也很普遍。这里还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至今饮茶的广泛和嗜重都超过其他各区。食物原料上的禁忌很少,不仅猪、牛、羊、鸡、鸭、鹅、鱼、蛤、鸟等皆成佳肴,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等)还吃蚂蚱、蚁卵、大蛐蛐、蝉、竹虫、田鳖、蜘蛛等昆虫。西南地区生活着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因而这里的民族独特食品和风味食品也就最多。因辣椒、花椒等辛香料用得多,故在嗜味上,辣、酸、麻等较其他地区突出。

西南地区的四川菜,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而名扬海内外。如果说京菜具有官府气,苏菜、粤菜具有商贾气;那么川菜则具有明显的乡土气、家常味,犹如淳朴的山民,适合普通市面上民和劳动人民食用,川菜以味道丰富著称,尤以麻辣突出,有人形容吃了川菜后,打一个嗝,半天都是香的、辣的,有“味在四川”之誉。

§§§第十一节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以青藏高原为基本文化区域,由今西藏自治区全部及青、川、陇、滇等省份毗连或文化接近的部分地区构成了青藏高原区的饮食文化区。

青藏高原区饮食文化区的形态存在,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分布以及政治历史原因等因素形成的。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建立了吐蕃大帝国。他征服尼泊尔、青海,娶尼泊尔芝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大力发展与唐、尼泊尔、印度的关系,接受了唐、尼、印文化,创造了西藏文字,以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结合为基础的喇嘛教信仰形成。农牧业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经济形态。这里的农业大约有20个世纪的经营历史了。自唐以后见于历代史录的有青稞、大麦、玉麦、豌豆、小麦、荞麦、谷子等作物品种,后来又有了水稻、玉米等。菜蔬和水果比重不是很大,盛产许多珍贵的中药材。这些植物类品种有:洋芋、油菜籽、圆籽、圆根、豌豆、大黄、贝母、虫草、知母、车前子、人参果、青、羌活、木香、赤芍、甘草、甘松、当归、柴胡、秦艽、麻典、茜划、木通、独活、五加皮等。动物性药材以鹿茸、麝香为主。用春天采来的野菜煮肉汤或晒干贮为冬用,是藏民的传统习俗。牧业以牛(牦牛、黄牛、犏牛)和羊(绵羊、山羊)为主,其他马、牛、驴、猪和骡、犬等均有大量饲养。历史上射猎经济也占有一定比重,兽禽有虎、豹、鹿、狐狸、猞猁、狼、獭、麝、獐、猴、野牛、野马、羚羊、野羊、雪猪、野兔、鹑鸡类、马鸡、雪鸡以及大雁、野鸭、天鹅、仙鹅、鸽、乌鸦、孔雀、鹦鹉、鹫等,都是人们猎食的对象。河中的各种细鳞鱼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食用。糌粑、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但不同地区间各种主食的比重又因农牧业发展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茶桶一响,酥油三两”,这句名谚说明了酥油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般一个藏族人每天要喝30碗酥油茶。奶油、奶饼、酸奶子是藏族人的重要食品。青稞酒是人们(尤其是妇女)喜欢的微醇饮料,蒸馏酒“阿拉”和小米酒“帕尤”也是人们嗜饮的酒精饮料。茶是很早就进入高原的饮料,可能早于茶饮在北方普及的中唐以前。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重,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经语,它表明佛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们的传统食品。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