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86600000011

第11章 雕塑(5)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当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圣地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届时,成千上万各族群众,还有国内外宾客云集塔尔寺,争相观赏艺术精品酥油花。几百年来,酥油花做花不停,观花不止,已成为塔尔寺一大盛事。酥油花的清香已传遍青藏高原,传遍神州大地,传向世界各地。

§§§第八节、砖、灰、煤雕

砖雕:中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它是在建筑的砖面上进行雕刻的,并且通过不同部位和不同内容的雕刻之间的配置、组合、呼应,构成统一而完美的艺术形象。

我国砖雕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中国砖雕艺术博大精深的面貌。中国砖雕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中国古代采用的独特建筑方式分不开的。与外国古代的石材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高级建筑是以砖木为主要材料的。我们的祖先在八千年以前已经学会在陶器上装饰附加堆纹和雕刻花纹,他们不断演绎着雕、塑、印、贴等多种装饰手段。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四坝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成型的日晒砖,由黄土加羼和料再晒干而成。战国时,完成了由土坯砖到烧制砖的转变,并且砖开始作为装修材料,在墓室中大量运用。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首先是要烧制出青砖。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烧制砖的窑体积非常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货”。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窑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窑”。热窑一天后才转为“中火”,一般烧一窑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窑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窑中的砖块淋透为度。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上水后,打开“窑门”与“窑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窑。成砖出窑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窑成砖中,大抵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民居砖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用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家前来打样。落稿是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即在画纸上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后(约一毫米一个针孔)平铺于砖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这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灰雕:又叫灰批。以经过特别处理的石灰为主料,用批刀直接雕贴于墙上或檐下,干结后形成的各种图案、山水、人物画面,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它有用料简,易操作,耐久存等特点,所以常见于庙宇楼堂装饰中。灰雕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至民初。当时广州、佛山、南海、顺德、潮汕等岭南地区的祠堂、庙宇、寺院和富门大户已盛行用灰雕装饰布置。主要用于建筑的山墙顶端、屋檐瓦边、门额窗框等空白之处,用灰泥进行雕塑是一种装饰艺术。

煤雕:作品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即有记载。煤来自远古,煤雕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六七千年以前,在沈阳新乐遗址下层即文化层中出土的煤精装饰品是煤雕最早的雏形,随之陕西省西周古墓中出土的煤精雕刻圆环和煤炭雕琢成的块更是印证了煤雕的源远流长。历代史料对于煤雕的记录都是凤毛麟角,在我国最古老的工艺鉴赏典籍《考工记》里,称之集“天时、材类、工巧”为一绝,然而煤雕的具体出处已无从考证。煤雕原料采自地下300米矿井,1.4亿年前侏罗纪煤矸石,石质燥润相间,刚柔互济,精心磨制成的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像等艺术品,纹理清晰,石质细腻,如同赋予了煤新的艺术生命。近年来煤雕技艺重焕光彩,大同、抚顺等煤产地煤雕艺术日臻成熟,涌现了一批精美艺术品。

一、临夏砖雕工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部。临夏砖雕艺术主要用于古典建筑物的墙面装饰。源于汉代、成熟于宋金、盛于明清,至近代更臻完美。临夏砖雕艺术画面的题材有:自然类、社会生活类、吉祥如意类和纹饰类等。

临夏砖雕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捏雕和刻雕两种。建筑物平面上的装饰品都属于刻雕作品。刻雕所用的材质为土窑烧制的青砖。制作工序有如下八个步骤: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制作工具主要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有别的数种。它的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

二、鄄城砖塑

砖塑是山东省菏泽市特有的建筑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同于天津的砖雕,也不同于广东的灰塑,而是自成一派,保持了传统的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特色。

鄄城谢家砖塑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世代相传。自谢光芳始,经谢振乾至现在健在的砖塑艺人谢学运,已历三世。砖塑制品流传于鲁东豫西一带,经谢家雕塑烧制的神庙、家祠等建筑艺术构件,闻名方圆千里。谢家砖塑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花鸟砖塑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图案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谢家砖塑将戏曲故事中最受人们欢迎的的人物和最为典型的场面,改变创作为砖塑,从而在更大的范围中流传。通过画面的故事情节,描述正义与邪恶、忠义与奸佞、善良与丑恶,寓教于乐,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三、广州砖雕

广州砖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广州砖雕到了明代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

与其他地方的砖雕不同,在选料方面,广州砖雕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广州砖雕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广州砖雕喜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另外,广州砖雕讲究造型和层次,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

四、徽派砖雕

徽派砖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徽派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一。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犷、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徽派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五、路桥灰雕

路桥灰雕的存在已有800余年历史。《路桥志略》记载:“路桥三八为市,远通数州,自宋南渡,近属畿辅,人物渐繁,商贾渐盛,水利渐治,仕学渐兴。至乾隆而盛。”南宋之后经过漫长的五六百年时间,到清乾隆年间,浙江省路桥市形成了十里长街,店铺万家,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月河环街流过,连接南官河,沟通温、椒、黄,成为浙东沿海首屈一指的商埠。

路桥十里长街贯穿老镇南北,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临街古典建筑具有明、清艺术风格。长街的基本框架是河、房、街平行伸展。街旁吊楼下斗拱木雕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图案各具形态,特别是房屋的屋脊、翘角和胡同角,凉亭的檐下以及桥梁回廊等栏墙上的灰雕作品栩栩如生。

路桥灰雕的起源产生和形成其因素是路桥宋时立街,商贸繁华,经济繁荣,故建筑物不仅仅是用来遮阳、防雨、挡风,而且要“好看”,即有审美价值的要求;路桥地处海边,灰雕的原料(海边各种蛎壳)很丰富,通过一定的加工程序,主要是火烧,成了既坚韧又白净的一种建筑材料和灰雕材料。灰雕的作品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及文字等。

灰雕有浮雕、悬雕及阴雕等。房屋的屋脊有悬雕和浮雕,亭台楼阁的墙上和台沿用浮雕,门窗、花框等用悬雕。路桥灰雕综合反映了路桥的地理、建筑、物产、人文、宗教、民俗、信仰、艺术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六、广州灰塑

广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是广州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广州市志》,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龙船脊。广州灰塑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广州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选材上,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上,广州灰塑必须到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艺人会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传承方面,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即独立施工。

七、抚顺煤精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