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大历史课
1290500000015

第15章 盛世隋唐南北宋(2)

后来,颉利多次背盟南下骚扰,太宗忍无可忍,派李靖、李勣等率大军出击。公元630年,唐军在阴山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太宗当面数明颉利的罪状,但仍授予他官爵,赐予田宅,把俘获的部众安置在北方边境地区,设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担任都督加以管辖。这种宽容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族首领纷纷上表“相率内属”,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贤用良,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加强汉藏交流,被当时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戒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官吏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经济方面,唐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修订前朝的著作和史书;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的国威远播四方。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房谋杜断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并作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名乔,齐州临淄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见识深远。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后被李世民重用。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唯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唯贤,不分卑贱,时人皆称他为良相。

杜如晦(公元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玄武门之变成功后,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

一代女皇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请君入瓮

武则天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用严刑峻法,消除异己。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机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绞尽脑汁制造酷刑逼供。整个国家都笼罩在高压的恐怖气氛下。

武则天当政期间的两个最有名的酷吏就是周兴和来俊臣,有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来俊臣和周兴平时关系不错,因此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想出一计。一天,来俊臣故意请来周兴,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聊天。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请教老兄,不知可有什么绝招可以教给我?”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再意志坚强、顽固不化的人,也会招认的。”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来俊臣突然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我奉命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就请君入瓮吧!”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弃用酷吏,转而任用了很多贤臣来辅助治理天下,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从这点来说,武则天也堪称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

唐室砥柱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违背君主的旨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他为“唐室砥柱”。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后来,狄仁杰被诬告,当时的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负责审理他的案子。阎立本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并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公元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尤其是成功地劝说武则天立李氏后代为太子,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国老啊!”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他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更是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有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元盛世

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公元712年,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玄宗即位后,首先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并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先后任命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玄宗期间,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这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玄宗还从自身做起,大开节俭之风,凡宫中乘舆服御、金银器物、珠玉锦绣等奢侈的东西统统焚毁,并规定后宫嫔妃自后妃以下者都不得佩珠玉、刺锦绣;禁止天下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罚一百。

通过玄宗的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唐朝农业大大向前发展,农民不再因过重的赋税举家外逃,而是积极性很高地从事耕作,四海之内,无论山川还是沟壑,都出现了一派牛耕农作的兴盛景象。

盛唐气象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光辉的时代。当时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有杜甫的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由于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接连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今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盛唐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长安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唐王朝像一位雍容大度、不卑不亢的智者,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

唐朝是一个我们民族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她的自信、开放、宽宏、博大、发达,让我们民族的声威撒播四海。自唐以来,欧洲的“老外”就是把我们叫做“唐人”。今天看来,唐朝的那种振奋人心、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气质,应该作为我们民族永久的精神脊梁,并不断传承下去。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还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削弱。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领异族,唐玄宗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朝廷的隐患。

公元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朝廷的抵抗没能有效阻挡反叛军队的进攻。次年,安禄山称帝,攻下长安,战乱达到顶峰。唐玄宗不得已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无奈的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嵬坡兵变。之后,玄宗引兵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两军在常山(河北正定)会师,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公元759年,安部将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掉,再攻洛阳。两年后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公元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

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虽有短暂的“元和中兴”(唐宪宗时期),但其全盛时代也就从此结束了。

永贞革新

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期,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