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
1285500000011

第11章 科学护理42问(3)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它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均为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血中酮体量为2毫摩尔/升,其中β羟丁酸占60%~75%(〈0.15毫摩尔/升),次为乙酰乙酸(〈0.07毫摩尔/升),丙酮不到10%。正常人每日尿中酮体量在20毫克左右,一般不超过100毫克,定性检查为阴性。

当人的身体不能利用或缺乏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就会动用体内脂肪,将其分解产生能量,而此时就会出现称为酮体的酸性有毒物质,如果酮体在体内积聚太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患者应经常监测尿酮体,以便防止体内过多的酮体积聚。

113.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使用尿糖试纸

目前国内有多种尿糖试纸条供糖尿病患者使用,其测定方法大同小异,一般为:

(1)将试纸条涂有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的一端,插到盛有新鲜尿液的容器内浸润。

(2)立即取出。

(3)稍等一定时间(各厂家产品不同,观察时间也不同,大部分约需1分钟)。

(4)再将此时试纸颜色的变化与附带的或印的瓶签上的标准比色板比色,而判定尿糖大概的含量。

(5)结果以“+”表示。

114.糖尿病患者怎样留取尿标本

糖尿病患者经常要检查尿糖,所以正确留取尿标本将很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正确留取尿标本的方法。

(1)尿的量和成分受饮食及生理状态的影响,不能在喝糖茶、进食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后留尿标本。

(2)通常以当日清晨第1次小便为好,因为夜间饮水少,小便比较浓,容易查到各种病理成分,并且尿量和成分稳定,可以比较前后每次结果。但患者到门诊送验清晨第1次小便有一定困难,尿液易变质,还是在医院随时送检新鲜小便为宜。小便标本从留取到送检的时间,冬天勿超过半小时,夏天勿超过5分钟。

(3)尿是人体代谢的产物,排出体外后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分解。因此,留取标本必须放在干净容器内,容器可以到化验室领取。如自己找空瓶,一定要洗刷干净。

(4)尿液标本的留取,应视检查标本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空腹尿糖定性试验,宜留清晨吃早餐前第1次尿;如化验尿糖、蛋白质、尿胆原等,最好是采用早餐后2小时排出的尿液,如须留置24小时尿,需加入适当防腐剂或冷藏保存。

(5)采集小便时,要弃去开始排出的一段尿,然后留取20毫升。

115.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记录每日尿量

一般地说,血糖越高,排出尿量越多,排出糖量也就越多。我们不但要记录每段及每次的尿糖,而且要记录尿量。在星期日或假日,患者不但有条件记录每次尿糖,还可以记录每段的尿糖和尿量。在工作日,则记录小便次数(4段尿次),以及粗略地了解排出的尿量。早饭前的胰岛素用量是根据第1段尿量及尿糖和午饭前(或午间注射胰岛素前)的尿糖来调节的,以此类推。若患者来看病时,尿量及尿糖都很多,则应用胰岛素治疗后,先见尿量减少,尔后才见尿糖加号的减少。因为尿糖为++++时,尿糖含量可能为2%,但也可能是远远大于2%,若尿量显著减少,而加号不减,不要急于增加胰岛素,至少不要大量增加胰岛素。但在有严重脱水引起肾功能减退时,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肾血流量减少,排糖困难,血糖很高时而尿糖加号可以不多(如++),在病情好转,血糖下降时,尿糖加号反而增多。

116.糖尿病妇女留尿标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般妇女在月经期,最好暂时不做小便化验。另外,妇女留取尿液标本时要防止白带混入尿内,影响化验结果。白带较多的妇女需要留取小便化验时,应在排尿前清洗外阴部,并且收集中段尿,必要时,可用消毒棉花塞住阴道口再排尿。

117.糖尿病妇女怎样正确留取24小时尿标本

先准备好一个清洁带盖的大容器,在早晨起床后某一时刻,如早上6点排尿一次,但这次尿务必要弃掉,也就是说不能留入容器中,从这一时刻后的24小时排出的所有尿均要留在容器中,直到次日的同一时刻,如次日早上6点再最后排一次尿,但这一次的尿却务必要留入容器中,然后把容器的尿混均匀,用量标量出尿的总量并记录下来,再从中取一小部分尿样装入一个洁净干燥的小瓶子内送检。值得提醒的是要按要求决定是否放入防腐剂。

118.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监测尿酮体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尿酮体可用试纸法:

(1)将尿酮测定试纸条插入尿标体中。

(2)按说明书的要求等待数秒钟。

(3)将试纸条与配备的标准板(多数在盛装试纸的瓶签上)比较。

(4)记录测试结果。

如果尿酮体在“++”或40毫克/分升(2.2毫摩尔/升)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尿酮体至少应常规检查1次,当出现下述情况时必须及时检测尿酮体:

(1)血糖明显升高者,一般大于240毫克/分升(13.3毫摩尔/升)。

(2)因各种原因停止治疗时。

(3)伤风感冒或身体不适。

(4)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5)应激,如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创伤等。

(6)麻醉或手术前后等。

(7)呕吐、腹泻、厌食或胃部不适。

(8)精神创伤。

(9)反复发生低血糖(易引起饥饿性酮症)。

(10)妊娠。

119.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低血糖反应,因而有人认为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是无法避免的。其实低血糖反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低血糖,其危害性何在。低血糖是一种病理现象,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因葡萄糖供应不足而导致功能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是机体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生理条件下,约60%的机体能量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而其中约60%被中枢神经系统所利用。因脑组织不同于其他细胞,其能量代谢几乎全部需要由葡萄糖的分解来完成,而脑细胞贮存葡萄糖的能力极其有限,一般每克脑组织仅存约0.5毫克葡萄糖。按正常代谢需要量,该数量的葡萄糖仅能维持正常中枢活动5~10分钟。因此,正常脑细胞活动需以正常的血糖供应为基础,长期持续低血糖将导致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治疗中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如下:

(1)胰岛素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的低血糖反应。

①胰岛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注射混合胰岛素时,长、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长效胰岛素比例过大,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②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不当,使吸收的胰岛素时多时少,出现低血糖。

③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好未吃够正常的饮食量。

④临时性体力活动过大,没有事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增加饮食量。

⑤部分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治疗中易出现低血糖。

(2)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不当也可引起低血糖。尤其是某些半衰期长、消除缓慢的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致使优降糖排泄缓慢,血中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产生低血糖的机制是通过过多地刺激胰岛素释放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造成的。除老年患者外,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或同时服用水杨酸、磺胺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均可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

(3)相对性低血糖。是指治疗糖尿病时,患者血糖较高,经用胰岛素后在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较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出现的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此种情况发生时,实际监测的血糖仍可在正常范围或稍高于正常。

总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老年人或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患者除表现为肾上腺素能样作用(如心悸、手抖、饥饿等)外,还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头痛、视物模糊、精神病样发作、痴呆、癫痫发作、局部性神经病变症状,甚至发生昏迷,乃至死亡。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低血糖的起因及临床表现,做到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自我检测尿糖,有条件者还可用微量快速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

针对上述引起低血糖的原因,为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可采取下列措施:

(1)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餐方法,选择含低糖及高蛋白食物能有效地减少低血糖反应。

(2)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用混合胰岛素时,注意短效与长效胰岛素的恰当比例。

(3)经常变换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选择吸收良好、无硬结的部位注射。

(4)注射胰岛素后按时进餐,控制运动量。

(5)血糖较高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时,注意掌握适当剂量,使血糖平稳下降,可避免相对性低血糖的发生。

(6)对于老年、营养不良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优降糖等半衰期长、降糖作用强的药物,而选择半衰期短、降糖温和的磺脲类,如美吡哒、达美康等。

(7)服用磺脲类药物期间,禁饮酒,慎用水杨酸、磺胺药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患者的血糖下降到接近于正常水平,而又不出现低血糖反应,就需要多次测定血糖,精心调整各时、各次的胰岛素剂量。

(8)糖尿病患者接受手术或分娩时,可引起血糖波动,部分患者术后不能进食,需要静脉补充热能,应在各个时段多次测定血糖,以确定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控制血糖,有利于术后恢复。

120.糖尿病患者怎样自救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医生又不在身边,这时,糖尿病患者宜学会自救的方法,若自测尿酮体结果“+”或者说15毫克/分升(0.8毫摩尔/升)以下时:

(1)继续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双胍类降糖药除外),并可适当增加剂量(很多患者往往在这个时候因吃得少,甚至不吃,就自认为胰岛素不需要注射,也不需要口服降糖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2)口服盐开水(1000毫升水加9克食盐)或生理盐水。

(3)停止运动。

(4)每2~3小时深部肌肉注射短效胰岛素10~20单位。

(5)应每隔2小时测定尿酮体和血糖1次。

(6)如果连续两次的测定结果不下降,应尽快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