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
1285500000009

第9章 科学护理42问(1)

89.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做好每天的病情观测记录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个医生就是他自己”,这种说法十分正确。糖尿病医师再高明,检测手段再先进,治疗方法再好,也没有糖尿病患者自己对病情了解,没有他们的充分合作,想治好糖尿病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亲自参加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做好糖尿病病情观测记录,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能够详细、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病情变化。病情观测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日期、进食量及饮食分配情况、4次尿或4段尿糖、24小时尿量及尿糖浓度、尿酮体水平、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氮或肌酐测定结果、口服药或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其中备注等。备注十分重要,在这里需要将特殊食品食用情况、生病、劳累、情绪波动、月经情况、有无低血糖症发生等等记录在案,看病时提供给医师,作为调整饮食、运动,特别是调整药物的依据。患者本人也可以根据病情观测记录分析自己的病情变化,总结出有益于自己病情控制的经验,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延缓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90.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定期查体

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是终身性的,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其致残及致死率,长期稳定地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是非常必要的。而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个体差异较大,糖尿病患者自身调节糖代谢的能力较差,内外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血糖的波动。为了解不同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就必须做病情记录和定期查体,才能为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做好病情记录还有利于糖尿病知识的传授及自我保健的开展。患者要做好病情记录,首先要做好疾病监测,进一步就会了解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也就学习了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对预防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也大有好处。一般来说,新发现的和初次进行病情记录的患者,最好在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建立一份较完整的病历,包括:

(1)详细的病史。记录发病过程,有无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血压、冠心病、视网膜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记录既往用药情况,必要时可记录生育史、家族史等。

(2)全面的体格检查。记录身高、体重、血压、神经系统检查及眼底检查等。

(3)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记录血糖、尿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尿清蛋白以及心电图、胸部X射线片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肌电图、眼底荧光造影等。

在初次建立完整的病历后,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重点地进行记录,有血压不正常者应多测血压,并发有肾病者多进行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并发有高脂血症者勤查血脂。没有任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至1年测定1次尿微量清蛋白,每1年测定1次血压。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糖代谢异常的有关检查可安排频繁一些,尤其是血糖,有的需要1日内多次测定。

反映糖代谢水平的检查主要有:血糖代表抽血时的瞬间水平;24小时尿糖定量代表1日尿中排出糖的总量;糖化血浆蛋白代表测定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测定前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可见糖尿病患者做好了病情记录和定期查体,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新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治、改善预后都大有帮助。

9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全面检查身体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的疾病,因此在确诊时只要注意查血糖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全面查体。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两种:

(1)只有全面查体,才能尽早发现并发症,也才能更好地为观察疗效提供依据。因为Ⅱ型糖尿病尤其是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未超过其肾糖阈之前,尿中无尿糖出现。这时自觉症状较少,而这段时期有的患者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此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悄悄发生。如对这种患者在确诊时只注意检查血糖显然不够。国外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从患病到诊断之间有7~10年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许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已不知不觉地受到糖尿病的损害多年了。尽管这个时期血糖不很高,但也容易出现并发症。国内曾在大庆市做过调查,表明尽管空腹血糖仅略高于7毫摩尔/升,许多患者却已有了多种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时,应注意全面查体,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如并发大血管病时,通过查血压,可判断有无高血压,查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血管搏动情况及病理反射症等,有利于发现有无脑血管病、下肢动脉栓塞、肢体坏疽等。心脏检查有利于发现有无心脏并发症。查双眼晶体、视力有利于发现有无眼部并发症。查颜面及双下肢有无水肿,有利于发现并发肾病的情况。查生理反射有利于帮助判断有无神经并发症等。这些检查为下一步诊疗措施提供导向,也为早发现并发症,早治疗,为提高治疗效果争取了时间与条件。反之如未全面查体,只注意血糖变化,即使血糖控制较好,并发症未治疗,也不可能得到较好疗效。

(2)只有全面查体,才能避免漏诊。如临床上常常见到糖尿病与甲亢并发的情况,因两者都具有乏力、消瘦等相同症状,有时很容易对伴发甲亢者遗漏甲亢的诊断,致使一些糖尿病患者尽管接受了较好的降糖治疗,仍然感觉效果不好。如果能注意在确诊糖尿病时查甲状腺情况,是较容易发现甲状腺有无病变的。当然通过仔细检查其他部位,也可发现有无其他并发症。

92.糖尿病患者应了解什么是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9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少数医务人员也把午餐及晚餐前空腹时抽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叫做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空腹血糖是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如果空腹血糖经常大于13.9毫摩尔/升(259毫克/分升),则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较差。

93.糖尿病患者应了解什么是餐前、餐后血糖

早、午、晚三餐餐前空腹时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称为餐前血糖。进餐后抽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称为餐后血糖,如餐后1、2、3小时血糖。

94.糖尿病患者在哪种情况下要监测血糖

糖尿病治疗不同于其他疾病,其使用的药物剂量及饮食治疗方案,必须随血糖浓度变化而变化。患者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变化而随时监测血糖浓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否则,等到去医院看病,检测出结果后再调整治疗已为时过晚。“七分靠自己,三分靠医生”这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特点。

从理论上说,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次数越多越好,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在下列情况下最好监测血糖:

(1)初用降糖药物者,为了摸索出一个合适的剂量(个体化,既良好控制血糖,又不引起低血糖的剂量),血糖监测不得少于每周4次。

(2)血糖控制不良,正在调整降糖药剂量者,血糖监测每周至少8次。

(3)有低血糖症状,如出冷汗、心慌、手脚发凉、发抖、双眼发黑、饥饿感、全身无力等,出现时应立即监测血糖,直到血糖恢复正常。

(4)换降糖药种类时。

(5)胰岛素治疗者。

(6)糖尿病症状如口干、乏力、多饮、多尿等又出现或加重时,应监测血糖,看血糖是否又升高了。

(7)感冒、发热、细菌感染、过度悲伤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往往升高,需监测血糖和增加监测血糖次数,以指导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8)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合并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需多次监测血糖,监测间隔以小时计算。

(9)住院患者监测血糖次数,可由经管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0)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的门诊患者,每周最好监测血糖2~3次。

(11)糖尿病合并妊娠时,要勤监测血糖。

95.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认识“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就是指糖尿病患者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症。这类患者白天时血糖控制还算满意,只是在每天早晨血糖很高。仔细地测定血糖可以发现,患者前半夜血糖还不太高,大概从清晨4时许血糖逐渐升高,到早晨查血糖时,血糖已经相当高了,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引起空腹高血糖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是晚间药量不够,或者用药时间过早,结果药物的效力达不到早晨,致使清晨4时起血糖逐渐升高,这就是“黎明现象”;另一种情况实际上不应叫做“黎明现象”,而是“苏木杰”反应,也就是说患者在睡眠中曾发生过低血糖症,不过这种低血糖症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仅仅是早晨出现的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病因和处理截然不同,所以必须加以鉴别:前一种情况可能需要加大药量,或推迟晚间用药的时间;后者则需要减少用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症。夜间系列的血糖测定是鉴别这两种情况的主要方法。

所谓“苏木杰”反应,就是指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大家知道,低血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所以人体内的升糖机制是十分强大的,以防低血糖症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低血糖,肝脏就会立刻加紧工作,放出所储存的糖分,并将其他物质转化为糖以补充糖分的不足。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积极活动,使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以刺激血糖的回升。与此同时,胰岛素等降糖激素分泌减少,糖分变为糖原或者转化为其他物质加以储存的量也显著减少。这些变化都会使患者血糖迅速升高,脱离低血糖状态。遗憾的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功能不那么有效,很容易矫枉过正,这种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往往难以控制,结果使病情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从低血糖变成了高血糖。所以“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是十分不利的,必须避免。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患者不发生低血糖症。

96.糖尿病患者为什么需要了解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监测指标,有一位糖尿病专家说得好,如果一个医生或一家医院,从来不用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方法来确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那糖尿病患者最好换别的医生或医院就诊,作者本人也非常同意这位专家的看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餐后2小时血糖有如下重要性:

(1)一方面它反映了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对胰岛B细胞产生刺激后,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储备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于空腹水平,一般应小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B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2)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大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故要尽量使餐后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140~200毫克/分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发症较重者尚可,但对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者,由于轻度的高血糖就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所以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以下,这也有利于减轻胰岛B细胞负荷,保护B细胞功能。

(3)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则很高,如果只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

(4)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应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反应的。

(5)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既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至于引起血糖特别波动。

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应注意的问题是:

(1)测餐后2小时血糖前必须和平时一样,该吃的药要吃或该打的针还要打,进食的质和量也要和平时一样,否则就不能了解平时血糖控制得怎么样了。

(2)餐后2小时是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是从进餐结束后,甚至从进餐中开始计时,这些计时方法都不正确,会影响测定结果。

97.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如何正确采血

正确的采血步骤如下:

(1)使用肥皂及温水(可刺激手指血液流通,使之更易采血)洗手后,擦干双手,或使用酒精消毒手指,待晾干。

(2)让被采血的手臂垂下10~15秒。

(3)选择手指两侧部分采血,每次采血不要在相同部位,可避免手指溃烂或皮肤变粗硬。

(4)将采血笔固定在手指欲采血部位(若采血笔在手指上压得愈重,则采血针将刺得愈深)。

(5)按下采血笔按钮(多定在中间或顶端)。

(6)松开被采血的手指。

(7)轻轻摇手并顺身侧放下。

(8)轻挤一大滴血为止。

(9)将手指翻转使血滴向下悬着,再将血滴慢慢地滴在血糖试纸条的反应端。

在手指的两侧采血是因为指尖集中着神经,手指侧面比指尖部位较不敏感,另外手指侧面血的供给也非常丰富。

98.糖尿病患者应了解什么是肾糖阈

一般我们把尿中出现糖尿的最低血糖值,正常人多为8.9~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称作肾糖阈。只有在糖尿病患者肾糖阈正常时,尿糖的多少才能大致反映血糖水平的高低。反之,肾糖阈发生变化时,尿糖多少则不能反映糖的高低水平。如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肾动脉硬化伴肾功能减退,或伴糖尿病肾病时,肾糖阈值都可能升高,即使血糖大于8.9~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甚至于11.1~16.7毫摩尔/升(200~300毫克/分升),尿中也可以测不出尿糖,这时如果单靠尿糖来反映血糖或以此为依据来调整降糖药便不可靠了。此外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糖尿病患者妊娠期,肾糖阈值降低,即血糖并未大于8.9~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尿中也可出现尿糖,甚至于尿糖较多,此时若依据尿糖来增加药物剂量,会出现低血糖。所以要想以尿糖测定反映血糖或作为调整用药的可靠指标,就首先要了解肾糖阈值。

判断肾糖阈价值的简单方法是在测血糖前半个小时排空膀胱,测血糖后再同时测尿糖,此时的尿糖反映了抽血前近半小时的血糖水平及血糖经肾脏滤过到膀胱里的尿液中的糖,连续几次对血糖、尿糖的对应测定,可判断出肾糖阈的大概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