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演艺
1286700000012

第12章 杂技(2)

吴桥县属河北省沧州市管辖,是河北和中国着名的“杂技之乡”。杂技在该县俗称“耍玩意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道出了杂技在吴桥县城乡普及的程度。该县成为“杂技之乡”,有其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早在1958年,该县小马厂村发掘的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550)的古墓壁画中,就有表演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画面,足见当时这一带杂技已经很流行。

吴桥地处古黄河下游,河流纵横,地势低洼盐碱,十年九涝,加之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人民靠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人们不得不三三两两地离乡背井,流浪街头,靠打跟头、耍刀枪、玩猴、驯狗等赖以糊口。杂技逐渐成为吴桥人民求生存的第二职业。

由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不仅使练杂技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促使人们不断提高技艺,这就需要人们以技会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再着,随着杂技的不断发展,原来家用的叉把农具、罐碗碟等作道具已不够使用,需要购买专用的刀枪器械、杂技魔术道具和动物,于是在黄镇(今属山东省宁津县)便出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的杂技魔术器械、道具庙会,同时也成为杂技艺人交流切磋的好时机,形成了发展武术杂技的浓郁文化氛围,并确实促进了它的发展。

旧时杂技艺人多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卖艺。每年八月至九月黄镇庙会期间,班主们延揽高手,组团结队;艺人们添置道具,碰班搭伙,迎接即将来临的冬春演出季节。他们有的北上天津、北京、东三省,有的南下上海、广州;有的从东三省出境到苏联和其他欧州国家,有的下南洋,从东南亚到欧州;其中有的留居海外,成为华侨。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及中国各省,世界各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替和演出形式的变化,杂技节目也在由简单向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变化发展着。杂技最初包括杂耍和戏法两类节目。杂耍包括杂耍、武术、气功、驯鸟兽和马术。地摊演出时期的杂耍有:抖空竹、踢毽、单手顶、对手顶、顶子、顶碗、转碟、水流星、耍草帽、柔术等;大棚和舞台演出后增加了走钢丝、走立绳、蹬技、软杠、双拐子、晃圈、钻火圈、荡秋千、定车、高台定车、顶竿定车、鞭技、晃板、排椅倒立、空中飞人、跳板坐椅、木砖倒立、车技、喷火、跳火、飞车走壁等。武术包括马叉、镖刀、杠子武术等;气功类包括卸索、力断铁链、头顶碎砖、汽车轧人等。驯鸟兽最初包括驯白鼠、驯鹦鹉、驯羊、耍猴等,以后发展到驯猩猩、驯虎豹、驯狮子、驯象、耍蟒等。马戏包括马术关公劈刀、滑稽驯马、马钻火圈等等。戏法最初是仙人摘豆、变鱼、变烟、巧变大碗、耍扑克等,后来发展了巨型魔术,如大变酒篓、人头说话、人头吸烟、无头人打拳、大锯活人、炮打活人等。

在大棚和舞台演出中,节目之间更换道具时,便由丑角出来逗乐儿,以避免冷场,同时也为活跃场内气氛,调动观众情绪,久之便形成一类特殊的节目——幕间滑稽,并先后出现了《三角顶》、《兔子吃面包》、《擦镜子》、《抢椅子》、《抬桌子》、《求婚》、《假流星》、《茅台酒》、《照相》、《喝酒》、《转伞》、《飞手帕》、《三张大牌》、《吹粉》、《剪毛线》、《吐鸡蛋》等。

吴桥杂技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刻苦练功,不断出新,逐渐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艺人。他们或者自起艺名,或者观众给他们送绰号,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像吴桥县王士良村耍艺人王德信,人称“铁手扣”;20世纪20、30年代因耍马叉名震上海大世界的张万顺,人称“马叉王”;旧时吴桥县“上八仙”杂技团的走钢丝女艺人因爱穿红色演出服而取艺名“红蜻蜓”;民国年间吴桥县双井镇薛宝德驯熊有方,江湖人称“狗熊薛”,足迹遍及西欧十几个国家;吴桥籍杂技大王孙福有的“孙家班”和“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在国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海外到过俄罗斯和南亚各国;王玉林因有解开各种绳扣儿的绝活,而获得“卸索大王”的美称;魔术高手张志国艺名“小快手”;魔术大师穆文庆号称“大天一”;出生于吴桥县王库吏村的王汝利,是苏联家喻户晓的马戏大师,曾荣获苏维埃劳动勋章和列宁奖章。河南濮阳杂技。

河南省濮阳市地处黄河岸边,该市华龙区东北庄村原名吕楼,据传是三国时期吕布的故乡。该村自古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该村杂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村里就有很多人“干杂技”。清朝中期进入全盛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全村有杂技班13个,其中最着名的是刘家班。清朝末年,该村从事杂技的艺人占全村总人数的80%,当时着名的是乔家班。清朝光绪年间,自小就从事杂技表演的东北庄人乔恩海练就了一身绝技。乔恩海有三个儿子,长子乔进美,次子乔进逢,三子乔进芳,当时是“乔家班”的主要演员。乔家班最初是撂“明场子”演出,一阵锣响,一声吆喝,便有观众围成圈子,艺人们在圈子中央表演各项绝活。

随着岁月的推移,乔家班的演出方式由明场子改为“布搭篷子”,有了专门的舞台和固定的观众席,艺人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了几十人,并且还增加了驯兽表演。当时乔家班还只是一个民间表演班子,真正使乔家班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是乔进美的儿子乔志清(1875—1950)。在一次外出演出时,乔治清与河北吴桥着名的张家班班主之女张素真相遇并相爱,后结为秦晋之好。乔氏夫妇汲取两家杂技的精髓,将杂技艺术中的武术、气功、驯兽、马术、魔术等融为一体,并以原来的班子为基础,组建了有相当规模的乔家职业班,更新杂技节目,变换演出内容,使乔家班的名声更响了。

由于名声越来越大,乔家班还多次进宫廷演出,并先后到过日本、印度、俄罗斯、朝鲜等20多个国家演出。民国年间,乔家班驰誉大江南北、名享长城内外。

解放后,该村的杂技力量成为濮阳杂技和河南杂技的人材基地。带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杂技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轻蹬技、顶碗、飞叉等节目参加国家、省区比赛均获好评。其中《双层晃板》获河南省第一届杂技比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铜奖及日本杂技研究会特别奖,1987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中获银奖。1989年7月作为中国杂技团在巴黎艺术节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2002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上《女子排椅》获金奖,《晃梯》获银奖。据统计,东北庄籍的演员,近10年中捧回国家级、世界级的各种杂技奖杯(牌)达37个。

二、我国两大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我国两大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以“吴桥”命名的国家级国际性艺术盛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吴桥杂技节创办于1987年,1999年第七届起与文化部共同主办,每两年一届。时间为每个举办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地点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历经20年发展积累,吴桥杂技节以其高定位、高起点、高品位,逐步造就了无可争议的国际国内地位,成为河北唯一冠以“国际”名称的标志性文化节庆品牌,成为中国杂技艺术领域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家级国际性杂技艺术节。

杂技艺术节期间主要有国际杂技比赛、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马戏论坛、杂技艺术交流、参观杂技之乡、杂技图片展览、国际杂技商演洽谈等。至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节目参加了比赛演出,体现了国际杂坛的领先水平,代表了世界杂技最新成果,引领了国际杂技发展方向,给杂技节增添了无限精彩和超凡魅力。世界各大杂技赛场的负责人、各杂技强国的着名团体和国际杂技名流也都曾亲临赛场参赛交流、观摩指导。他们对东方杂技大赛场的节目质量、运作水平和国际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被盛誉为“东方杂技大赛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法国巴黎国际杂技节成为世界最着名的三大杂技赛场。比赛所设的最高奖——金狮奖已成为国际杂技艺术家们热切追逐和最为向往的奖项。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92年,由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武汉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该节每两年举办一届,举办地固定为湖北省武汉市。杂技比赛以公开演出的形式进行,参赛节目包括舞台杂技、空中杂技、魔术、滑稽、驯兽等。比赛设有黄鹤金、银、铜奖,芳草(少年)金、银、铜奖,并颁发奖金。此外,艺术节还设有荣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已形成一套与世界其它赛场基本一致的比赛规则和评奖办法。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法国巴黎国际杂技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齐名的四大国际杂技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