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
1291500000017

第17章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胀为何物?简言之,就是百物腾贵,钱不值钱。

“通货膨胀”这一词语据说是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最简单的通行定义就是“你所需支付的商品价格上涨”。换句话说,就是钱不值钱,“你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比如说,在 2005年 6元一斤的猪肉,在 2012年你需要花 13元才能买到一斤,而你的工资涨幅远远没有这么大,这就出现通货膨胀了。“通货膨胀就像挤牙膏,一旦挤了出来,便很难把它放回去。”前德国央行行长 Karl Poh如此形象地说。通胀猛于虎,普通百姓连连叫苦!

2008年沙氏期间,一名 14岁青年在网上发报虚假消息,指香港特首已宣布香港成为疫埠。大批市民信以为真,并将超市货架的食品抢购一空。半年后,没有沙氏,没有不知名病毒,但超市货架的大米仍难逃被清空的命运。那一时刻市民真正害怕的并非沙氏,而是通货膨胀。从2008年开始的这几年,中国持续的通货膨胀使物价普遍上涨,削弱了老百姓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如此肆虐,总不能坐以待毙,而要想办法解决,首先究其原因!

众所周知,纸币只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原因。

但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原因可引起具有不同特征的通货膨胀,而且现实中所出现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以下几大成因:

首先,新兴市场的崛起使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引起通货膨胀。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物价上扬。也就是说会出现“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情况。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度的需求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居民生活需求增加,消费上升,使日常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并且物价的上涨幅度超过了收入的增加幅度。尤其是农产品以至食品的价格上升。猪肉的价格,最能反映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以往内地居民对猪肉类制品的需求不大,如今生活富足了,对肉食需求自然上升。据统计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肉类,每年人均消耗量为 30公斤;而美国人光是牛肉,每年每人就吃掉了 58公斤。加上劳工成本上升,昔日为全球物价降温的世界工厂,倒过来便成为全球通胀的源头。

其次,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也同样会引起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能源如石油、电、煤等供不应求,原材料如铜、铁、铝等价格上涨,产生连锁反应,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此外,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之一,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造成商品的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再次,利润过度增加也会引起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进口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 20世纪 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不能不提美元因素。以往,美国的金融制度稳健,给人较大信心,因此大部分国际交易的原材料价格均以美元计算。但是美国经历次贷危机之后,带来衰退忧虑。为解决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收缩问题,并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局大幅减息,而且多次为市场注入资金。经济下滑加上低息,美元汇率下滑,结果令美国及与美元挂钩的地区,因为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较昂贵,而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只不过,对于非美元区来说,美元贬值反而可舒缓通货膨胀。回顾历史,上世纪 80年代,油价升至每桶 36美元的高峰(算入通胀因素,约等于现时 100美元),当时美国通胀高达两位数字。不过在这段期间,美元兑日元贬值了六成。换言之,对日本消费者而言,现时的油价只及当年的一半而已,对日本人来说,油价是便宜了而非昂贵了。

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便会持续一般时期,也就是说形成了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 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时也会要求增加 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 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 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如此循环,人们会产生对通货膨胀的恐慌感,这种恐慌感并不在于物价的上涨,反而在于它会引发信心危机,造成通胀恐慌。要是老百姓对政府控制通胀的能力失去了信心,担忧通货膨胀会失控,从而抢购粮食,并要求大幅度加薪,那通胀就真的落入恶性循环的失控局面,情形就好像银行挤提的谣言会真的引发挤提一样。“东南亚各国限制食米出口”、“澳洲稻米失收”、“食米价 9天飙升四成”,看到这些报道,又怎不令人触目惊心?事实上,自从传出粮食供应紧张后,民众立即走到各大小超市买米,结果当然是进一步刺激食米价格。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复杂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价格水平上涨,常会造成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此各因素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年 1月 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 1.5%一直上涨至 11月份的 5.1%的高位,12月份 CPI同比上涨 4.6%,环比上涨 0.5%,全年涨幅为 3.3%。2010年的物价上涨,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物价新鲜词”,例如“蒜你狠”、“豆你玩”、“油不得你”、“姜你军”、“糖高宗”等,各种物价新名词层出不穷,戏说中透露出的是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高涨。至于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扩张导致生产资料短缺。由于要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大量增加流动性,主要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2008年年底中国的救市政策投出去 4万亿;2009年中国建铁路、修高铁又投了 1.5万亿。如此多的钱在短短的三五年内是否能收回?虽然经济复苏了,但投出去的钱若不能及时回收,就会导致市场上钱太多,而我们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增长这么多,自然就出现通货膨胀了。